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定义下意思表示包括哪三个要素内容
导读:
1.目的意思:指民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
2.效果意思: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的意思要素
3.表示行为:行为人将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足以为外界客观理解的行为要素。
意思表示何时生效,应视意思表示有无相对人;在有相对人的情形,尚应区分对话意思表示与非对话意思表示。分述如下:
1.无相对人之意思表示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何时生效,民法未设明文规定,解释上应认与意思表示成立之时同时生效。例如所有权的抛弃,在其抛弃行为完成时,即发生效力。
2.有相对人之意思表示
法律快车提醒您,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若意思表示有瑕疵,将要影响到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使当事人的意思无法达成预定的目的。意思表示瑕疵究竟如何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民法通则的规定与合同法的规定有不同。意思表示有瑕疵包括以下情形:
1.单独虚伪表示
单独虚伪表示,又称真意保留、心意保留,是指行为人故意隐瞒其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
2.通谋虚伪表示
通谋虚伪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虚假的意思表示,相对人不仅须知表意人非真实意思,并须表意人非真意这表示与而与其为非真意的合意。
3.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行为是基于重大错误认识而实施的意思表示。
4.欺诈
所谓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进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5.胁迫
胁迫是因他人的威胁或者强迫,陷于恐惧而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威胁是指以预告未来的损害使相对人精神感到恐惧。
6.乘人之危
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