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的视角看法律语词法官立法者模糊性

文以载道。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学科都无法绕过其与语言的关系。我们心中所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法律的核心思想要从成文法、判例法中得到体现。从语言的发展历史来看,先是一部分区域的人通过交流达致对某一事物的共识,然后才有了文字的产生。欧洲大陆的语言发音不同,但源头都是印欧语系,因此每个国家在语言上的区别就好比中国不同地区的方言,虽然南北读音差异较大,但相邻区域的读音大致上是可以相通的。中国各个省份方言不同,但写成汉字便可沟通无碍,这归功于秦王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下令车同轨,书同文。因此,欧洲大陆的语言表音,但汉字表意。也正是如此,虽然我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但在不同区域,相同的概念却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反之亦然。

从哲学的角度阐释语言的产生与流变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每个概念的产生都是我们对某一事物下定义的结果。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此中道,是指万物运行的规律,名则是给事物下定义,其大意为万物运行的规律是可以被道出的,但为人所道出的规律却并非是那个规律本身;事物是可以被定义的,但被定义出来的东西却并非是事物本身。语言的本质就是在给事物下定义,然后再由不同词性的词语排列组合,来表达人们的目的、需求、情感等。人们有交流的需求,语言的雏形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因此从此种角度上来看,语言就是一门工具,当然工具也会反作用于使用工具的人。

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且有阶段性的,我们不能指望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亘古不变。由于人们认知的局限性,一个词语可能被定义得过宽或者过窄,比如古代的人在定义桌子时候,其想到的一般是木头材料做成的,那么随着历史的车轮行驶至近现代,不锈钢的桌子也是桌子;再比如,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将“法”理解为法则,因此连动物之间都有其法存在,然而在绝大多数法学家眼里,法仅仅指法律本身。还有一个原因,即最初定义事物的人们对该事物的理解并不能代替所有人的认知,同一个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在其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总是会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具有歧义性、多义性、模糊性,追根溯源上都可以回到《道德经》的第一句话中,即被人们定义的那个名词对于事物本身而言,可能过宽、可能过窄,甚至可能是谬误。

人们定义了事物,并将与之相似性质的东西归为一类,将性质相同的东西归为一种,而定义的本质实为一种限制。没有实质的形式是空洞的,但若无形式,实质就无所依归,因此形式是载体。下定义的过程就好比我们把水放入不同的容器之中,不同的容器有着不同的形态,因此每个词都不会完全一致。可若无这些载体,我们将如何承载水呢?同样,若无定义,我们将如何表达思想呢?然而,当我们把水放到不同的容器中时,我们就限制了它,词语也是一样。容器中的水为死水,但我们的思想却是流动的,人类创造了语言,却又被束缚在里面,这种束缚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安定性,保障了我们交流的可能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我们的认知。因此,语言的流动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符合人类进步方向的。

法律语词明确性的要求同语言模糊性之间的张力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不同于其他学科,法律的明确性、普遍适用性与稳定性要求法官必须在文义射程之内来解释这个词,否则公民将无所适从,法律的稳定性亦无从保证,进而动摇整个法治的根基。然而,法官对语词的解释又必须服从于体系、目的、法秩序,还要考虑到法律往来的需要与社会效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法律中语词的词义不是由立法者加以定义的,而是由司法者在适用法律时赋予其生命活力的。

我们现在对法律语言的分析,已经走过了边沁拟制实体与可被感知的客体阶段;也不再局限于奥斯汀“文字的适当含义”理论;更不在哈特的词义核心与模糊地带中徘徊。我们不必夸大语言的流变性,规则怀疑主义论便是将语言的流动性发挥到了极致,法现实主义更是将案件的裁判结果归结到法官吃了什么饭上,这便犯了哲学上不可知论的错误。反之,如果一味地追求法律形式上的稳定性,甚至不惜牺牲实质上的正义来确保法律如自然科学般精确,便滑到了概念法学的一端。正如我们前面所探讨的,语言归根到底是在下定义,而定义本身又是限制,概念法学就好比自己画了一个圈,将圈内的东西定义为A,又为了使得B(在某些方面上与A相似但又不是A)像A,强行把B纳入A的范畴,这就跳回了自己所画的圈中,作法自毙。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语言

语言的不确切性不应与法律的模糊性混为一谈。语言的模糊性是因为我们难以分割语义的核心与边缘地带造成的,而不确切性可以理解为我们无法精准表达语义,类似于自然科学上“精确性”。语言无论发展到任何程度,其都不能达到高程度上的“确切性”,我们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个基础词可能延伸出其他意义上的词语,这就出现了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法律语言永远无法做到如自然科学那般的精确,这一尝试已由概念法学证明是失败的,且阻碍了法学自身的发展。

语言的不确切性并不代表着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无从下手。法律中既有专门的法律名词,如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也有取自日常生活中词语,如果法律中使用的语词与实际生活有所出入,立法者一般都会特殊说明。我们这里所探讨的不确切性更多地是指法官在遭遇案件时,如何理解具体的法律概念,因为法官对某个法律概念理解的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其对小前提的选取和定性。影响法官适用法律的因素不仅限于语义的分析,还有历史、哲学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与法官本人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人的认知与语言本身是相互影响的。

法律是对社会生活事件抽象的结果,这种抽象性源自从万物个性中提取出的共性。法律是抽象的,但生活中的案件事实却是具体的,法官适用法律就是从法律的共性中还原出个性。世界上没有一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同时也不存在完全一模一样的案件,即便是适用了同样的法律,但对于相同的法律概念的解读却未必相同。质言之,法官要在同一个法律概念的不同含义中选择一个最能恰当处理当前案件的解释,哪怕这个解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惯常的用法有所出入,此时语言的模糊性恰好为法律规则带来了一定弹性,使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语言的模糊性、不确切性、多义性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永远无法绕开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每一次适用法律,法官都需要重新解释与权衡,一位杰出的法官不仅仅要具备充足的经验,还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杰出的智慧,这对法官而言是很高的要求与挑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正是因为语言具有灵活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使得法学不至于故步自封、脱离实际,而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变化实现自我生长。法官身负不能拒绝裁判的使命,既要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又要灵活适用个案,那么又该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呢?如果把法律比喻成种植在园子里的参天大树,那么园子的栅栏就是为法律设置的边界,树干只能于栅栏之内生长,但树根却要向更深、更远处扎去,枝干则可以越出栅栏,实现其与社会的共同生长。

THE END
1.法律的意义模糊及其救济方法如上几个因素是导致法律意义模糊的主要原因。那么,究竟通过什么方式疗治法律的意义模糊这一病症呢?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这三种法律方法,就主要就是针对法律的意义模糊而设置。下文将就这三种方法与意义释明的一般关系问题具体说明之。 二、法律解释与法律意义模糊救济的一般问题 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82.html
2.分离转换性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是法律上的精神病吗药品资讯1,分离转换性障碍是法律上的精神病吗 这是一个大类,还需要细分临床表现在法律上对精神病的判定根源在于判定行为人行为时是否有意志能力和意识能力所以该病症如果表现在临床上是缺乏辨认和控制能力之一或者均缺乏的时候也会做出精神病,即限制或无行为能力人的判定。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精神性疾病,但不是法律意义上的http://m.91jht.com/news/rzq88z3kq2.html
3.智力障碍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律规定是什么?导读:智力障碍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律规定是需要根据犯罪的状态来进行不同的责任承担。如果在犯罪的时候是属实不能够辨认,或者是不能够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情况,那么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否则的话还是需要承担相对应的刑事责任。 智力障碍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https://www.64365.com/zs/1538606.aspx
4.可访问性测试(无障碍测试)什么是易用性测试? 测试一个web应用程序,以确保每个用户都能轻松地访问网站,这被称为可访问性测试。帮助确保网站在这一领域确实有效的专门测试分支被称为“Web可访问性测试”。 最重要的是,对于易访问性测试也有一定的法律和指导方针需要遵循。 无障碍环境与法律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432762
5.胡巧莉: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要件的类型构造——以风险区分我国民法典第1165条第2款规定:“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高风险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采纳过错推定的归责标准意味着,在损害事实发生后,基于其违反特定注意义务的客观事实而推定其具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EzMjMwNg==&mid=2651973825&idx=1&sn=3a5555f0eaa754a2aab057f52216a355&chksm=85a532668009660c21a4f79266d78233eb7169c6d902bcadd2e55e4f2b26ca1a99d05683ba81&scene=27
6.法律行为基础障碍他认为在一项法律行为中,如果一方将其效果意思建立在某种观念的基础之上,此种观念对于相对人来说不但是可认知的,而且相对人没有提出任何异议,那么此种观念构成法律行为的基础。2002年《德国债法现代化法》首次以一般性规定的形式将法律行为基础障碍制度纳入到了《德国民法典》之中,包括客观行为基础障碍与主观行为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95%E5%BE%8B%E8%A1%8C%E4%B8%BA%E5%9F%BA%E7%A1%80%E9%9A%9C%E7%A2%8D/55217171
7.通过话语理论理解实务脉络:《社会工作理论脉络》读书笔记(社会前半部分的第二部分则介绍诸多影响社工实务的论述,包括主流的生物医学、法律和新自由主义,作为专业基础的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影响力日益增大的替代性论述(公民权、灵性和环保)。在我的社工专业学习过程中,知识总显得细碎和来源广泛,而本书的极少为我梳理学到的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后,笔记的内容以贴合原书为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088135/
8.读书:法治的细节五、与智力障碍女孩结婚构成强奸罪吗? 法律不应该完全禁止心智不全者的性权利,否则就是通过保护来剥夺他或她的自由。只有那些利用心智不全者的人才应当受到惩罚,也只有那些确实不能理解性行为意义、没有性同意能力的病患才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其一,行为人必须在一定的犯罪心态的支配下与智力残疾人士发生性行为,才存https://www.jianshu.com/p/56a8371e9752
9.生活自理障碍导读:生活自理障碍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自理障碍那么生活自理障碍?下面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 生活自理障碍的三个等级 生活自理障碍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整理了生活自理障碍的三个等级和各个级别的判定依据。https://m.lawtime.cn/zs_151312/
10.是“权利”不是“恩赐”!无障碍环境如何“从无到有,到有效”?就在今年9月1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总则第一条明确立法目的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对此,梁江波也深有感触。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09/id/7525738.shtml
1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22年公安学与犯罪心理学复试大纲已发布二、人格障碍与犯罪 (一)人格障碍概述 (二)人格障碍与犯罪 (三)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法律责任能力 三、性变态与犯罪 (一)性变态概述 (二)性变态与犯罪 (三)性变态犯罪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四、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一)精神病概述 (二)精神病与违法犯罪行为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210403.html
12.法律障碍的意思法律障碍的解释阻碍性别平等的法律障碍是什么? What are some of the legal barriers to gender equality? 我们可以帮助各国解决法律障碍,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管和定价制度。 We can help countries resolve legal impediments and improve the regulatory and pricing regimes for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https://www1.dict.li/%E6%B3%95%E5%BE%8B%E9%9A%9C%E7%A2%8D/
13.选房技巧:购买二手房必知的八个法律常识!二、房屋有没有转移过户的法律障碍? 1、被查封的房屋 房屋如果被法院查封,购房者有如果付了大笔房款,很有可能房屋没法过户,已经付了的房款难以追回。因此,在交付定金、签订合同之前购房者应当去房屋所在地的房管局(或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房屋是否存在被查封的情况。 https://zhishi.fang.com/xf/qg_315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