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层法律服务

摘要:本文在介绍推进我国农村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立法层次、法制宣传层次、法律工作者执业观念转换等方面提出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并强调了司法机关在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围绕法治乡村建设,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围绕增强农村群众安全感,加强农村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

关键词:农村问题;农村法治建设;法律意识;

一、新形势下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新农村建设最主要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涉及到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依赖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农村经济落后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落后引起的,而生产方式落后需要良好的生产关系来调整,优质的符合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特点的法律制度无疑会更大程度的解放和保护农村的生产力,为理顺农业发展关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法制化建设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维权与法律意识,提升法律在农村与农民中的信任度与威望,[2]进而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与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打破农村传统的“人治”和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推动农村的法治化建设和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都有着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广大的农村推进法治化建设,是顺应时势的要求和表现。农村众多的人口和辽阔的地域,只有让法治的光辉来照耀,我们的依法治国才能实现,法治国家才能建成。

二、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的法律意识受到传统观念束缚

由于长期受以“和”为贵的思想和小农意识影响,在广大农村群众中还存在着“耻讼”的思想,每当遇到麻烦或者纠纷,都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认为打官司可耻。这种思想不仅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阻碍农村法治化进程,而且还助长了歪风邪气和农村犯罪现象的发生。另外,在一些偏远偏僻村庄,有些农民虽然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但是不能采取一定的行动。

(二)农民对法律效果的信任度不够

在广大农村,虽然普遍认为法律是救济权利的好手段,但是法律的有效性不能包治百病,如果法院的判决执行难,人们就会对法律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在选择法律途径时产生戒心,加之存在司法腐败现象,使群众的法律信任度出现危机,法律的权威性被破坏。

(三)乡村法治建设相对滞后

1、普法困难。现在的农村,外出务工群体越来越大,人员流动性很大,留守乡村的多以老弱病残幼居多,接受力弱,文化水平低,客观上给开展普法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2、用法困难。大多数农民不懂法,就不用法。

3、执法困难。一方面基层执法人员缺乏,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本身执法能力有限;[3]另一方面,少部分农村出现黑势力、恶势力、宗族势力等,抗法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执法、司法执行难以顺利落实,法律的优越性无法通过有效的执法行为显示出来,降低了法律权威。

(四)干部群众缺失法治信仰

农村法制教育滞后,农村群众大多数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群众学法、懂法、知法、用法的能力有限。[1]很多农民认为只要自己或者亲人没有干违法犯罪的事,法律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没必要去了解它。殊不知法律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利益受到侵害时,要么以暴制暴,要么自认倒霉,要么上访告状,手段不合理不合法,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己还有可能触犯法律,得不偿失。

(五)农村司法环境亟待整治

少数基层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暴力执法现象,不文明不公正甚至不合法,有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缺乏与执法对象沟通交流,强硬性的执法方式仍然存在。

三、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立法层次上

(二)法制宣传层次上

1、要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投入,拓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渠道和覆盖率。

2、要动员法律工作者参与普法宣传工作,积极普法,让普法更专业更有成效,有普法职能的部门要加大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1]

3、要不断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走进基层的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律师的作用,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普及法律常识,对农村贫困弱势的村民提供法律帮助。

(三)法律工作者执业观念的转换

在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接办案件的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来自农村的案件。部分律师认为农村调查取证环境差、农民收入低不能保证费用支付、有的村庄地域偏远等原因会影响自身办案质量和收入,不愿意接受农村案件。这就需要这些法律工作者眼光放长远,真正的沉下心,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为民解忧,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提高法律职业的权威性,为法律服务拓展更宽阔的舞台。

四、司法机关在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司法行政机关要多措并举提高乡村法治水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自觉深入群众,不断(下转第93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强化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群众的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基层群众的职能优势,切实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于乡村法治建设。

(一)围绕法治乡村建设,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全面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协调联动,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推进“谁执法谁普法”和“以案释法”工作落实;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将普法宣传与“一乡镇一团队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紧密结合,在辖区内征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法律需求,让普法宣传惠及更多群众。

(二)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在抓好镇、村(居)调委会的同时,抓好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的建设;发挥司法工作专业优势,做好各乡镇(街区)社区矫正重点人员的排查监管工作,协助各乡镇政府开展基层矛盾调处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三)围绕增强农村群众安全感,加强农村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

加大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努力开创社会力量、志愿者参与、网格化管理等共同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安全稳定形势大排查活动,切实保证农村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不漏管、不失控,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

综上,乡村法治建设是法治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既要站在全局战略高度来认识,更要在具体工作中脚踏实地抓推进,[1]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法律维护农民权益、农业支持保护、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为建成法治乡村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4][6][7]王潇娅.当代农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5]梁翠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农村法治建设调查与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1)87-91.

[3]陈怀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197.

THE END
1.法律意识对法治的意义以及培养法律意识的措施(1)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实施的效果与公民的法律意识密切相关。上述材料说明,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2)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助于保障公民普遍守法;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有助于加强法律监督,保障法https://m.66law.cn/lawyers/s240283731603f_i785968.aspx
2.法制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区别法制意识与法治意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所表达的含义和涵盖的范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法制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法律体系的存在、功能和运行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规范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人们遵守。法制意识是一种对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强调的是法律的形式和数量,它并不https://localsite.baidu.com/article-detail.html?articleId=28316149&ucid=PHfzrjnLPWf&categoryLv1=%E6%95%99%E8%82%B2%E5%9F%B9%E8%AE%AD&ch=54&srcid=10004
3.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所不同法治意识是一种政治思维,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法律意识则是一种司法思维,要求人们树立一种民间细事或国家大事都被纳入法律规范中予以调整的机制,既是寻求秩序的思维,也是寻求https://henan.china.com/falv/2023/0621/2530559243.html
4.提升群众法律意识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宝鸡市渭滨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深入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各类法治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升社会法治化治理水平,为加快推进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领导 强化保障 夯实普法https://esb.xbfzb.com/html/2023-09/05/content_18425_8245823.htm
5.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治意识在蓝光初级中学,芦山县法院法官、县关工委法治教育团副团长肖一兵,围绕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向同学们介绍民法典中关于未成年人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当地派出所民警向同学们介绍了反校园暴力的规定,教育同学们遵纪守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等自我防范的策略;当地禁毒民警为同学讲https://wap.beiww.com/zsya/bwh/qx/lsx/202203/t20220328_1067864.html
6.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法治理想信念不牢固,法治建设水平待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成就显著,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但公民整体法律意识还不强、高等教育领域法治理念缺少土壤和气候。法治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无论是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还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大多数管理模式还是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政府教育http://www.jyb.cn/zggdjy/tjyd/201608/t20160828_670366.html
7.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法治的根基在人民,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我们坚定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http://www.njdaily.cn/news/2023/1206/5565509366366028881.html
8.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让法治逐渐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https://www.meipian.cn/4kb3egrh
9.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为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宜兴市芳桥司法所立足职能,充分发挥法治惠民职能http://jsfzb.xhby.net/pad/con/202404/15/content_1316581.html
10.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异同点有哪些?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理论和心理的统称。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https://www.findlaw.cn/wenda/q_32379709.html
11.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精选十篇)青年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法治观念, 才会对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因此, 要通过多种形式让青年学生理解并接受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法治文化的核心理念, 使之成为指导他们辨别是非, 衡量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学校应依照法制理念, 利用各种资源, 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czl0q9e.html
12.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中外法治发展历程表明,公民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指标,极大影响着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和建设效果,伴随着法治国家构建的始终。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关键要素,法治国家又是法治意识的基本载体,二者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夯实了法治国家建设的制度基础,让法治国家建设有了基本https://news.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ynxdUbU3d6rhc9g3zvZ3181014
13.提升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法官以案例说法,从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类型、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通过互动提问等方式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同学们表示,通过参与此次模拟法庭活动,将更加敬畏法律、恪守底线,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https://szb.ptxw.com/h5/html5/2023-11/15/content_141589_16750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