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选文(1)(2)段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

这一试题有两种答法:(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X段的XX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二、问议论文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三、请你简析XX段的论证过程?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XX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XX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XX结论(或说明了XX的道理)总、分、总。

四、文段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对比论证。这是初中常用的四种论证方法。以后还可学到归谬法和类比法。

(2)论证方法的作用:

比喻论证:把X比作Y,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难点点拨

5、主观开放题,主观开放题有“谈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看法”、“仿照例句”、“写思想教育意义读后感”、“谈写做特色借鉴”、“扩写”等。考生答此类题,不管是同意还是反对都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字数不能太少,可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答案丰满。

题型预测与应对技巧:

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3.题目--题目的作用: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3)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7.提炼--理解并能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8.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分辨清楚所选语句或短语的表面含义,然后把握它的真实内涵,

(2)结合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3)联系词语的色彩,分析其感情色彩的变化。

9.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人物描写:包括对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用是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10.写作手法--常用写作手法:

想象、象征、设悬念、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多视角等。

三、文意把握。首要考查对搜集的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感悟、评价等,从而体会笔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及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语言品味。首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仔细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作品感触感染。首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抒发的领悟能力。具体说就是,感触感染人物性格特点,感触感染事件,感触感染主旨;对文和段的抒发技巧,表现方面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感触感染作品的情感价值;对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等。

这是中考记叙文阅读考试的几个大的方面,但愿我们在组织复习时可以或许抓住美文的摘抄点,给学生以指导,特别是答题要领的指导,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考查形式,不再列举。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要求考生发挥想像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因此,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各题答案的影子。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只要发现归纳合并总结体会,就不难答出正确的答案。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而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在描写中都呈显性特点,只要能发现归纳并能结合人生,作答时就轻而易举了。

语用型考点是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新型考点,从出题的角度看,有这样一些内容常常在试卷中出现:

1、仿写。如仿照文中第一段的句式,以学习、生活、友情为内容造句。这样的题一般比较好做。

2、提炼。如理解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这样的题着眼于考查语言感受能力,考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同时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3、补句。如请在第三段中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又如第4段事例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句子、这样的题既考分析能力,又考语言表达能力,还考知识积累。

4.扩展。如文中在介绍8级台风时没有描写海上或陆上景物的具体表现,根据上下文,对8级风的情景作一简要描绘,又如情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景,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的题已带有写段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语用型考点的出题特点是;设置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语意,感受语脉,品味语境,作出表达。这些题目,从要求看是写,而实质上是有读有写,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其答题要求分为窄宽两种。所谓窄,就是严格要求按句式进行仿写或者考生自己提炼出句式之后再仿写。所谓宽,就是在句式与字数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1、应对句式仿写题,要做到一定运用规定的句式来写句,或相承,或相对,或转折,或递进,句中的标点、分句的个数与字数都要保持原样,连修辞手法也要一样。

2、应对提炼式的写句题,要先运用提取关联词、提取关键段、分析表达规律等方法对材料中的句式进行准确的提取,然后再仿句。

3、不论是仿写或提炼式仿写,都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特别是要求运用比喻来写时,一定要注意生动而和谐。

5、应对扩展题,主要注意语言的顺畅;可用总提分说的段式进行摹写。

语用型阅读就是出题者创造性地将基础知识中的语言运用题移植到阅读材料之中。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xx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答题模式: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例如20xx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参考答案为:(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衬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这个答案就分别从几个角度把“什么方法”“什么内容”“什么效果”三方面内容要点很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艺术类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方面的技巧,每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作用。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1.……作用是什么?2.……的好处是什么?3.请分析……的表达效果。4.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方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它的常规性作用。例如,类比的作用: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象征的作用: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

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语段信息】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温馨提示】作者用拟人手法写“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肃立”“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等;运用比喻手法写“黄金树”“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等;运用对比手法,将大树小树的“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与“骨架支楞的荒野者”进行对比,写出了秋天的热烈和人的冷漠无情,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下文转向人类破坏自然做了铺垫。答案略。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xx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方略】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高考回放】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宁春强《雁阵》,2004年高考北京春季卷)

【语段信息】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人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温馨提示】“驼爷”的思想品质,是在与“狗娃”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时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例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表明了他的坦荡、自信。应注意的是,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答案略。

六、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学生们在享受学期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误区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而“吃力不讨好”。

[对策]面对题目,心要静,要沉住气,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和重要提示,要养成用笔圈点题目中主要信息的习惯。如题目中常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最后一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对画线句子,请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各有什么作用?”显然,“联系上下文”“从全文看”“从结构和内容”等都是主要信息,要求学生一定注意,它既是答题的要求,又是答题的依据。因而对题目必须仔细推敲,切不可粗心大意,仓促解答。

误区三:脱离语境而主观臆断答题。

在阅读中,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品析句子的表达作用等语言类题目也是基本的阅读考题。不少考生只看到词语的浅层意义(本义)而忽略了其深层意义(语境义),对句子的理解也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不去分析句子的意义,不注意段落的结构层次,不注意联系句子的上下文和全文等,解题时仅凭主观感觉来猜题。如此失分也就难免了。

误区四:在“归纳”方面,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因此答题时很容易犯的错误不是把答案写错而是答案表述不准确、不全面。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往往复杂,而考生只盯住人物的某一件事,单一片面地理解人物,“只见一斑”地去分析归纳,这显然会失分。有些句子含义要在对比鉴别中才能理解。有些题目虽然从某一段中提出,但要联系上下文和全文才能答全。如(20xx年扬州卷)《那一扇门》有一道题: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70%的考生只是就句论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考生忽略了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应增加为:联系全文看,这里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考生往往顾此失彼,答题要点归纳不全,失分严重。

[考点内涵解说]

[应对技法点拨]

应对迁移型考点的主要方法在于平时积累。在考场上应对此类题的方法是:1.对于没有限定使用课外材料的,要尽量使用语文教材上的例子。这样可以由于熟悉而减少失误。2、尽量使用自己曾经使用过的例子。在考场上要有机地将平时学过或用过的例子利用起来。3.根据题目的要求,尽量选取自己记忆、背诵过的名言警句,以求准确答题。4、对事例的表述应当精辟,对名言警句的写作应当力求准确。

[基本层级练习]

2.请你再写一个论据,来证明勤出成果这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两个与勤有关的名言警句:

[发展层级练习]

读书是福。你不妨在哪个晴朗的夜里,躲进简陋的书房,拧亮那盏温馨的台灯,于案头随便翻翻。或许,你会被哲人的片言只语所打动。他们讲的常常是你所未知未悟的真知灼见,短短的一句话会让人想很久,甚自想一辈子。那优美的文字,让你一遍遍地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自己那荒芜的心田……你的心境也随之开阔起来,在平凡琐屑的生活中你发现了不可忽视的美,为自己莫名的激情所鼓舞。

读书是福。读一本好书,你就好像是与一位朋友娓妮而谈,或是看到那位心仪已久的作者,从字里行间向你款款走来;孔圣人的要言妙道。莎士比亚的文采风流,达尔文的坚定执著,以及司马迁的千古绝唱,曹雪芹的大腕行文,鲁迅的入木三分,皆让你感动不已、心驰神往。当你轻轻地掀开书页,就能感觉到历史的风烟,人间的冷暖。那白纸黑字,都流露出真切的感觉。……

有书读的日子里,充实、美丽;一生读书,实在是做人之福、生命之缘。只要我们还想进步,读书便是永恒的主题,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一、二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读书是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段说道,或许,你会被哲人的片言只语所打动。请联系你的生活,说说你所喜爱的一句给你的启迪:

4.文中第二段点示了六位名人的风格,现主伐你再补写两个句子

点示你喜欢的作者及风格:

一、要点充足法题

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20xx长春)《失去的书桌》(3)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二、依文解题法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20xx重庆)《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xx重庆)《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

例如:(1)对考题中要求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来进行回答。

(2)对于品位词语的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对于鉴赏句子的题,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从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注意:一定要结合原句来回答。

(4)写作手法方面,就应重视“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说法。

五、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的解答题目。至与寻求照应,或从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题等。

六、利用信息法

总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拟答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七、字数达标法

答案用语要规范化,要尽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语病;同时,只要字数允许,在语境要准、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尽量多答点,即能用词组作答的不用词,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词组,甚至能用句群作答的就不用复句,以保证答案字数的达标。因为不超字数,文字答得多,要点往往接近完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1)拓展类

(2)评说探究类

(3)心得体会类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紧密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但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即可。如《词典的故事》(20xx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但要选择最合适自己,并感受最深的角度来谈。

(4)联想、想象类

(5)比较辨析类

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二、叙述方式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表现手法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

除了以上几方面,现代文阅读还会涉及到表达方式、语言、议论文论证方法……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运用。

THE END
1.为什么中国的语文教育会认为比喻可以论证观点(所谓的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诡辩 虚假类比(False Analogy)解释:虚假类比是一种逻辑谬误,发生在两个事物之间被认为具有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9600065/answer/42748102421
2.喻证法和类比法的区别1蒙少松喻证法和类比法的区别[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年02期 2高羽;巧比喻说理浅显[J];新闻通讯;1991年10期 3梅晓华;如何进行比喻论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年06期 4喻善平“比喻论证”导向谈[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5许烨;深奥的比喻[J];语文学习;1991年04期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WJY199402040.htm
3.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通用13篇)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m848q.html
4.因果对比正反举例设例引用比喻类比道理等论证八、比喻论证(又叫喻证法,常考): 当你看到“好像”“如同”“仿佛”“像”之类的词,且确定它是比喻词、比喻词前后两个概念、事物、事理或判断不是同类的时候,那么,该处文字大概率是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最大的优点是以浅喻深,即通https://www.360doc.cn/article/1105346801_1105346801.html
5.论证方法的使用范文(全文)(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 4 )引用的内容必须是确凿可靠的,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与论点一致,能为分析论证服务。 (4) 喻证法 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它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设喻,也可以引用寓言故事来https://www.99xueshu.com/w/qhp4k0mvte33.html
6.善待生命学习论证——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高一必修优秀教学设计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三、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http://www.25622.com/xiezuozhidao/yuwen/201110/108677.html
7.喻证法即类比法和比喻法同类相比为类比异类相比为比喻在公关活动喻证法,即类比法和比喻法,同类相比为类比,异类相比为比喻。在公关活动中,喻证法常用来. A.说明问题或反驳对方的论点 B.引起交往双方的共同语言 C.归纳结论,运用逻辑手段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D.在公关活动中,以优势的气势压服对方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47/35697232.html
8.试谈喻证法与类比法的识别中学语文1996年11期试谈喻证法与类比法的识别 徐逢春 龙谦 高中语文课本介绍论证方法时,原来既说了喻证法,又讲了类比法,后来把类比法抽掉了。有的论著或说二者本无什么不同,或讲喻证法只是类比法的一种。笔者认为这两种论证方法是有区别的。那么,究竟如何识别呢?请先看选自课文的语段:①……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ZXYW199611036.html
9.弋江文学7、比喻法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 例如: 云朵则是天空的粉妆。清晨的云被染成鲜嫩的粉红,如初生的婴儿的脸颊,血色柔和。黄昏的云被镀上金橙色,如斑斑锈迹,闪耀着孤独岁月逝去的光辉。有一个成语叫做“白云苍狗”,天空每日便上演着一部《白云苍https://www.xcsgyxx.com/DocHtml/1/2017/4/18/1855252910107.html
10.“整体性三段式”语文复习指导法中考语文就论据的形式而言,有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就论证的逻辑性来说,有对比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三)议论文三段式结构方式的特点和意义。 这样,框架里的知识内容就更加充实、具体,而且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内涵上的交叉、补充及其界限的理解也更加准确,有利于进一步消化http://www.zhongkao.com/3g/e/20050909/4b8bc9337f284.shtml
11.2022年11月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促进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A: 例证法 B: 类比法 C: 喻证法 D: 反驳法 32、单选题 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的总称是___。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计算辅助测试 C: 计算机辅助设计 D: 计算机辅助管理 33、单选题 完全垄断市场常存在于___。 A: 农产品市场 B: 日用http://www.91exam.org/sydwxg/297-3729/3729506.html
12.②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分为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①论证的类型:立论和驳论 ②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 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3597539.html
1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归纳法(9篇).doc运用比照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需要对所要阐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化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归纳法篇三根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比较法。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94249742.html
14.议论文分几种论证方法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e18a5f1c4776a972db0161f9.html
15.2023年自考《大学语文(专)》试题及答案(卷九)学历提升中心论点是“今”最为宝贵。采用了引证法,如引述哲学家对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论断说明三者的关系。采用了例证法,如举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感泣的例子论证时代思潮的来源与影响。采用喻证法,如“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论证“今”的重大影响。 http://xueli.en369.cn/zikao/1687002680109848.html
16.议论文反证法.doc议论文反证法.doc,议论文反证法 议论文论证方法训练学案 “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总有许多同学,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不会论证。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既可增强论证的深度,揭示论据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又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常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823/52553662.shtm
17.★笔记5.关联性,含建议 类比法,隐喻法。 九、逻辑论证法。 1.引证法:常用因为(权威,真理)……所以…… 2.反证法:必须(某观点或做法)……,如果不……就会得不到(得到不好的)…… 3.其他:归谬法,排除法,分解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说服力练习)。 https://www.jianshu.com/p/43f97e9f36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