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绳,一根弦,琵琶还要好家弹。你不唱花儿花不艳,我不唱花儿心不甜。”
“花儿”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民歌,是流传于西北地区一种独具风格的高腔山歌。2006年6月。“花儿”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儿”传唱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四个省区的八个民族(回、汉、土、藏、撒拉、裕固、东乡、保安)中,使用当地汉语方言,且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西北“花儿”融汇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及阿拉伯文化精髓,是世界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张亚雄先生曾对花儿进行搜集整理,探索花儿的渊源。八、九十年代,兰州大学出版发行了《花儿通论》,根据花儿的文学格律和音乐基调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两个流派,前者以古河州(今临夏)为中心,后者以洮州(今临潭)、岷州(今岷县)为中心。据专家考证与推测,它大约萌生于明代初期,至今约有640年的历史了。花儿的歌唱内容以爱情为主。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自己)/钢刀拿来(者)头砍下/不死了就这个唱法……”这是西北人喜爱“花儿”最真实、最准确的写照,他们将“花儿”比作“心上的话”。不管是田间地头的老农,还是放牛挑水的娃子,都能拉开嗓子喊上几首“花儿”。辛勤劳作之余,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苦与乐,谈情说爱时的悲与喜,以洗练朴素的语言套上曲令唱出来。“花儿”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高,是我国民间歌谣百花园中一朵秀丽多姿的奇葩。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传播与传承、创新与积累,是中华民族得以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的精神基石。但是,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花儿”这种传统文化一直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舆论环境。所以,“花儿”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一、花儿的人际传播
“花儿”的文化扩散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主要依靠的都是人际传播,即人与人的交流与传递。花儿的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第二种,以花儿会为中心的人际传播。“花儿会”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传统“花儿”演唱集会,也是西北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五月初五(端午)、六月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等特定的日子里。甘肃和青海等地的民间“花儿会”此起彼伏,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踊跃参加。会场一般是风景秀丽的名山古刹、森林山峡、河滩草坡等天然场地。规模大小各异,有些多达数万人,会期长达3―5天。届时,无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还是信奉佛教的汉族、藏族、土族、裕固族等群众,为了共同喜爱的“花儿”民歌而欢聚一堂,纵情高歌,会场气氛热烈而壮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岷县二郎山“花儿会”、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以及青海省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等等。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某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花儿会”这种传统民歌的演唱传播方式多是一时一地,口耳相传,具有明显的“本地生活在场有效性”,是直接传播的典型。在这种人际传播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他人的影响,互动性强,更加容易产生共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花儿会”越来越多了商业演出的性质,许多群众仅仅局限于“表演”“观看”,缺少了互动,“花儿会”俨然变成了演出,而不再是群众交流的平台与活动。赵宗福指出,“花儿”原本就是口耳相传,需要歌者与听者互动,台上台下唱成一片。简单地局限于“表演”“观看”,对“花儿”传承十分不利。
二、花儿与大众传播
到了现代社会,伴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农耕、游牧、渔猎的小农经济秩序被打破,非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八文环境发生了变迁。面对着日益扩大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文化语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得不随之改变,由人际传播逐渐变为大众传播。不能只是依赖着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是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次中,经由大众传播媒介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而得以广泛的传播。在这一信息流通的过程中,大众媒介凭借其技术优势,承担了传承社会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谣言灾难谣言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
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认为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限的,但还是能传递信息,树立或毁坏名声。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同样没有消灭谣言,反而使谣言以更加专业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近年来谣言借着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传播路径也更为复杂。显然身处新媒体时代的谣言比起前新媒体阶段的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
一、灾难谣言的定义以及产生缘由
灾难谣言作为谣言在灾难时期的一种形式,是针对灾民对于信息需求而产生的谣言,出现在地震、水旱等天灾人祸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但它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的传播方式除了以往人际口头传播外,更加依赖于互联网络、手机等方式,在各个方面上都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增强趋势。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滋生了大量灾难谣言,诸如“大地震的发生是因为触怒了神灵”等。尽管这些谣言在事后都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对当时唐山震区一带还是引起了恐慌。
二、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传播特点
1传播渠道多元化
当互联网、手机媒体尚未勃兴之际,灾难谣言的传播通常依靠人际传播。由于人际传播的特点,传播效果与范围有所限制,主要局限于灾难发生地及其周边地区。如唐山大地震后,灾难谣言主要在其震区及周边一带传播,经过近1年的时候,才传播到其他地区。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传播途径主要分口头、互联网络、手机短信三种。除了人际传播外,传播渠道有:
(1)通过网络BBS、留言板等进行群体传播。
(3)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了人际、群体传播。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在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中同时传播,渠道也从人际传播延伸至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呈现出多元化渠道传播趋势,传播范围更大,速度更快,危害与控制难度随之加大。
2传播效果最大化
3传播目的多样化
灾难谣言传播的目的性呈现出多样化。
(1)满足宣泄情感。在传播谣言过程中,传播者能够消除因灾难带来的无助、危机感等抑郁情感,体会到灾难涉及到了全体民众而非一个人。在灾难谣言传播过程中,能够宣泄人类面对自然灾难时所表现出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是其快速传播的目的之一;
(2)满足信息渴望。灾难的发生导致的信息闭塞,加重了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探知欲和危机感。灾难谣言往往涉及一些人们感情或地理上感到亲切、关心的人或事,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满足当时人们信息缺乏的求知欲。
(3)娱乐。或许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灾难谣言。但是这些谣言有趣的一面成为了这些人传播的目的。同样有一部分仅仅为了转发信息而传播这些谣言,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4传播主体年轻化
5传播内容自我消亡化
正如卡普费雷所言“所有的谣言都是注定要消亡的”。谣言具有的一些娱乐性质能够吸引公众,但正如同新闻所具有时效性,谣言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时效周期。一旦公众获取了官方权威信息,失去了对谣言的兴趣,那么谣言将消失于大量的新闻信息量中。
为了能够引起民众的兴趣与好奇心,灾难谣言通常夸大其辞。一旦好奇心过去了,消退的兴趣就需要更多的刺激与夸张性来弥补。灾难谣言需要为一个小细节而夸大整个事实,这样反而导致了谣言不堪一击。
充满夸大性的灾难谣言过了时效性,一旦没有新的内容补充,其将自行消亡。
三、新媒体时代对灾难谣言的控制防范
灾难谣言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过程中体现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如何控制防范提供了依据。
Web2,O时代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以往较高的入门门槛不复存在,人人都能在网络中信息,报道新闻。大量的灾难谣言正是通过网络这个渠道快速地传播,甚至部分门户网站成为了灾难谣言传播的阵地。网站编辑的把关人作用需要加强,不能片面地追求点击率而忽视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时聊天工具与手机短信传播限于当前网络管理的局限性,对于谣言内容传播的管理方式和办法有待于日后网络管理法制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3民众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博;社会化媒体;信任链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在线媒体,其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连通化等特征,但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微博的出现使社会化媒体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广阔的世界里,人人都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缔造者,不论你是草根还是明星,我们将在同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上自由、平等、便捷的对话。
微博,即微型博客,短短140个字,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记录生活琐事,可以传递突发信息,可以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微博与移动通讯的联姻更加加速了它走向大众、方便信息传递的脚步。微博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基于信任链的传播方式,与以往相比,它在信息的传播模式上拥有较大的变革,那么,让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微博的传播特点,进而推论其强大的影响力,并探讨微博作为社会化传播工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及其劣势。
一、微博的传播特点
传播内容短小精悍、一针见血,有人情味儿。140个字的最大容量铸就了微博轻盈的外形,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在这个喧嚣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式的微博会给人们的信息获取增加效率,一针见血的表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和信息内容。同时,微博的传播内容更加具有亲和力,可以是你今天的一件小事,可以是你今早吃的早餐,也可以是你今天的点滴心情,这些都无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人情味儿。
二、微博的强大影响力
强大的信息资源凝聚力和整合力。社会化媒体的诞生使得每一个使用者都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而成为信息的缔造者,积极地参与到信息生产的整个过程之中。“基于内容的协同生产,他打通了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如上所述,微博的使用之便捷、内容生产成本之低也会使得用户的海量信息兼收并蓄,最大程度的强化用户的内容生产机制。
对突发性事件的及时反应。正因为微博具有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其占据着信息的制高点。众多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都是转瞬即逝的,传统媒体很难做到恰时身临现场并记录拍摄下来,而微博以其与移动通讯的结合取胜于此,随时记录突发事件现场并及时。
舆论的载体,话语权的释放。微博以其便捷性具有亲民的优势,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就使得普通老百姓拥有了说话和表达的权利,使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传统大众媒体或网站手中。新闻报道不再是记者的专利,公众可以借助微博向社会传播各种新鲜的消息。进而微博成为舆论的载体,对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微博的劣势及负面传播效果
在看到微博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因为其特性使其具有诸多劣势和负面的传播效果,值得警惕。
信息超载现象严重。正因为微博的使用门槛低,使得大量信息泛滥在微博的浩渺信息中,形成了信息超载现象,人们在繁杂的信息之中也很难准确的挑选出有价值的内容,那么就会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被湮没,造成了信息的浪费和损失。很多重复的信息在一遍遍的和转载。
以上是对微博的传播特点、影响力和负面传播效果的分析,对于这样一种较具活力和潜力的社会化媒体,我们应该扬其长、避其短,对其有价值的一面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加以有效地联系,用以促进民主化进程、维护人际网络、满足人性需求、聚合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断开掘其新的社会功能,增强受众粘性,使之更好的助推网络社会化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微博:影响力的产生机制与作用空间[J].中关村,2010(4).
[2]殷俊、孟育耀.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发展趋势[J].今传媒,2010(4).
[3]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J].新闻与写作,2010(1).
[4]闵大洪.微博客的媒体特质与传播能量[J].新闻战线,2010(9).
[5]孙楠楠.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9).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媒介信息;大学生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由于新兴技术的成熟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新媒体传播以其自发的、扩张性的独特方式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宣传的同时,其自身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广泛。然而对于现在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们,他们作为新兴的新媒体使用者,怎样才能让他们的媒介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新媒体究竟会对大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在接触新媒体时,由于对其中所呈现内容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不同,形成的理解方式、需求满足程度和使用偏好也不同,同时大学阶段还属于人格发展过程中,因此新媒体使用行为对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更是长远。
1.正面影响
(1)积极人际沟通与消弭时空隔阂
(2)主动获取知识与启发开放思维
以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书本上写什么大学生看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新媒体以广阔的信息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获取知识,比如搜狐新闻、新浪微博、网易客户端等。这些都不断地启发大学生的开放思维模式,使之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
2.负面影响
(1)沉迷虚拟世界与脱离现实社会
“本店不提供WIFI,请和身边的人交流”,不知何时,大学生已经这么离不开手机了,睡前刷一遍微博,进教室第一件事是拿出手机,宿舍里、公交车上、甚至课堂上马路边,随处都是低头看手机的大学生。饭店、商场、KTV等,走到哪都有无线网络,同学聚会再没有了欢笑打闹,一人一个手机头都不抬,安静地让人都没有说话的勇气。因此,大学生们应当提高警惕,不能无限度地依赖手机,否则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可能性会变大,人际交往也可能会出现障碍和隔阂。
(2)“人人都是记者”的双刃剑
(3)“手机人”与“充欲主义”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日本学者提出“电视人”[2]和“容器人”[3]的概念,指出电视对现代人的消极影响。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引起了大家对“鼠标人”和“键盘人”的讨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手机新媒体的兴起,手机网民的井喷式增长,又催生了“手机人”这一话题。其实,无论哪一种“人”,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基础上。例如,手机新媒体大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各种网购应用充斥大学生的手机,没事逛逛手机淘宝,转转唯品会,看看大众点评,无论男生女生,手机上总有几款网购APP,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唯美的意境展示在大学生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受欲。
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规范性的培养
1.法律规范
2.“把关人”监督
把关人,顾名思义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一种审核,对积极正确的新闻信息推动其在受众中的传播,对可能造成社会价值观冲突的信息进行传播阻止的行为。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需要净化新媒体内容的传播环境。一个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第一道防线,而把关人则是信息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而新媒体的低门槛,弱化了媒介组织把关的功能。新闻报道因注重时效性而忽视了理性导向,缺少了把关人,新媒体容易做出一些煽动性报道或断章取义性的报道,激起受众的激烈反应,特别是在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物的报道中,有意或无意地在标题上突出“官员”、“富二代”等非正常字眼,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仇富”、“仇官”心理,让舆论明显倒向弱者的一方。大学生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愤青”思维,不利于规范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把关人的作用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大学生的自我提升
由于新媒体的共享性、自由性、交互性、隐匿性强等特点,网络成为受众表达内心情绪的重要途径,人们从“羞涩的表达者”蜕变成“情感表达的巨人”。新媒体时代的兴起,使大学生能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制约着这些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的认知和行为。因此在与新媒体所提供信息的接触过程中,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增强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的能力,要从多方信源搜集信息,用置疑的目光接触新媒体信息,对不良信息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要遵循选择性定律,做到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正确地、建设性地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避免成为无良新媒介的侩子手,新媒体媒介审判的暴力军。
4.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大学教师,在新媒体浪潮的猛烈袭击下,更应当明辨是非,在新媒体的潮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首先教师更应当积极了解前沿的理论和观点,虽然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但在新旧媒体融合的现代社会中,还是有许多新媒体为在争夺受众的战争中存活下来,不惜提供虚假信息以提高点击率,为吸引眼球数和流量发表哗众取宠的新闻和报道。这种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效益。教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到新媒体的弊端,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对学生在新媒体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并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才是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三、小结
面对新的媒介环境,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以高效的方式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是每个有责任感的人都应思考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也应该提供媒介素养的学习环境,高校教育应以新的媒介形势为背景,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运用多种素质教育手段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智分析信息、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也展现了现代大学生的媒介素质。
[1]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美)罗杰斯.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包冉.新媒体-从被时代到我时代[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