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百姓丢失母猪找宋太宗告状,赵光义怎么处理的历史故事

说到宋太宗赵光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说起宋太宗赵光义,许多人对他并无好感。首先,他即位的过程有问题,在“烛影斧声”的质疑声中成为皇帝的。其次,他对外屡吃败仗,耗光了宋太祖时代的精兵,并开始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不过,历史人物毕竟是多面的,其实宋太宗在内政方面还是有可以称道的地方的。

比如百姓“丢猪”事件,就体现了宋太宗的执政风格以及理念,那么这个丢猪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北宋建立说起,北宋也遵循隋唐的历史传统,设立登闻鼓。所谓登闻鼓,指的是皇帝在宫门外设一面鼓,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那么有冤屈的百姓,可以通过登闻鼓,将自己的冤屈向皇帝申诉。

北宋的登闻鼓设立于皇宫正门宣德门的门外,在宋太祖时期,就有人开始敲登闻鼓,向皇帝喊冤。比如973年,落第书生徐士廉通过登闻鼓,向宋太祖举报主考官,深刻影响了科举制度。在宋太宗时期,也有人敲击登闻鼓向皇帝告状的事情发生,不过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淳化四年(993年)。

当时,京城开封附近有一位名叫牟晖的百姓,他来到宫门前,敲击了登闻鼓,然后在官员引导下,见到了宋太宗。宋太宗听完牟晖的话后,可以说是哭笑不得,因为牟晖既没有揭发某位官员,自己也没有什么冤屈。原来牟晖的家奴不小心,丢了一头母猪。丢猪这样的小事却闹到皇帝面前,按理说怎么也该治牟晖的罪。

宋太宗是这么说的,“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首先,宋太宗也认为这样的细小之事也由皇帝亲自处理,确实感到非常可笑。不过,能用这样理念治理天下的话,让民情能够直接上达皇帝,如此一来,民间也不会有什么冤屈的事情了。

按理说,登闻鼓不管老百姓丢猪的事情,但是这是皇帝与百姓直接沟通的一个渠道,如果这条渠道能够保持畅通,那么他就可以了解民间疾苦,能够做出更多的事情。宋太宗是个聪明人,他希望以处理丢猪事件,来加强登闻鼓的作用,让民间的情况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这才是他的真实目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是不怎么高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涉嫌杀害了自己的兄长也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然后窃取了原本应该是属于赵匡胤后代的皇位。但是我们如果抛开对他的个人道德的评价来看赵光义的皇帝生涯,应该说他还是做出了一定的政绩的,他的主要政绩应该是在开拓疆土方面。

赵光义即位后鼓励垦荒以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规模,设考课、审官院,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加强,并更加限制节度使权力,确立文官替代武人当政的局面,正是这些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军事方面与北方辽国与西北夏州党项政权间的战争频发,宋太宗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其这种政策效果并不理想,赵光义对辽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

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赵光义在处理民族外交问题上,先由“备边通好”转向“图制契丹”,再由“图制契丹”转向“联夷攻辽”,最终由“联夷攻辽”转向“修德以怀远”。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同时,又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

在读书上,赵光义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成语——“开卷有益”。那是在太平兴国八年,他下令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完成,这部书共一千卷,搜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堪称大部头。这么一部巨著,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下决心啃完,可赵光义一见就喜欢上了,尽管政务繁忙(赵光义很勤政的),还是规定自己每天必读三卷。

赵光义内心最大的理想就是收复燕云十六洲,士兵们听说还要继续攻打幽州,大宋军队中弥漫着消极、厌战的情绪。当然开始的时候进军还算顺利,一些州郡不战而降,宋辽大军在幽州城下展开了决战,战斗相当激烈,宋太宗大腿中了两箭,仓皇逃走,宋军打败。第一次失利并没有让太宗失去信心,过了几年,雍熙三年(986年)宋朝再次出兵收复燕云,东路主力大军在岐沟关被辽军击溃,战争便匆匆结束。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宋太宗的军事指挥,宋太宗军事谋略比不上哥哥宋太祖,可是却痴迷“以图示意”,在两次与辽军的战争中,绘制了多张战争行进和进攻路线图。雍熙北伐前,绘制了最为得意的“平戎万全阵图”。你或许不知道此图的布阵,没有关系,只要知道此阵需兵力十四万九百三十人,在实战中能不能实现,诸位发挥想象吧。

灵活性差,实战性差,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但是太宗却执迷不悟,用图阵遥控指挥前方军事。出征前,亲自制定行军布阵图,告诫将领不得更改,否则有功也必罚!战场上瞬息万变,在当时情况下,宋太宗在开封并不能及时了解前方敌情,却要将军严格遵守行军布阵图,真是蠢材也想不出的招儿,还不如御驾亲征。但是他害怕了,毕竟受了伤,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

这悬案的背后其实关乎到的是关于皇位的争夺,因为在976年的时候当时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暴毙,而据说在赵匡胤去世的那天晚上赵光义曾在赵匡胤的寝殿里,而且有人看到在蜡烛的影子下赵光义起身离开了座位,甚至还有听到斧头落地的身影,而第二天就传出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所以因此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烛影斧声,对于赵匡胤的死因可以说有各种说法,但其中要属赵光义的嫌疑最大了,因为在赵匡胤死后,当时赵光义还先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步到皇宫里,甚至还登上了皇帝的位置,当时可以说是议论纷纷。

赵光义的位置可以说是来路不正,但是当时他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还找出了证据,那就是他母亲杜太后在去世之前,曾经留下了懿旨,那就是让赵匡胤去世后把位置传给赵光义,而赵光义死后则是把位置传给赵光美,当时这份遗诏拿出来之后,可以说很多人都怀疑这份遗诏是伪造的,但是事已至此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只能去接受这个事实了,而且他在坐上皇位后,本来还答应善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却没想其二人却因各种原因死去,可以说是疑点重重。

在赵光义上位的三年后,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赵得昭当时在皇宫里被赵光义训斥后,结果回去后居然就自杀了,可以说这点本身就疑点重重,因为不可能一个人在被骂一顿后就会想不开的,还有就是再之后的两年后,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也死了,据说死因是病死的,死的时候才23岁,对于赵光义最有威胁的两个人死掉后,那么接下来就是他弟赵光美了,因为他所说的懿旨里他死后位置是要传给他弟赵光美的,结果却在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死后,传出了赵光美要造反的消息。

在赵光义当上皇帝后,赵光美为了避讳,所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赵廷美,当时可以说他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对他哥赵光义本身的威胁是很大的,结果却没想在982年的时候,被人举报说他要造反,所以就被贬到了西京(今河南洛阳),结果到了西京后又被人举报说他与兵部尚书勾结,打算要造反,所以当时他又被贬到了房州(今湖北房县),之后就因为忧愤,所以最后吐血而死,死的时候才38岁,由此对于赵光义有威胁的人就都没有了,所以从这件奇案里其实牵涉到的还是皇位的争夺,而他们三人更多的则是牺牲品罢了。

一、官宦世家

公元935年,吕端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

他的家庭是官宦家庭。

他的祖父吕兖,官拜沧州节度判官。

他的父亲吕琦,官拜兵部侍郎。

他的哥哥吕余庆,官至参知政事。

二、惨遭灭门

吕兖率军守沧州,对抗幽州节度使刘守光。

城破之后,刘守光诛杀吕兖满门。

只有十五岁的吕琦侥幸逃脱。

吕琦遭此灭门之灾,并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发愤图强,潜心读书。

李从珂和吕琦同在一条小巷居住,李从珂赏识吕琦的才学,两人常常通宵畅谈。

公元934年,李从珂登基称帝,是为后唐末帝。

吕琦成为天子近臣,位居高位。

吕琦的人生经历,对吕端的成长影响极大。

面对磨难,不胆怯,不畏惧,迎难而上,终将会登上巅峰,成为人生赢家。

三、吕余庆

吕琦有两子——吕余庆和吕端。

吕余庆,很早就加入禁军,先被周世宗柴荣赏识,后被赵匡胤收为幕僚。

在担任幕僚期间,参与了陈桥兵变、大宋开国,成为赵匡胤的亲信。

宋朝建立后,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吕余庆担任开封府通判,辅佐赵光义,处理具体事务。

宋朝攻灭后蜀,吕余庆担任成都知州。

后返回开封,做了十年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四、顺风顺水

吕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因为兄长吕余庆庇护,吕端的仕途顺风顺水。

二十五岁第一次做官,就担任开封附近的知县。

白天在县衙上班,晚上还能回家吃饭。

事业、家庭两不耽误。

朝廷派遣使臣,出使辽国。

吕端担任副使,因为官阶不够,朝廷不但没有罢免他副使之职,还破天荒的临时给他升官,让他符合担任副使的条件。

不得不说,吕余庆为了他的进步,真是费尽了心思。

五、重大转折

这一年,赵光义毒杀了自己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史称宋太宗。

这一年,吕余庆病逝,吕端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依照“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的原则,赵光义任命三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把赵廷美作为大宋储君培养。

赵光义钦点吕端担任开封府通判,辅佐赵廷美,处理具体事务。

有儿子,谁还愿意把皇位传位给兄弟,而不是传位给儿子?

对于赵光义的心思,宰相赵普看得通透,而看起来糊涂的吕端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但吕端是有底线的人,在其位则谋其政,对于赵廷美能帮就帮吧,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兄弟相残的事情再次发生。

六、规劝赵廷美

公元979年2月,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征讨北汉。

赵廷美作为储君,留守开封,代行皇帝职权,治理天下。

赵廷美认为这是自己大权独揽、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吕端对赵廷美说道:“陛下不顾辛劳危险,吊民伐罪,您身为陛下至亲,却躲在后方,安享富贵。陛下对您是绝对不会放心的,您应该跟随陛下御驾亲征,打消陛下对您的猜忌。”

赵廷美马上醒悟,便恳求赵光义随驾出征。

赵光义十分爽快地答应赵廷美的恳求。

七、难得糊涂

后来,赵光义想传位给儿子,于是谋害三弟赵廷美。

赵廷美忧愤成疾,吐血而亡,享年三十八岁。

赵廷美府邸的官员,全被诛杀。

和赵廷美有来往的官员,全被流放。

开封府的官员受到牵连,全被罢黜。

吕端连降数级,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

残酷的现实,让吕端懂得了保护自己的重要。

“难得糊涂”,看透不说透,原来真的可以保命。

八、任人评说

赵元佐,是赵光义的长子,也是赵光义的太子。

深受赵光义器重的同时,也和赵廷美关系亲密。

得知赵廷美忧愤而亡,赵元佐惊恐而疯。

公元985年9月,赵光义将赵元佐贬为楚王,任命次子赵元佑为开封府尹,把赵元佑当作储君培养。

五十岁的吕端再次被赵光义相中,被赵光义钦点为开封府通判,辅佐赵元佑,处理具体事务。

赵廷美的前车之鉴,让吕端变得谨小慎微。

当所有人都向赵元佑靠拢的时候,吕端与赵元佑保持了足够的距离。

别人都说吕端糊涂,吕端却任人评说,尽可能避免卷入是非之中。

九、一无所有

公元992年11月,赵元佑密谋兵变,意图取赵光义而代之,事情泄露,暴毙于家中。

赵光义五内俱焚、肝肠寸断,按捺不住心中伤痛,恸哭不已。

赵光义下令:

赵元佑不得以太子身份下葬;

赵元佑左右亲近的大臣全部杖毙;

开封府的官员,尽皆罢免。

五十七岁的吕端再次受到牵连,失去官职。

从四十一岁到五十七岁,别人都在追求进步,只有吕端一直在开封府通判职位上原地踏步,最终被罢免,一无所有。

人要是走霉运,任他怎么努力,似乎也无法摆脱。

十、大器晚成

吕端说道:“陛下两次钦点臣为开封府通判,结果先有赵廷美之事,后有赵元佑之叛,臣有负陛下信任,罪莫大焉,万万不敢奢求新的官职。”

赵光义知道吕端的才干,也知道吕端与赵廷美、赵元佑的事情没有牵连,又想起吕余庆曾经辅佐自己的功劳,于是,安抚吕端道:“朕今天才知道爱卿的委屈。”

次年五月,赵光义将吕端官复原职,并加授枢密直学士,进入朝廷中枢,参与朝廷政务。

而此时,吕端已经五十八岁了,可谓几经周折,大器晚成。

十一、独任宰相

吕端奉命出使高丽。

回程途中,海上突然刮起大风,将船帆刮跑,桅杆刮断,大船原地打转,陷入漩涡。

船上所有人都惊恐不安,只有吕端独坐船舱之中,怡然读书,神色不变。

后来,大船转危为安,所有人都佩服吕端的胆识和气度。

宰相赵普对赵光义说道:“臣遍观满朝文武,只有吕端,面对斥责,不恼怒;面对嘉奖,不喜悦。宠辱不惊,这真是宰相的气度啊。”

接触久了,赵光义愈发欣赏吕端,便打算让吕端担任宰相。

公元995年4月,赵光义向宰相吕蒙正询问,希望提拔吕端为宰相。

吕蒙正答道:“百官都认为吕端糊涂。”

赵光义急忙摆手道:“吕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数天后,吕端升任宰相,吕蒙正则被罢相。

吕端独任宰相。

同年,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被册立为太子,昭告天下。

十二、托孤重臣

赵光义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一日,赵光义将太子赵恒、吕端召至自己的床榻前。

将太子赵恒的手置于吕端手中道:“太子就托付给爱卿了。”

公元997年,赵光义病逝于万岁殿,享年五十九岁。

太监总管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怂恿李皇后,废黜太子赵恒,拥立已经疯掉的楚王赵元佐为帝。

李皇后命王继恩,宣宰相吕端商议。

吕端假意邀请王继恩去书房取太宗遗诏,实则将王继恩锁在书房中,并命人严加看管。

之后,进宫面见李皇后。

当李皇后说要废黜太子,拥立赵元佐时,吕端大声怒斥道:“太子早立,就是为了今日。此时谁敢有其他想法?”

李皇后脸色数变,默不作声。

她没有想到一向稀里糊涂的吕端,突然变得如此强硬霸道。

十三、国家柱石

于是,征召群臣。

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六十二岁的宰相吕端拉着太子赵恒,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待赵恒坐定,吕端又率群臣向赵恒跪拜,口呼万岁。

赵恒,就是大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赵恒对吕端心怀感激,常常对人说道:“朕得以顺利登基,全赖吕卿之力。”

新帝初立,政务繁杂,宋真宗全交由吕端处理,吕端将之处理得井井有条。

公元一千年四月,吕端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惊闻噩耗,正在上朝的宋真宗面露悲伤地说道:“国家失去了柱石,朕失去了依靠”,言罢,放声痛哭。

文武百官无不落泪。

宋真宗追赠吕端为司空,谥号“正惠”。

十四、大事不糊涂

纵观吕端一生,青年顺风顺水,中年连遭厄运,晚年大器晚成,辅佐宋真宗赵恒登基称帝,居功至伟,成就伊尹、周公一样的功绩,安定江山社稷,受到朝野尊重。

吕端有大智慧,很早就看透权力的无情和残酷,故韬光养晦,难得糊涂,到了辅佐宋真宗赵恒登基的关键时刻,他锋芒毕露,果断霸道,置对手于措手不及,从而一举成功,成就旷世功勋。

南怀瑾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看起来是糊涂的,其实并不糊涂,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

THE END
1.针对老百姓的村干部要倒霉了,这些行为都可以举报三农调研中心官网在部分农村地区,有一些村干部被权利腐化,忘记了为老百姓服务的初心。就喜欢利用职务之便,在村里管天管地,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整的老百姓是苦不堪言! 对于这些侵害民众利益的违法村干部,中央已经明确表态:绝不姑息,凡是存在以下违法行为的村干部都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 http://qgsnwt.org.cn/show-279290.html
2.处理民事纠纷的部门是哪个精准问答一、民事纠纷应该找哪个部门解决1、一般的民事纠纷可以向乡镇、村,办事处、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向法院起诉,如果是劳动纠纷,需要先到劳动局或是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2、 全部4个答案 > 村里的民事纠纷应该找哪个部门解决 一般情况下,农村土地纠纷,首先要去找当地村民委员会调解解决,调解不成,https://www.lawtime.cn/jzask/zt_60744/
3.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向谁举报平台特邀律师推荐 https://china.findlaw.cn/ask/lawyer_66084537.html
4.有冤屈找谁来解决律师普法有冤屈找谁来解决2022-04-16 9,234 普法内容有冤屈可以找政府或者纪委解决。具体找哪个部门处理,要根据冤屈涉及的事项。如果是被党员或政府的人冤枉,可以找当地县或区的信访局或纪检检查部门反应,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也可以到法院告行政单位。如果是民事的冤情,可以到法院起诉冤枉自己的人。如果是刑事案件,可以到公安https://www.110ask.com/tuwen/6760155598657042177.html
5.扫黑除恶扫黑除恶知识宣讲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扫黑除恶 “黑”与“恶”指的是什么? ◆“黑”是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恶”是指恶势力、恶势力犯罪集团。 扫黑除恶 扫黑与打黑的区别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kzNTAyMQ==&mid=2247490128&idx=1&sn=8071f4c3c1a75e7bdbb443d681e5e51f&chksm=9b32c412ac454d040246105339a2b7897c3ed226ae0dc809dfda7ca7fbc6972f798912cfe9ba&scene=27
6.《心祭無聲》上集——下《敬意聚焦》原枣林庄学校老同事 郭静 得到王寿元老师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五十多年前,我在枣林庄学校教书的历历往事一下子浮现在脑畔:王老师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性格内向,蔼蔼有长者之风。那时候,王老师、戴新民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我,教我做饭,帮我管炉子,指导我如何管理学生,使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后来他们因成分https://www.meipian.cn/3ajs7kfw
7.老百姓碰到官欺民,投诉无门有冤屈,这样做可直接向中央举报!老百姓碰到官欺民,投诉无门有冤屈,这样做可直接向中央举报! 发布老百姓碰到官欺民,投诉无门有冤屈,这样做可直接向中央举报! 剧情介绍:https://tv.sohu.com/v/dXMvMzQ5MzEyMzQwLzM3NzI4MTc4OC5zaHRt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