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厦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请问您有什么法律问题?”厦门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问话声、解答声此起彼伏,十几名律师头戴耳机,通过电波传递着“法律良方”。
厦门市12348法律服务热线
声声有回响,件件暖人心。这是厦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优质高效、精准权威的生动缩影,这里承载了年超10万件、占全省总量40%的法律咨询量,接听满意率连续三年达98.5%。
新时代新征程,厦门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前、做在先,推动出台全国首部市级公共法律服务地方法规,全力构建“实体+热线+网络”三大便民法律服务平台,探索出“公证+”多元调解衔接机制、“公证+司法鉴定”电子证据服务模式等厦门经验,深化闽台两岸法律服务合作,建设覆盖城乡社区、满足各领域各层次需求、体现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群众获得普惠、精准、及时、有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三大平台全覆盖
构建厦门特色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为给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2017年以来,厦门市司法局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起一支由400多名专业律师组成的值班队伍,在全省率先实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人工服务,接通率达95%以上。
优质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群众来电咨询,被称为“百姓身边的法律顾问”。
值班律师解答群众咨询
热线咨询只是厦门公共法律服务的暖心一角。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厦门公共法律服务载体不断更新完善,以“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为目标,全面建成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构建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在线下,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已深入到街道、社区、乡村。全面建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市38个镇(街)全部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站,全市521个村(居)都设立了法律服务工作室,率先全省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通过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教育讲座、调处矛盾纠纷等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法律服务。
精准满足群众需求
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给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2021年10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施行,以立法为引领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新构建。
在厦门市司法局一楼,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门庭若市,大厅里咨询法律问题,寻求法律帮助的群众络绎不绝,墙上“依法、维权、保障、公平”八个大字正生动演绎。
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接待来访咨询群众
关怀弱者,打造的优质便民的法律援助服务。厦门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法律援助案件“全域通办”,让困难群众就近获得法律帮助;率先实现刑事案件申请法律援助无需经济困难审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服务触角不断延伸,打造“岛内半小时、岛外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法律援助。
精准服务,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给。在湖里区7大土地房屋征收指挥部,成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参与协助起草、审核文件、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和公证服务等全天候“一站式”法律服务。
书写新福建建设“法治答卷”
打造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2022年9月7日,海丝中央法务区揭牌启用了一批重点项目、成果。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统筹各类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一站式提供全要素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现实图景已经铺陈开来。
走进中心大厅,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坐席依次排开,大厅一侧,福建省台湾公证文书比对验核中心、福建省国际商事海事法律咨询平台、福建省域外法查明中心、福建省法治人才实训基地等高端法律服务窗口也开门迎客。
省市区联建“线上+线下”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詹弘文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海丝中央法务区落址厦门,得益于厦门在高端、多元法律服务领域持续领跑。
“公证云”是厦门市鹭江公证处创新推出的电子数据保管平台。自2015年上线以来,通过存证,帮助众多个人和企业维护自身权益,也在全国多起首例诉讼案件中,提供关键证据,维护公平正义。
2018年,厦门还率先全国推出“公证+司法鉴定”电子证据服务新模式,将公证的法定证明力与电子数据司法鉴定的取证、存证技术有机结合到一起,为电子数据的应用和发展系上了“双保险”。加强两岸律师交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从2010年厦门启动台湾律师所在大陆设代表处试点以来,5家台湾律师所代表处先后落地厦门,为两岸经贸往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有效保障两岸同胞的合法权益。
十年奋进路,阔步新征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厦门将继续高水平建设“人人可享”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标题:《福建省厦门市高水平建设“人人可享”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