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目标上,惠阳区创新工作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基层司法所、全区律所等法律服务资源,采用“线上+线下”“一律所包一镇(街)司法所”的工作模式,调动司法行政系统内源动力,探索出律所服务社会的新路子,解决了法律资源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平衡等问题。
自2018年开始,惠阳区探索建立“一镇(街)一律所”对接服务模式。对接工作开展以来,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团队专业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所所对接”工作机制,“所所对接”工作初步实现了走在全市、全省前列的目标,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19年,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推进会将惠阳良井公共法律服务站选为实地考察点,惠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实体平台建设、“所所对接”经验得到了省司法厅有关领导的充分认可。
据介绍,以“互联网+”的方式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目标,是补齐惠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短板、推进“所所对接”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2019年12月,惠阳区开始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提供“点单式”的云法律服务。首先,“所所对接”法律服务供给单位全覆盖运行云平台微型触摸一体机,在全区9个镇(街)司法所分别对接的7个律师事务所一一配置,对应设置云平台服务岗。当群众寻求法律服务时,司法所对解决不了的专业法律问题,通过一体机向对接律所发单,对接律所接单后根据律师专业优势派单,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另外,还积极引导律所法律服务向村(居)延伸,在霞角、周田、东明三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置一体机,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同时,惠阳司法行政部门还为村(居)一体机配备了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由村(居)法治联络员引导群众通过一体机“面对面”寻求司法所或律所的法律服务,使群众切身享受到“指尖上的法律服务”。
其次,设置“所所对接”法律服务供给兜底单位,在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同步配置一体机,设置云平台服务岗,当群众到司法所“下单”对接律所提供法律服务不成功时,系统将自动跳转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由中心值班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第三,惠阳有关部门还延伸了“所所对接”法律服务需求,在惠阳公证处上线一体机,解决群众办公证难问题。同时,聚焦需求较多的调解服务,开通调解专项通道,实现线上多方调解。
据悉,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自去年12月运行以来,共提供线上法律咨询服务近300人次,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效减少了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全国“两会”期间,坚持“所所对接”法律服务窗口前移,鼓励对接律所参与司法所前台接访工作,全区7家对接律所均积极派律师到各司法所开展现场法律咨询解答、法律援助等服务,联合排查矛盾纠纷100多次,调解矛盾纠纷30多件。
《司法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提出实体平台建设的功能职责定位采用“3+X”建设模式,“X”为拓展职能,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惠阳区司法部门主动和区直有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拓宽“所所对接”服务模式的覆盖面。2019年5月,借鉴“所所对接”模式,推动律所与税务局合作,建成全省首个税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阳光税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以此作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拓展产品的样版,带动全区公共法律服务拓展工作。2020年5月,惠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被写进惠阳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8月,还与惠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制定《惠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惠阳区司法和信访局关于共同构建“惠阳区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之家”工作方案》,设立惠阳区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之家,为惠阳退役军人提供专门的法律服务平台。“所所对接”效应初步辐射,法律服务进一步走进社会基层,融入百姓生活。
采访中,惠阳区司法和信访局局长罗国庆告诉记者,过去的两年,惠阳积极推进、大胆探索“所所对接”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但是,“所所对接”毕竟是一项较新的工作机制,是解决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问题的尝试和实践。接下来,将与各兄弟单位之间交流沟通,形成合力,深挖“所所对接”工作机制优势,共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