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角形重心性质定理1、配方法: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2、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根底,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
2、,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3、换元法: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局部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R,a≠0)根的判别式△=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解析几何、三角函数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韦达定
3、理除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5、待定系数法:在解数学问题时,假设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6、构造法: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
4、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7、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认相反的假设,到达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反设是反证法的根底,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认的表述形
5、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那么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条件矛盾;与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8、等(面或体)积法:平面(立体)几何中讲的面积(体积)公式以及由面积(体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体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体积),
6、而且用它来证明(计算)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面积(体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几何题的方法,称为等(面或体)积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等(面或体)积法的特点是把和未知各量用面积(体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到达求证的结果。所以用等(面或体)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9、几何变换法: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中学数学中所涉
7、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另一方面,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图形本质的认识。几何变换包括:(1)平移;(2)旋转;(3)对称。10.客观性题的解题方法: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选择题的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从而增大了试卷的容量和知识覆盖面。填空题是标准化考试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同选择题一样具有考察目标明确,知识复盖面广,评卷准确迅速,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分析判
8、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优点,不同的是填空题未给出答案,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要想迅速、正确地解选择题、填空题,除了具有准确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常用方法。(1)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展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2)验证法:由题设找出适宜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3)特殊元素法:用适宜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
9、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4)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5)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6)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称为分析法。省市下陆中学宋毓彬1.三角形重心性质定理课本原题〔人教八年级"数学"下册习题19.2第16题〕在△ABC中,BD、CE是边AC、AB上的
10、中线,BD与CE相交于O。BO与OD的长度有什么关系.BC边上的中线是否一定过点O.为什么.〔提示:作BO中点M,CO的中点N。连接ED、EM、MN、ND〕分析: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重心〔第十九章课题学习"重心"〕。这道习题要证明的结论是三角形重心的一个重要数学性质:三角形的重心将三角形的每条中线都分成1∶2两局部,其中重心到三角形某一顶点的距离是到该顶点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证法1:〔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证明〕取GA、GB中点M、N,连接MN、ND、DE、EM。〔如图1〕∵MN是△GAB的中位线,∴MN∥AB,MN=AB又ED是△ACB的中位线,∴DE∥AB,DE
11、=AB∴DE∥MN,DE=MN,四边形MNDE是平行四边形∴GM=GD,又AM=MG,那么AG=2GD同理可证:CG=2GF,BG=2GE点评:证法1是利用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再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得到中线上三个线段之间的相等关系。证法2:延长BE至F,使GF=GB,连接FC。∵G是BF的中点,D是BC的中点∴GD是△BFC的中位线,GD∥FC,GD=FC由GD∥FC,AE=CE,易证△AEG≌△CEF∴AG=FC,即GD=AG点评:利用线段中点,还可以将与线段中点有关的线段倍长,构造全等,从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12、证明结论。证法3:取EC中点M,连DM,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E是AC中点可证得一样的结论。〔证明过程略〕2.三角形重心性质定理的应用⑴求线段长例1如图3所示,在Rt△ABC中,∠A=30°,点D是斜边AB的中点,当G是Rt△ABC的重心,GE⊥AC于点E,假设BC=6cm,那么GE=cm。解:Rt△ABC中,∠A=30°,BC=6∴AB=BC=12,D是斜边AB的中点,∴CD=AB=6G是Rt△ABC的重心,∴CG=CD=4由CD=AD,∠A=30°,∠GCE=30°Rt△GCE中,∠GCE=30°,CG=4,∴GE=CG=2〔cm〕⑵求面积
13、例2在△ABC中,中线AD、BE相交于点O,假设△BOD的面积等于5,求△ABC的面积。解:∵O是△ABC的重心,∴AO∶OD=2∶1∴S△AOB∶S△BOD=2∶1即S△AOB=2S△BOD=10∴S△ABD=S△AOB+S△BOD=10+5=15又AD是△ABC的中线S△ABC=2S△ABD=30。练习:1.如图5,△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G是重心,如果AG=6,那么线段DG=。2.如图6,在△ABC中,G是重心,点D是BC的中点,假设△ABC的面积为6cm2,那么△CGD的面积为。倍角三角形中的一个结论省市下陆中学宋毓彬例
14、1〔天津市中考题〕在△ABC中,∠A、∠B、∠C所对应的边分别用a、b、c表示。⑴如图1,在△ABC中,∠A=2∠B,且∠A=60°。求证:a2=b〔b+c〕⑵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另一个角的2倍,我们称这样的三角形为"倍角三角形〞。此题第一问中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倍角三角形,那么对于任意的倍角△ABC,如图2,∠A=2∠B,关系式a2=b〔b+c〕是否仍然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⑴在△ABC中,∠A=2∠B,且∠A=60°,△ABC为Rt△,∠C=90°。证法1:Rt△ACB中a=c,b=c,所以a2=〔c〕2=,b〔b+c〕=c〔c+c〕=,所以a2=b〔b
15、+c〕。⑵对于任意的倍角△ABC,∠A=2∠B,关系式a2=b〔b+c〕仍然成立。如图2,延长BA至D,使AD=AC=b,连CD。那么∠CAB=2∠D,∴∠B=∠D,BC=CD=a,由△ADC∽△CDB,即。所以a2=b〔b+c〕。由以上的证明,可以得到关于倍角三角形的一个结论: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另一个角的两倍,2倍角所对边的平方等于一倍角所对边乘该边与第三边的和。〔例2中另外两种证法同样可证得a2=b〔b+c〕。〕例2(2021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在△ABC中,最大角∠A是最小角∠C的2倍,且AB=7,AC=8。那么BC=〔〕〔A〕7〔B〕10〔
16、C〕〔D〕7分析:此题由例1中的结论,那么BC2=7〔7+8〕=105,所以BC=。以下还可以提供几种解法供参考。解法一:分割法。如图1,作∠CAB的平分线AD交BC于D。△ABC∽△DBA,==,∴解得∴x+y=。评析:解法一的思路是常规思路,平分倍角构造相似三角形,通过相似比得到方程组求出线段长,进而求出BC的长。但这种方法中,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计算较为复杂。解法二:构造法。如图2,延长CA至点D,使AD=AB。那么∠D=∠ABD=∠CAB=∠C,△CBD∽△DAB,=,∴BD2=AB·CD=7×〔8+7〕=105,BD=,又∠C=∠D
17、,∴BC=BD=。评析:利用二倍角为外角构造等腰三角形也是常见的作辅助线的技巧。BD为相似三角形比例中项,与方法一相比,计算相对简单。解法三:综合法作∠CAB的平分线AD交BC于D。作BE∥AD。△ADC∽△BAE,=,①△ADC∽△EBC,=,②①×②,=,〔x+y〕2=7×15,x+y=。解析:由△ADC∽△BAE,BE∥AD,方法三事实上已将方法一、方法二统一了起来。所反映的本质是一样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