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六篇)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奕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途因有法国特务监视,转入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着近代史开始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4中法战争

1895甲午中日战争

1898维新变法

1901八国联军侵华

1905同盟会成立、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15新文化运动

1919五四运动

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开始北伐

1937—1945抗日战争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史开始。

7.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1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

因和基本经验原因:

1.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内容

4,办学会5.6.设学堂办报纸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

因作用:

二.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失败原因:

1.2.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即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意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相结合的思想

8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2.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4.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5.中国共产党对于大革命所做的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是当时人们所公认的。

10.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

基本经验意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二十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1.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4.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5.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6.“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1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

成就

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主政治。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

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14.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

外条件

1.来说比较强大,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2.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执行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3.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4.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多一点,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住时机,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4.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5.邓小平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18.评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

取得的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19.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建设

化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1.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2.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6.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7.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9.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主要综述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前期综述(1840—1919年)

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两个过程论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三次革命高潮说

两种趋向论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

两个任务论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称之为“两个任务论”。

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

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建构了其“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在19世纪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27年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自成一家之说。

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论

编辑本段

历史逻辑

所谓“基本线索”,简言之,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作为基本线索,第一必须能够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独特本质,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主题,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统一在它所揭示的本质之下;第二必须能够涵盖不同历史领域的内容,能揭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层面的发展本质及其趋向。

何谓“现代化”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公认的一致看法。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把现代化的种种涵义归纳概括为四大类:一是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三是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是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2](p8-16)实际上,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它首先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过程,也是经济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是近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主题。它自发端于西欧起,就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迄今为止,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发展出现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正值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汹涌之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打破了中国长期封闭发展的格局,是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新纪元,从此,中国踏上艰难的现代化的路程。

本质和主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可见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11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历程。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还可以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历史和现实沟通和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在分别研究其基本线索的前提下,揭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现代化则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只不过在理解这一基本线索时,近代和现代各有侧重点。在1840年—1949年,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特别突出,它是在外来刺激下不得不发生并且为现代化发展创造前提条件,现代化在这一阶段曲折缓慢地与之伴行。1949年以后,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成为时代的主题。

基本内容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能够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社会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思想文化层面。任何一种社会的变迁必然不能脱离这三个层面。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将会从各个角度、多个层面地研究社会历史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内容。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实,在这两大任务之间,既存在质的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条件,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换一种表述,我们亦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

基本线索的理论依据

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3](p450)

胡绳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5](p8)两位

史学前辈,在他们学术生涯的前期曾主张“两个过程论”和“三次革命高潮说”的革命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后期则支持“现代化论”。

目前,许多学者明确主张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基本线索。他们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还涵盖了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发展,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且,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进行历史研究,能够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它可以将复杂广博的历史内容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阐明各个历史事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一、知识点理解

1.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致之处(或继续)——反封建;“新”主要是在对封建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

2.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革命派与保竽派的论战)兴起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是反对袁世凯推行复古尊孔逆流。

3.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是因为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陈独秀提倡的文学革命与胡适最大的不同点是主张从文学的内容进行革命

5.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目的是使新思想能在北大传播;“兼容并包”目的是鼓励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新文化运动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7.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与同一时期的孙中山等革命家相比,其共同缺点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还有一个不足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原因是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世界的发展,“新”指——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前期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0.民主科学口号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最早是陈独秀提出的。

第二节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与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激化

2.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了它具有(比辛亥革命)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原因——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3.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口号的——“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工人阶级的斗争。

5.性质——工人、学生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彻底性”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根本原因——工人的斗争

6.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

社会性质:双半社会;

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不同点:领导阶级(最大不同)资、无;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工作方法(同盟军):孤军奋战、工农联盟;

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结果:失败、成功;(世界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知识点理解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一)条件:

1.中共从二七惨案教训中认识到要团结各种革命力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

2.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和他合作

3.共产国际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

4、“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二)方针:——中共“三大”(广州)1923年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形式:国民党内合作);保持政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党领导)上的独立性;将国民党改组为工、农、民资、小资联盟的政党(24—26年的国民党即属此性质)

二、合作实现

(一)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1.中心议题: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2.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提出:大会宣言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因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成为合作基础。)

3.理解:新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与中共革命纲领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共还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4.意义:标志国共合作实现;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标志大革命开始。

(二)军事合作:黄埔军校建立

1924年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特点: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同等重要

第二节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年囚曹锟,推翻直系——进步兵变;军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三、五卅运动

1925年反帝爱国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群众基础

直接起因:五卅惨案

性质:中共领导、工人为主力反帝爱国运动。

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检验了中国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和表现。

影响最大——省港大罢工

特点:世界罢工史上最长。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奠定基础主要消灭陈炯明势力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

(一)背景:

1.可能性:

1.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政治基础;

2.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建立—军事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基地;

4.五卅运动兴起—群众基础。

2.必要性:直奉军阀联合,进攻革命

(直接原因:帝国主义支持;根本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打击)

(二)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三)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四)经过:两湖战场——吴佩孚江西战场——孙传芳(另有福建、浙江战场)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五)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

2.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3.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一)工人运动: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

(二)农民运动:湖南最为迅猛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北伐期间,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进制

目的:维护利益人民反帝斗争

最大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原因:

(一)客观:

1.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江浙财阀、上海流氓头子支持加蒋掌握实权)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革命局部失败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武汉——大革命完全失败

(二)主观:

1.中共幼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表现为放弃对革命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二、功绩:

(一)(最大功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二)(重要作用)

1.宣传纲领,扩大影响

2.掌握部分武装

3.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三、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连续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是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2、如何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第二,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影响: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

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

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⑤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

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5、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历史意义?

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基本内容:1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

2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3反对封建愚昧落后,提倡民主科学口号:民主与科学变化: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原因:1)五四运动前,我国思想领域封建复古逆流泛滥,维护民主共和是历史潮流。五四后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并被许多人所接受。

2)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3)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4)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7、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原因?

背景:

1、中共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尤其是二七罢工失败,使工人阶级懂得,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屡遭失败,使孙中山为了革命成功寻找新的出路。

3、共产国际促进国共两党合作。

原因: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8、大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

2)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3)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4)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

失败原因:1)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2)从主观上讲,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3)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的基本原理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9、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

土地革命时期: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心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第一,,1927年4-12政变前,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占上风,而且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以至在4-12政变的血腥屠杀时毫无抵抗能力(上海的工人武装就先交了抢,后遭屠杀).之后的左倾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矫枉过正,也是历史的因果关系.第二,我党还相当幼稚,不够成熟.面对强大的敌人严峻的形势,往往估计不足,或幻想在短期内取得全国胜利,或沉不住气,采取一些拼命的做法.第三,国际共产的影响,食洋不化,照搬照套苏联的经验,解决这些左倾错误有一个过程,也化了很大的代价.。

宣传队:一路上,向广大人名群众宣传了共产党的思想

播种机:正是由于它是宣传队,使得群众成为革命的种子,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红军的幻想,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如何理解: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2)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1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三种建国方案:第一种,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1.上述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15、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1).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革命纲领,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2.)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3).在组织上建立了中央委员会,确立了正确的领导集体。

b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中华民国建立

2、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c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4、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c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b.清朝政府的顽强抵抗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世界舆论的反对

5、“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哪一篇著作?b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夷情备采》

d.《筹海篇》

6、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aa先于中国资产阶级

b晚于中国资产阶级

d几乎同时于中国资产阶级

7、能够比较典型反映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特点的是:da《资政新篇》

b《万大洪告示》

c《劝世良言》

d《天朝田亩制度》

8、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aa天京事变

b石达开西征

c李开芳北伐

d天京陷落

9、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da领导层的腐败

b领导层的内讧

c以宗教组织发动群众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0、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b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外敦和好

d全盘西化

11、维新派代表了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a.农民阶级

b.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地主阶级

12、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戊戌变法”的清帝是

ca.咸丰皇帝

b.同治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14、辛亥革命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a不能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

b列强的敌视和反对

c没有自己的纲领

d没有一个自己的政党

1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ca严复翻译《天演论》

b孙中山创立《民报》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6、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ba.华兴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岳王会

1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ca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b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c民主与科学

d民主与法制

16、宣传新文化的主要刊物是

aa《新青年》

b《共产党》

c《民国日报》

d《工人月刊》

17、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ca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d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的发表

18、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20、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aa、冯桂芬b、李鸿章c、林则徐d、魏源

21、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23、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b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主观主义

d宗派主义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2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ca革命指导思想问题

b发生的时代问题

c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d革命的彻底性问题

26、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事变是

ca九一八

b华北

c七七

d八一三

2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da中美民族矛盾

b中日民族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8、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

ba撕毁《双十协定》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进攻上党地区

d撕毁停战协定

29、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

b

32、资本-帝国主义通过什么手段对中国进行侵略

abcda军事侵略

b政治控制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33、帝国主义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

ad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清朝政府的极力反抗c帝国主义的软弱

d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

3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表现

abcda政治经济上

b阶级关系上

c思想文化

d社会矛盾

35、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正确的是

abce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6、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论战的内容包括

bcda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c要不要实行平均地权

d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

37、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是指:

abd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民族资本主义d.官僚资本主义

b.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39、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这场斗争的阶层有

abca爱国学生

b工人阶级

c商人

d地主阶级e官僚资产阶级

40、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4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含的三个主要因素是

abc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农村革命根据地

d统一战线

e党的建设

4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结的三大法宝是

abd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43、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胜利的三大战役是:abd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平津战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因为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由于战败,中国被迫与英、美、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一,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是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的阶级关系改变了,出现了新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第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第四,中国的历史任务也相应的改变了。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指的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了破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与完全由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而被称为半殖民地。

就我们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来说,指的是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称为“半封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导致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近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在各种压迫之下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名族独立人民解放相互关系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祸的总根源即: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整个社会的日益贫困,广大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总之,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把中国当权者变成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性,被转入到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之中,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2.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

①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它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粉碎了殖民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②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二章

(1)清政府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3)自然灾害严重。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

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过程。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验教训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启示: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要原因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给我们的启示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历史证明:

2、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4、掌握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深刻领会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弱点、错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

综上所述,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作用: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抛弃;二是更直接作用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同时,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从内部来看,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外部来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国振兴、自强的先决条件。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十月革命的启示)

第三、十月革命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即通过人民群众运动来改造旧社会。

3.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和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通过论战,帮助一批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推动他们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红色旅程的伟大起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这种实践性的品格。

4.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

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所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先进的思想走进了工棚。

同样,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先进的思想走进了农舍。掀起了工农革命的高潮。

1、从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说明它的阶级性质。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

国民党的***军事独裁统治:建立庞大的军队

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厉行文化专制

3、土地革命的意义和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内容:

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4、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二,遵义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共中央错误领导的行军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第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问题的会议,会议开的非常成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1、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殖民统治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

经济上:从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产和掠夺劳动力。

文教上: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意义

第一、国民党政府当局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

第二、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才能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第三、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第四、这不仅为保证党对抗战的领导,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最后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以及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导作用,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出最大的努力。

提出并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战略方针,成为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

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开辟广大敌后抗日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击,并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始终高举抗日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的逆流。

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意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拒绝实施社会改革

(4)国民党投靠美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反民族性质

2、如何认识在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

3、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支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最终福利人民,所以,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并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统一战线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并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武装斗争的正确途径;建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它是连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未来中国的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它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逐步走向消灭。

(3)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迫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巩固。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1956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2、如何分析评价“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为了巩固社会主义主要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失败的探索。

(2)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由于全党和广大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3)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的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4)决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否定“文革”十年所取得的成绩。

论中国近代史

会计087张骏腾0823742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辛酸屈辱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及中国民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奋斗与探索的历史。是中国从古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复兴的过度史。

从政治上看: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年的历史,各个阶层为求独立而进行各种政治运动充分见证了中国人奋斗不息的毅力和革命爱国主义情感。

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等。洋务派“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明显地表现出他们在民族战争炮火的洗礼下,为抵御外侮而不惜以其人之道换治其人的认识。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进步的根本道路。另一方面,农民阶级也为中华复兴进行着不畏牺牲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运动中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值得一提的是运动中那部由洪仁干推行的,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

虽然这种设想随着运动的失败而破灭了,但严峻的历史事实是农民战争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打翻了一批腐朽的旧权贵,打破了清朝“太阿从不下移”的祖宗“家法”。

虽没有将腐朽的清政府推翻,但已经造成了一种局势,这种局势更加激励后来的各个阶层的革命者的救国图强的意志;紧跟着的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终于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华民国。

这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中国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断探索创新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救国之路。

八年抗战、国民革命的胜利见证了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中国与外国列强的对外逆差,充分显示了中国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经济的兴盛。但由于清朝二百年极端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的反动政策,严重地阻得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阻止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以至历史进入了近代却还没有诞生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任务,在始初阶段便不得不由地主阶级的开明派来承担,洋务运动既然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就不能不具有封建保守的性质。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恰当地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但这句口号在向西方学习的始初阶段仍有其积极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时的着眼点在于提倡和引进西学,到了后来,当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主义、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时候,这个口号才具有抵制封建主义的抗争性。

鸦片战争爆发,列强对中的掠夺以及对中国经济的打压,使旧中国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但与此同时,资本经济的进入从侧面上也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使得中国资本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历史上称为中国经济的春天,但好景不长,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资本经济实力较弱,同时受到了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地位。加上动荡的国内外政治环境,中国经济缺少基本的发展条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环境的稳定以及中共正确的经济方针指导下国内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向小康不断迈进。

从思想文化上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阶级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纷纷展现了各自的文化思想。例如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西学中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又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民主共和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学入人心;激进派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潮流,启发了人们的觉悟更如中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领导中国军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事实上中国近代思想史就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寻求现代化的过程的历史。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各种思想相互交叉交流形成一股历史潮流,无数思想家对自己所处时期阐明自己的思想,依靠先进的思想,推动政治运动的发展,起到启发民众,促进文化觉醒的历史作用。无论各种思想是否具有足够先进性,它们都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无论各种思想是否取得成功的发展与传播,它们都都反映了各阶层革命斗争的抗争性都是中国思想史上宝贵的财富。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思想相互交叉影响。为当代中国做出了正确的方向指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起到伟大的历史借鉴作用。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我们要牢记历史留给我们的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勇敢的承担起现代化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THE END
1.立志成为刀笔吏(法意与人情)书评因此,各民族法律虽然同是以社会和谐为其目标,但是以权利义务为其经纬的法律,只能解决纠纷于事后,惟中国古代法讲求礼义,旨在消灭争心于事先。因此推崇“无讼”。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很狭隘无知。不要随便不经思考,就否定某个社会现象。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律师和讼师的对比,作为立志未来从事社会法律服务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17960/
2.略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三个基本观念2024年11月27日近日,复旦大学出版社友人张永斌先生馈赠郭建教授所著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讲》一书。作者独出心裁地提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三个最基本的法律理念:一是天理人情国法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体系,虽有法律、但不限于法律;二是法律主要是管理社会和臣民的工具,而非约束皇帝而设;三是法律忽视程序的重要性,只要能够以http://h5epaper.legaldaily.com.cn/content/20241127/Articel10004SR.htm
3.理解立法过程参与社会进步我的法律学习体会一、我想学法律:动机与初衷 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发现自己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从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个人价值观出发的选择。我想学法律,是因为我渴望通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实现正义、维护公平而努力。 二、从兴趣到专业:探索之旅开始 https://www.cehhoilbv.com/jun-lei-zi-xun/460558.html
4.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四版)2024pdfepubmobi电子书作为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的主要奠基人,张晋藩教授秉持“不偷懒、不自满”的治学格言,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法文化史、部门法史、民族法史、专题法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法制史》(日本中央大学译成日文出版)、《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德国Springer出版社将该书第三版译成英文出版)、《中华法制文明史》、《中国监察法制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34885421
5.中国法制史读后感(精选6篇)中国法制史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时间序列为线索向学生讲述法制历史的源流,法制的时代特性较为显著,但与部门法教学不能相对应,致使教学内容的体系性方面常有缺憾。如果能以部门法史对之作补充,则有利于通过纵横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定位更加准确,加强和深化与现代部门法之间对比了解。以选拔实务性法律人才为宗旨的司法考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5fwgykf.html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图书检索系统 > 图书详情 |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0 借阅:0人 收藏:0人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查看机读格式张晋藩著ISBN/ISSN:7-5036-2072-2价格:$22.00出版: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02载体形态:475页 ;20cm中图分类号:D929.5评分: 加入暂存架 http://opac.peihua.cn/bookInfo_01a0022265.html
7.webpac.tongji.edu.cn/opac/item.php?marcMARC状态: 文献类型: 浏览次数:20 书目信息 机读格式(MARC) 放入暂存书架查看暂存书架(0) ★ 图书委托申请操作前请在“我的图书馆”补充手机信息,并预留借书额度,确保1周内不出现过期图书,便于图书划到;关注“同济大学图书馆服务”公众号并绑定学工号,接收准确取书地(柜)信息!! http://webpac.tongji.edu.cn/opac/item.php?marc_no=6d42666a35704e625759526d317231614a7a577562773d3d&list=1
8.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本书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http://www.queshu.com/book/11157190/
9.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百度云网盘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pdf 信息来源:网络 分享网友:4045129993 文件大小:17.6 MB 分享时间:2013-11-28声明&链接 请认真阅读以下说明,您只有在了解并同意该说明后,才可继续访问本站。1. 本站唯一网址为( pansoso.com ),除此之外其他一切网站、公众号、App、小程序、交流群等均与本站无关。2. 全站链接通过https://pansoso.com/b/729367/
10.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pdf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张晋藩著.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第1 页 一 、中国法律 的传统 第 2 页 第 3 页 一、中国法律 的传统 (一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礼 的产生 礼是古老 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礼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 整个 中国古代社会 。有关礼 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211/6040122000002010.shtm
11.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曹建军 与从封闭、宗法、专制的传统社会到开放、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法律在近代实现了从传统的“礼法合治”到近代法制的重大转换,完成了从传统法律到现代法治转型的第一步。研究近代法律转型,对近代法制史研究及当代的法治建设与社会文明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https://wap.cnki.net/lunwen-2005151307.html
12.《四川大学法律评论》第20卷要目立法——《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读后 佘文博(306) 1.WTO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建构的困境与中国方案研究 作者:杜玉琼、裘韵(四川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构建多边数据跨境流动规则是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在WTO电子商务谈判中已呈现框架雏形。虽然各方在总体上采用了开放的诸边谈判模式https://www.163.com/dy/article/HLOIKF8L0530W1MT.html
13.中国近代企业史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这个时期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性质。为了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性质,学者们不得不把目光延展到中国近代企业的起源、产生的历史条件、途径等问题,由此近代企业与传统工商业的关系、买办、官僚垄断企业、政商关系、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传统中国的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市场规模等问题都得到了持续关注http://www.sass.cn/109001/393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