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

1、知识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①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长、正方形的对比中找出图形边和角的特征。

2、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知识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①能正确辨认平行四边形。

②能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③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注: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逐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知识点:周长的含义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

5、知识点: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①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知识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

在估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相应长度的依据,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二、测量

1、知识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1毫米、1分米、1千米

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②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知识点:单位间的进率

①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公里)=1000米。

②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知识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准确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

4、知识点:质量单位吨及1吨

①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5、知识点:1吨=1000千克

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

第一单元混合计算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连减

786-284-249=253

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

加减混合

259+148-342=65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

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

第四单元乘与除

2.月:

小月:4、6、9、11月

平月(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x年x月是星期几

4.钟表:24时记时法12时记时法

4.公式:

1时=

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第八单元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3

一、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二、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三、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2、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五、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x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或长x2+宽x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七、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x7≈3500)

2、0与1的乘法原则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4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加数=和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或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或先算72—30=42.再算42+2=44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6是4的几倍36÷4=9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A,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A÷倍数=这个数

已知一个数的5倍数是35.求这个数35÷5=7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一个数x倍数=结果

9的6倍是多少9x6=54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2、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5

加法: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6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的被除数=商x除数+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x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x除数=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7

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

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

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14、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15、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16、大于7(3)而小于7(5)的分数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是7(1)只有7(4)一个。

18、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8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如: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上午9时→9时;晚上9时→21时(9+12=21)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

③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3、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四,制作5月份月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9

1、认识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

2、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3、一年分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

4、5、6月第一季度;7、8、9月第一季度;10、11、12月第一季度;

5、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转换。

7、大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8、小月:有30天的月份是大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9、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

(2)歌诀记忆法。

(3)单、双数记忆法。

10、一年分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4、5、6月第一季度;7、8、9月第一季度;10、11、12月第一季度;

平年和闰年

1、平年:2月有28天的月份是平年,平年有365天。

2、闰年:2月有29天的月份是平年,平年有365天。

3、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0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知识点一、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1、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2、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一节捐书活动

知识点:

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二节运白菜

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三节节余多少钱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没有小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第四节里程表(一)

1、根据里程表提出问题,一般先把里程表转化成线段图来观察,再列式计算。

2、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画图去理解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变化,列式也随之变化。

第五节里程表(二)

1、当天行驶的里程数=当天里程表的读数-前一天里程表的读数

2、解答算式谜时,要通过观察推理找到从哪一位先计算,然后一步一步推算出答案。

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1、整十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整百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4、在口算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先看清楚整百、整千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要注意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相乘时得到的0不能丢。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先把前两位数看作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和,再用一位数分别与它们相乘,最后把所得的两个积相加。

2、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明确运算顺序,再计算。

第三节丰收了

1、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先看一位数与什么数相乘能得到这个整十数(也就是被除数),结果就是那个数。

(2)、按表内除法计算: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0,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将被除数末尾的0填写在商的末尾。

2、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不变(被除数不为0)。除数越大,商越小,除数越小,商越大;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越大,被除数越小,商越小。

第四节植树

1、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把被除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除以除数,再把所得的两个商相加。

2、(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1)÷2=较大自然数,(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1)÷2=较小自然数,(两数之和+两数之差)÷2=较大数,(两数之和-两数之差)÷2=较小数。

第五单元周长

知识点1:什么是周长

1、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度总和或者说绕一个图形边线一周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不规则物体或图形的测量方法:绳子测量法。

3、规则物体或图形的测量方法:(1)绳测法,(2)直尺测量法。

知识点二:长方形的周长

1、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已知长和宽的长度。

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2)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3)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4)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长=(周长-宽×2)÷2”或“长=周长÷2-宽”

(5)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宽=(周长-长×2)÷2”或“宽=周长÷2-长”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可以把4条边长加起来;

(2)用一条边长乘以4,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靠墙围成的长方形有两种情况:

(1)长边靠墙,

(2)宽边靠墙。

5、围成的两种长方形,宽边靠墙比长边靠墙所需的围栏多。

第六单元乘法

第一节蚂蚁做操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积。

2、在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定要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中每个数位上的数。

第二节去游乐园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列竖式计算时,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要把进位的数写到正确的位置上,不要写在积中。

第三节乘火车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每一步都不要忘记加上进位数。

2、笔算乘法时,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向哪一位进1,就在那一位加1。

第四节去奶奶家

借助里程图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明确里程图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后再进行计算。

第五节:0×5=?

1、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2、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1)先用这个乘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乘数;

(2)再看这个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从个位算起,用一个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是0,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4、结论:

(1)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定有0。

(2)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

第六节买矿泉水

1、连乘的估算方法:尽可能将其中两个数的乘积估成整十,整百数,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2、连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3、三个数连乘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在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还可以把任意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再相乘。

第七单元年月日

第一节看日历(一)

1、一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每月有31天,是大月;4.6.9.11月每月有30天,是小月;2月有28天或29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一个月只有28天时,这个月有四个星期一至星期日;一个月有29天时,这个月中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某一个是5天;一个月有30天时,这个月中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某2个是5天;一个月有31天时,这个

第二节看日历(二)

1、2月2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只有4年才出现。

2、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月份有29天,其他年份的二月份都只有28天。

3、认识平年和闰年:

(1)公里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平年,公立年份是整百年的,是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

(2)判断一个整百年份是不是闰年,要看这个年份数是不是400的倍数,如果是整数倍就是闰年,否者就是平年.

(3)2月份是28天的是平年,2月份是29天的是闰年,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4)平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1天,闰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365÷7=52(个)......1(天)

366÷7=52(个)......2(天)

1、24时记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共计24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作24时计时法。

2、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表示时刻的换算: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整点时刻相差12,普通计时法去掉限制词后加12就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减12后就是普通计时法,

第五节数学好玩

1、同一段距离,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同,在测量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选简便的方法比较合适。

2、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直线距离可以直接用直尺来测量。

3、解决搭配问题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也能得到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数路线问题实际上也属于搭配问题,在确定行走路线时,一定不要重复和遗漏。

5、日历中的数有很多规律,如横向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少1;纵向上面的数比下面少7等。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第一节文具店

1、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叫作小数点。

2、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3、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数,它就是几位小数。

4、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中间的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数位上的数。

5、写小数时,要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依次写出各个数位上的数。

6、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元、角、分的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几,就改写成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是几,就改写成几角;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是几,就改写成几分。若那一位上是0,那一位就省略不写。

7、把带有元、角、分的数改写成一元为单位的小数时,元与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对应,角与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相对应,分与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相对应。

第二节货比三家

知识点

1、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小数点后的第一位上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以此类推。

2、比较三个或三个以上小数的大小和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相同,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第三节存零用钱

知识点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相加,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相减,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第四节寄书

1、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3、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与整数加法一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千万不要忘记满十进一,也不要忘记下一位进上来的一。

第五节能通过吗

1、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小数可以使数据更加精确。

2、把带有米、分米、厘米的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米与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对应,分米与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相对应,以此类推。

3、如果米、分米、厘米中某一个单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在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就在那个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上写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1

第一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如:3吨=3000千克5000千克=5吨

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减法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估算的方法:

结合实际,把题目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的数,再通过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3、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两次相加的和是不是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验算: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第三单元四边形

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8、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9、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第五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

7、公式。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例如:2时=()分

因为1时=60分,2时有2个60分,2×60=120,所以2时=(120)分。

例如:180秒=()分

因为60秒=1分,180秒里面有3个60秒,所以180秒=(3)分。

例如:1分35秒=()秒

因为1分=60秒,60+35=95,所以1分35秒=(95)秒。

8:40-7:30=1小时10分

1、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题目转化成一位数乘一位数,直接用乘法口诀来算,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多位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因数中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与一位数相乘。

如:48×9≈可以这样想:因为48接近50,50×9=450,所以48×9≈450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3)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1、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

(1)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如: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无法确定。(如:下星期一会下雨。)

2、事件发生与否有三种情况。

(1)一定(如:正方体一定有6个面。)

(2)可能(如:明天可能是晴天。)

(3)不可能(如:地球不可能绕着月球转。)

3、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如:盒子里有10个红球,3个白球,红球与白球的数量不相等,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白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在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楚实际问题与事物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1、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数。例如:用数字卡片组数、排队、站不同位置照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问题。

2、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数。例如:衣服和早餐的搭配、行走路线的选择、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2

一、知识框架

一级知识点数与代数二级知识点数的运算三级知识点

1、列竖式计算除法。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除法的验算

3、一步计算的问题

4、两步计算的问题

1、质量单位千克、克数与代数常见的量

2、千克、克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24时计时法空间与图形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期末知识点

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1.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

2.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3.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用乘法验算)。

4.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5.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6.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2÷266÷672÷347÷7

(2)口算:36÷360÷268÷290÷3

(3)列竖式计算:39÷389÷467÷274÷3

(4)你能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十多吗?64÷584÷395÷481÷3

(5)王老师用72元买笔记本,如果每本单价是2元,那么能买多少本?李老师用60元买了20本笔记本,那么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6)一副乒乓球拍26元,一个乒乓球2元,用50元买一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能够买几个乒乓球?第二单元认数1.认数、读数、写数。

整千数:数位与顺序,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非整千数: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按顺序整理数。

(1)口算:201+4000800030006000201000+100

(2)写一写:两个千加两个百加一个十是多少?

(3)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

(4)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

2.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时的数学思考,比较大小的实际应用,非整千数最接近几千。

比较大小:3650和2520,7890和8790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1.称一个物体有多重,一般用千克为单位。

2.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

3.千克可以用KG表示,又叫公斤。

4.从秤上读出物品的重量。

5.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为单位。

6.认识天平。

7.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练习

(1)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克?

(2)2千克=()克

(3)9000克=()千克第四单元加和减

1.口算两位数加、减。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口算:44+2532+5714+6876642.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手套的价格是12元,帽子的价格是手套的3倍,你能用线段画出来并算出帽子是多少钱吗?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1.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

3.两种计时方式的转化。

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相转化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凌晨1时1时

早晨5时5时上午8时8时中午12时12时下午1时13时下午2时14时晚上6时18时晚上7时19时晚上8时20时晚上9时21时

深夜12时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记忆: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就用时刻减去12时。

(2)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表示,:下午2:00,晚上9:00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叫做边长。)

2.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

(1)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求篮球场的周长。

(2)操场长150米,宽70米,小强绕操场跑一周,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第七单元乘法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2.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

3.连乘计算。练习:

(1)200×3152×4261×3224×5(2)124×3×2115×2×4

(3)一头牛一天吃20千克草,两头牛两天吃多少千克草?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学习“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3.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

(1)在一个口袋里放3个红球,一个黄球,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

THE END
1.什么叫普通计时法爱问知识人什么叫普通计时法 一般来说,时针走到几时,就说几时,然后在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https://iask.sina.com.cn/b/new2IOTjxLw8Fx.html
2.小学数学普通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的书写方式,记住它们的区别小学数学普通计时法和24小时计时法的书写方式,记住它们的区别唐老师小课堂 云南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西方为何不敢招惹我国?这三人的突出贡献,彻底暴露我国真正实力 漫画者说历史 125跟贴 打开APP 我就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 北京作家编剧肥猪满圈 5577跟贴 打开APP 步兵战车击败坦克!乌军M2布雷德利这么https://m.163.com/v/video/VS7FL9UI4.html
3.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小学生学习指导2020年Z5期一、意义不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都是记录时间的方法,但二者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普通计时法,就是时针走到几时,就说几时,然后在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来区别不同的时刻;24时计时法,就是一天有24小时,用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来表示不同的时刻。二、写法有别在一日(天)时间里,https://wap.cnki.net/qikan-XSZD2020Z5018.html
4.普通计时法是什么方法导读普通计时法是一种计量时间的方法;时针走到几时,就说几时,然后在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来区别不同的时刻。还有一种计时发是24小时计时法,两种计时法的区别是:时针走第一圈时: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等时间词,而24小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就不要加http://m.how234.com/eamysrszccc.html
5.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如何转换?相似问题 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如何转换、 把24时计时法来转换为普通计时法,那24时换为几? 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末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月考试卷汇总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3a180441012be2b960c08429b431dafc.html
6.普通计时法和时计时法.docx12:00——中午12:00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时刻前面都要写上什么时候几点,例如:中午12:00,晚上12:00。2.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时刻。凌晨0:00——0:00 下午1:00——13:00凌晨1:00——1:00 下午2:00——14:00凌晨2:00——2:00 下午3:00——15:00凌晨3:00——3:00 下午4:00——16:00凌https://m.taodocs.com/p-510482552.html
7.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转换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又叫12小时计时法,分为上午1至12时(时针第一圈所走过的时刻),下午1至12时(时针第二圈所走过的时刻)。因为一天会出现两个1时、2时、3时、4时、5时、……12时,所以普通计时法要求时刻前http://sx.ychedu.com/SXJA/LHRHXE/611572.html
8.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1)1:00(2)9:00(3)23:00把24时计时法转化成普通计时法,上午时间不变,下午时间减去12时,然后在前面加上早上、下午、上午、晚上等词. 本题考点:时、分、秒及其关系、单位换算与计算. 考点点评:此题考查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注意分清楚加什么样的前缀词.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18d17997a458d9901037ad2c55cb5e99.html
9.普通计时法的时间段怎么分普通计时法的时间段怎么分 时间段为清晨5-7点;早晨6-8点;早上6-10点;上午6-12点;中午11-14点;午后13-15点;下午13-18点;黄昏16-18点;傍晚17-19点;晚上18-24点;夜间19-5点;子夜23-1点;半夜23-4点;凌晨0-5点;黎明3-6点。 古代十二时辰1、子时:夜半,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1时)。http://m.tianqiwen.com/shenghuo_2619452/
10.《24时计时法》(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课中展学 活动一: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小组交流课前预学内容。 1.教师巡视学生之间交流情况 2.教师追问:你都了解哪些关于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知识? 3.指导学生动手拨一拨。 1.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回答,生生之间质疑补充。 3.同桌两人,一人说时间,另一人动手https://www.zxxk.com/soft/42409619.html
11.一年月份大小月口诀一、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 12时计时法 框中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必须加上大概的时间段词语(如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若有四个数,?交叉相加和相等 24时计时法 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时,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https://blog.csdn.net/weixin_26824299/article/details/112455523
12.三年级期中数学测试题14篇(全文)4、用24时计时法表示: 下午4时是()时晚上9时是()时 上午10时是()时下午5时过5分是()时()分 5、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8时是()5时30分() 10时是()24时是() 6、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的方法。 7、2006年是()年。 三、计算。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py83i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