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一般认为,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考察法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就是历史的基础和出发点。,5,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氏族社会规范:习惯二、法起源的原因和标志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6,法产生的标志,(1)法律概念的产生;(2)刑罚体系的发达和以刑罚为主要内容的规则(3)专门的裁判机关(相当于后来的法院)的出现(4)诉讼程序的形成(5)监狱的建立,7,三、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1、形成方式和表现方式不同氏族习惯:自发形成,依靠人们来
3、记忆和流传法:出自国家,由国家创制或认可,正式公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或表达。2、反映的意志和利益不同氏族习惯:反映全体成员的意志和利益;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8,3.适用的范围不同氏族习惯:仅适用于同氏族和或部落,即相同血缘关系成员,不以地域为标准法:适用于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所有居民4、保证的力量不同氏族习惯:依靠传统的力量来保证氏族成员自觉遵守法: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人们遵守和服从,9,四、法起源的形式和规律,(一)法起源的形式1、希腊雅典法产生的模式2、罗马法的模式3、日耳曼法产生的模式,10,(二)法起源的规律,1、对人们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成为规范性调整,
4、即不是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的调整,而是对一般的人、一般的事的调整。2、法的起源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2、法的起源与阶级、私有制和国家的逐渐形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从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混为一体,逐渐分化为各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的社会规范。,11,第二节法的发展,根据马恩的观点,我们把法的发展看成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过程。所谓法的历史类型,就是按照法所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对古往今来的法所做的基本分类。凡是经济基础相同、反映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便属于同一历史类型。与人类的阶级社会形态和国家类型相适应,依此出现了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12,
5、即奴隶制的法、封建制的法、资本主义的法和社会主义的法。这四种法的历史类型总是遵循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低级到高级依此更替的。其具体表现为:封建制的法代替奴隶制的法,资本主义的法代替封建制的法,社会主义的法代替资本主义的法。这种代替客观上标志着法律的历史发展的进步。,13,一、奴隶制法及其特征二、封建制的法及其特征三、资本主义法的产生及其特征四、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及其特征,14,西方学者关于法发展的理论,梅因的由“身份法契约法”的演进模式迪尔凯姆的“简单压制法恢复原状性的法律”的演进模式。马克斯韦伯由“非理性法理性法”的演进模式。昂格尔从习惯法到官僚法再到法治法的演进模式。,15,第
6、三节法的传统,一、中西法文化的歧异及其根本原因1、中国古代的“法”与西方的“法”含义不同,古人所说的法、刑、律含义是相通的,核心是刑。所谓“法者,刑也”。而西方的法则与权利、自由等联系,所谓“法即权利”,核心是权利。2、西语法存在着自然法和实在法的对立。而中国的“法”的语源不存在这种两分法。,16,3、西方法是理性法,中国法是伦理法中西法律文化的区别,可以通过“苏格拉底之死”和孟子的“窃负而逃”体现出来。,17,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春,时年七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没有象很多人一样,逃往国外,还是接受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
8、须服从这一判决,而不能背约逃跑。后来,苏格拉底与亲朋纵论哲学后,坦然闲适地饮鸩而死。,21,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虽然苏格拉底自认在哲学上和道德上并没有犯什么过错(他其实是被政敌所陷,不满他向青年宣扬对民主不利的观点),他仍然决定守法为先,坦然付出生命的代价,接受司法的制裁。,22,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西方文化显现出一种择“法”固执的倾向。在争端出现的时候,西方人倾向于优先做法律的思考,最后也倾向于服从法律的仲裁。这种倾向,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很不容易看到。,23,孟子的“窃负而逃”,孟子的学生桃应向老师提出了几个假设性的问题,在孟子尽心篇里写道:桃应问:舜做天子,皋陶担任司法大臣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