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因此,我根据学生己有的生活知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导入新课,看新闻联播画面说说播放的时刻是几时?你可能在干什么?,从而由普通计时法引出24时计时法,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再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你什么时候睡觉?你还能用不同的计时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吗?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在探索中求知。
三、把数学知识网络化,使知识在信息学习中升华。
在网络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闯关练习,按照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第一关是“比比谁的反应快”,把普通计时法时刻转换成24时计时法,学生在网上做题,然后智能核对答案,纠正对错。第二关即通过学生熟知的电子表,灵活进行两种时刻的互换,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数学知识灵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三关是运用两种计时法播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节目,这些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在具体情
境下既巩固两种计时法,又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一关是“网上飞梭”,学生通过以上学习,说说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后,再在“网上课堂”上进行自由学习,交流网上学习的收获。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颜鲜
一、从教学重点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一个练习,多变,步步为营,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在评价上,这点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时给与适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激发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纪律很好,但整节课学习气氛却比较沉闷,学生学得不轻松,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快辩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在这一环节我应多加练习,发挥教学机智,从而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对于这方面,要多加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篇一: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每个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样的感受:例题的难度大。在我们大多数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去学习新的知识跨度大。新教材例题后的练习题很少有对例题类似的基础练习,可以说是一练一变,真可谓是举一反三。基于现状,我们只能从自己的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我们的学生,对例题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有兴趣。
篇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正确的转换普通计时法的时刻和24计时法的时刻。鼓励学生打单交流。讨论,有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联系由浅入深,解决方法力求多样,给学生独立创造。思维的空间。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事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果再能给学生及时的评价,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在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使教师的调控。点拨更具有启发
篇三: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一、通过直观教学务必使同学们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通过黑板上的钟面,使同学们产生对家里的钟面的联想。通过老师的反复对照读法,使同学们也能很好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下面的实际计算打下坚定的基矗有了概念,同时,也就有了有计算的基础,这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第一阶段。务必引起老师的重视。
三、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还要使同学们认真掌握实际的计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