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十大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面临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彰显出四大标志性意义:从理论意义看,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境界,具有理论的引领力;从实践意义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具有实践的指导力;从历史意义看,习近平法治思想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内涵,具有历史的穿透力;从世界意义看,习近平法治思想贡献了维护国际法治秩序新智慧,具有世界的影响力。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蕴含其中的十大关系,进一步加深认识和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基和灵魂,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飞跃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伟大理论也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我们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不断实现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基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法治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法治发展特殊规律、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根本法理,阐明了法与阶级和阶级斗争、法与国家和政权、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法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历史起源、发展规律等根本问题,把对法的认识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融贯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政党学说、法律观、法治观、民主观、权利观、权力观、法治文明论等国家和法治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民主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

二、传统法制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关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弘扬,又是我们党百年法治建设探索和全面依法治国新实践的总结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我们党不仅是敢于革命、善于建设、勇于改革的党,更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的党。我们党百年奋斗,推进法治建设的决心坚如磐石,彰显民族精神的信心从不动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创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我们要不忘历史、开辟未来,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总结升华了我们党百年法治建设探索和全面依法治国新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丰富的法制理论和实践探索。建党之初,我们党提出废止肉刑、承认妇女权利等主张。土地革命期间,我们党制定《井冈山土地法》,改变了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土地关系;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法律,初步建立了体现人民性、阶级性的法律体系。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等法律法令,建立起完整的司法机构和制度体系,独创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发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废除旧法统,为新中国法制建设清除了障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框架。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法律。特别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体制,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中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由“制”到“治”的一字之改,体现了百年大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树起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丰碑。在这一过程中,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谋新篇、开新局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提炼和升华历史经验,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是我们党百年法治探索最重要、集大成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党与法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在这个事关法治由谁领导、为了谁依靠谁、走什么路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不能含糊其词、语焉不详,必须旗帜鲜明宣示政治立场、表明政治态度。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离开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来。我们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坚持党的领导体现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又带头执行宪法和法律,依靠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要特别认清,“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不是对立的,我国法律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意志,我们党依法办事,这个关系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同时要认识到,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就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将其作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的堤坝内运行。

四、政治与法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法治,为法治指明方向;法治服务政治,为政治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与法治的关系,确保政治成为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成为政治的坚强保障。

——政治决定法治,为法治指明方向。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服务政治,为政治提供保障。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就是要坚决维护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维护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五、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国家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固化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要加深对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本质的理解,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所在。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健全党的政策同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衔接协调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守法贯彻落实党的政策。

——国家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固化和保障。党的政策通过立法程序由立法机关上升为国家法律后,就具有了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要推动宪法法律全面深入实施,使党的政策落地生根,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要支持政法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要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

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道德是法治的坚实支撑,法律是道德的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我们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精髓,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都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育良好环境。

——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要通过立法方式,明确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失德行为的惩戒举措,发挥对全社会的规范引导作用。要运用执法司法手段,加强对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等群众反映强烈失德问题的整治,让败德违法者付出代价。要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守法诚信褒奖和违法失信惩戒等机制,弘扬守法诚信行为,追究违法失信责任。

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我们要正确把握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加快推进法治领域重大改革事项,健全完善监察、公安、检察、审判和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推进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放权与监督的结合、公正与效率的统一。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健全司法职业保障。

八、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必先依规治党,依规治党带动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我们要正确把握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推动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

——坚持依法治国必先依规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要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全面建成党内法规体系。要加强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的落实和督查,防止“重制定、轻执行”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推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有机衔接,使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律相互衔接,形成合力。

——坚持依规治党带动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深入民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要坚持依靠党的制度、纪律和规矩规范党员行为,使党员干部在党内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在社会上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将党规党纪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厉行法治的内在动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九、现代化与法治化的关系:现代化是法治化的发展目标,法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现代化和法治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是法治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我们要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确保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法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在法治化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基本方式。要依靠法治完善制度建设,巩固和确认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要依靠法治发挥治理优势,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本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依靠法治解决重大问题,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前景。

十、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关系:国内法治是涉外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涉外法治是国内法治的延伸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我们要推动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国内法治是涉外法治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要围绕创新发展,完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激发创新活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要围绕协调发展,运用法治手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区域、城乡、物质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围绕绿色发展,推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重点领域立法和执法、司法,呵护绿水青山蓝天。要围绕开放发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围绕共享发展,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围绕安全发展,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生物安全、防范风险等领域立法,防范新技术新领域安全隐患。

——涉外法治是国内法治的延伸和保障。要健全我国法域外适用法律体系,充实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法律“工具箱”。要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细化标准、程序、机制,深化国际合作,提高涉外执法司法公信力。要引导企业、公民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加自觉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和机制,要提出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全面领导,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一定能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THE END
1.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对关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科学指导,其中首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QwNTkyNg==&mid=2651433320&idx=2&sn=36f80dbd3ea59276be78622025de7d11&chksm=8a78d37e42958aa8074659eb10fd7aae477212ffc00f5a2845b80162799e3dff4340ab753647&scene=27
2.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我国的法律体系与制度体系分别指的二者的联系:1.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2.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3.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区别:1. 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https://wen.baidu.com/question/2211620865103925348.html
3.论法制与法治的关系法信论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期刊名称: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年份: 2006年 期号: 2 页码: 48-49 作者: 李寿荣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 学科分类: 法学综合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这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行,有碍于法治国家的形成.因此,辩清两者的区别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268364
4.陈一新:正确认识和把握十大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第一,认清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基和灵魂,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飞跃和升华。 第二,认清传统法制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关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既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又总结升华了我们党百年法治建设探索和全面依法治国新实践。 http://www.sxzf.gov.cn/m/html/13/113618.html
5.法治与法制的涵义及其关系。劳动关系的准则及其运行以法制为基础,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这体现了()。 答案解析 (填空题) 中国法制变革属于“()”法制现代化,是对西方法治化的冲击而做出的回应。 答案解析 (多选题) 研究资本经营内涵,首先应搞清()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明确资本经营的涵义以及与其他经营的关系。 https://www.examk.com/p/2464267043.html
6.法治和道德的关系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吗,法治离不开道德的督促,道德也离不开法律的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是什么? 法治与法制有什么不同?在实现法治的过程中,道德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537f8786b4438bebb08f906ac6a264df.html
7.论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内容提要】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应当要处理好法制变革与社会发展,法制传统与现代法治,法律本土化与国际化,法律制度与法律意识之间的矛盾关系。法制变革应当要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吸纳他国法律文明的先进因素,在现代法律制度建构的同时,特别应重视现代法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4554_6076.html
8.在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谱写法治政府建设新篇章二是由于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社会自治力量比较薄弱,人民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是由于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http://www.scpf.org.cn/m/view.php?aid=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