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不凡,茶非凡,瓦屋青山春雪染。山因茶而美,民因茶致富。东坡故里,文风悠悠,茶香满山,让我们相约洪山雅水,徜徉在茶园小径,品幽幽香茗,享诗画茶韵,共同感受茶之魅力。
龙溪河畔的做茶世家
——何泽琼
洪雅县槽渔滩镇龙溪村的牟德洪,一生与茶有着不解之缘。不仅父辈靠做茶为生,自己做了一辈子茶,如今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办茶厂,以做茶为业。牟家祖上的牟茶坊,在当年的小龙溪家喻户晓。今天家中的车茶坊,仍然是龙溪有名的茶叶加工作坊。
牟德洪和兄弟牟登明、牟德友,从十几岁起就开始与茶打交道。受父辈影响,三兄弟都是做茶能手。牟德洪成年后,到车村做了车家上门女婿。车家老屋是上世纪50年代修的木结构老房,牟德洪把他的做茶技术带到车家,又在家里开了做茶作坊,继续手工做茶。1965年,牟德洪三兄弟共同承包了当时風子坝旁边的大队茶园――白果坪茶园。茶园有100亩,全是老川茶,还是手工做茶,但已开始做青茶。牟家兄弟在做青茶的同时,仍然将老茶叶割下背回家,在家里做毛茶。60年代,吴村坝已经有收毛茶的了,卖茶不再那么艰辛。承包10年后,因大队修路差钱,白果坪茶园被抵出去。70年代,罗坝乡普及种茶,白果坪茶园也更新。全大队动手,烧山砍荒,在山坡上植茶,以种茶树多少记工分。连学校的学生们也去开荒,种茶。队上派人走几十里山路,到新建、花溪等山上摘茶果子作茶种。正是当时的普及种茶,使罗坝茶园面积扩大。土地下户时,茶园被分下户,用竹杆丈量,一人15丈。
1979年,茶园下户后,牟德洪帮助儿子车舟义在家里重新开起了茶叶作坊。此时,前些年种的茶树已基本成林。仍然是烧柴禾,用大铁锅炒,人工溜。这时的成品茶,主要卖给罗坝供销社。后来通公路后,才用车把茶叶拉到和龙茶厂卖。1996年,车家茶坊购置了机器。炒茶用专门的烘锅,烧煤炭取代了烧柴,溜茶也改用揉捻机,告别了人工做茶的时代。
牟德洪的孙儿,即车舟义的儿子车会平,也是做茶的好手。前些年,父亲车舟义在家做毛茶,他在外面与人合伙开茶厂做青茶。2015年,做茶技术已炉火纯青的车会平,回到家,将老屋推倒建起了楼房。他将父亲的老茶作坊进行了扩大,新添炒茶炉子4台,揉捻机5台,开始青茶、老茶规模生产。但蒸茶,仍然采用专统的木甑。原来购回的一台1976年产的旧机器,至今还在使用。
今天已84岁的牟德洪,依然闲不住。偶尔见儿子孙子忙不过来,还会到作坊里帮忙。
漫谈洪雅传统手工茶
——罗学平
洪雅传统手工茶,其原料来自四川洪雅境内瓦屋山、玉屏山、总岗山、八面山四大山区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老川茶。这些老川茶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茶场遗留下来,树龄多在半个世纪以上,由多个茶树品种的茶果种子混合播种实生繁育而成,根深叶茂,适应性强。老川茶生长环境生态,植被丰富,草木葱茏,云雾缭绕,温差较大,有利于茶叶氨基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的合成积累,茶叶品质很好。
洪雅传统手工茶,原料嫩度高,一般选用独芽或1芽1~2叶加工成卷曲带毫或扁直带毫的高档名优绿茶,特别是用独芽制作的扁直带毫手工茶,制作工艺更难。扁直带毫的手工老川茶,干茶绿润嫩黄,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高长,有豆栗香,有的还有兰花香,滋味醇爽丰富具层次感,更显弥足珍贵。
手工茶原料十分讲究,除要求较高嫩度外,不能采“雨水叶、病虫叶、对夹叶”;还要对鲜叶精挑细选,将茶梗、飞叶以及杂草、竹屑等杂质拣剔筛簸干净,方可进行加工。
手工茶制作全凭一双匠心巧手,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在不同的制作环节,其手法也不相同。以制作卷曲形手工茶为例,杀青要求抓抖结合,揉捻要按一个方向旋转滚揉,干燥时用手指将茶搅转翻炒。
手工茶制作,手的力量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要根据投叶量的多少、叶片的厚度以及含水量等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制作传统手工茶,对于火候大小的把握非常关键,洪雅手工茶界有句俗话:做茶的是指挥,烧锅的才是师傅。可见,火候大小的把握对做手工茶至关重要,做茶与烧锅要求密切配合。制茶人的手对锅温的感应,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向烧锅人发出火候大小的指令,烧锅人则根据指令及时调整火力到位。
手工茶还有一点很具特色,同样的原料,不同的人做出来会有差别。因此,手工茶是富有个性的茶,这些个性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制茶工匠们不同的性格与灵魂,饶有趣味。
令人欣慰的是,洪雅手工茶这项传统制作技艺,目前正被一大批90后年轻人传承发扬,涌现出了龚瑶、曹茂琳、丁晓玲、童浩等手工茶新锐,他们在童云祥、谢贵祥等手工茶工匠大师的带领下,正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
手工茶既是一种传统工艺,又是一种历史文化,更是一件充满艰辛与快乐的艺术品,是制茶人性格灵魂的完美诠释。欣赏手工茶人指舞飞扬、茶芽纷飞的精湛技艺和品味其手工茶作品时,让人酣畅淋漓、如沐春风地陶醉在芬芳的艺术享受中。洪雅传统手工茶,蕴含了勤劳之美、力量之美、变幻之美、技巧之美和奋斗之美,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手工茶美学艺术画卷。
茶言阅色青杠坪
——宋学蓉
立春过后,风渐渐有了暖意,青杠坪的茶农们便开始惦记睡了一个冬天的茶园。晴朗的午后,茶农们绕道围着茶园散步。茶农的脚步声、日渐攀升的气温,惊扰了满山满坳的茶梦。茶芽揉揉困眼,刚要伸个懒腰,“茶醒了!”“茶醒了!”欣喜之声在茶山间此起彼伏。长达半年的采茶拉开序幕。
一夜清明雨后,茶芽毫不顾及主人的愁绪,你赶着我,我赶着你,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一股脑儿冒出来,既象给主人卖欢,更象给主人示威。方圆周遭招不到人了,女人给城里的儿子儿媳发了话:回来帮忙掐茶。
清明假期只得作罢,儿子儿媳一大早买了酒肉好菜,带上孙子赶回老家,奔向茶园。碎金云彩半掩着太阳,万缕霞光沐浴着漫山遍野,层层茶梯如百褶翠裙,经了一夜雨水的浸洗,清凉便从眼底漫入了骨髓。一厢厢茶树靠挽着香肩,一枚枚刚萌的茶芽润如丰唇。放眼望去,采茶人星星点点,如浩渺湖面上的帆船。女人早早到了茶园,腰间竹篮底已铺了一层薄薄茶芽。女人双手在茶枝间翻飞,片片茶芽即刻落在左右掌间。女人短小粗壮却不失灵活的十指落在琴键上会弹出怎样的曲子?一定是采茶曲了。会弹钢琴的儿媳想。
儿子接过母亲准备好的竹篮,母亲利索高效的采茶动作,落在他的手指上僵硬得不听使唤。儿媳十指纤细如葱,上周做的指甲在茂密油绿茶叶映衬下,红得耀眼诱人。六岁的孙子如出厩的马驹,在茶垄间撒着欢。一会儿学着大人的采茶模样,一会儿跑到别处扯一撮野花野草,一会儿窜到女人身边:“奶奶,这是什么花?”“奶奶,这是什么草?”“奶奶,这个能不能吃?”“奶奶,这个有什么用?”孙子有点影响女人的采茶速度,女人并不恼。女人年轻时带着儿子下地干活的情景与今天重叠起来。
当年她挠破头也想不到会有今日。儿子在城里的机关上班,娶了城里的姑娘,添了孙子,买了房子、车子。她侍弄几亩茶园,告别水稻玉米那些粗重农活,收入还翻了番。儿子儿媳多次劝她放弃茶园,进城带孙子,女人知道这是孩子们心疼她。在她采茶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总要回来帮忙。女人直起身子,捶了捶有些酸痛的腰,满眼满心宠溺地看着孙子红扑扑的脸蛋儿、衣服上蹭的泥巴。隔着一厢茶的儿子儿媳,边采茶边低声细语,偶尔有笑声传过来。女人觉得今天的茶园成了一条船,一家四口都是船员,撑着篙漫溯在幸福的河流里。尽管丈夫几年前去逝了,但并不影响她此刻的满足与幸福。
女人摘了新鲜瓜果蔬菜进城看孙子。晚上,孙子拉了女人到广场,一排排展板立在广场一角,孙子直奔到一块展板前:“这是奶奶的茶园,里面的人就是奶奶。”照片里,晨光穿过树梢,朦胧光影里,依山形而生的层层茶厢,起伏如波涛,满照片的绿,一不小心就要溢出框外。一身着红衣的女子,戴着白帽,下半身淹没在茶海里,正专注采着茶。“那天,奶奶穿的就是红衣服。这人这是奶奶”。孙子说得笃定十足。女人看见了照片的名字《青杠坪茶园》。左侧有一幅照片:一只正采茶的手肤白如雪,美甲如血,绿茶如玉。这张照片女人有些眼熟。她想了想,拿出手机翻看儿子的朋友圈。她很快找到了这张照片,还有一行当初被她忽略的文字:红酥手。绿茶油。一抹春色把人诱。骄阳烈。兴致切。家人齐聚,情满山野。悦悦悦。
女人久久看着照片,有点恍惚。这是她天天所见的青杠坪吗?这是她天天埋头采茶的茶园吗?这不是只有电影电视里才看得到的么?明天、明年采茶时,她一定要仔细好好看一看。
茶缘梦,梦圆桃源
——张霞
多年来有一个梦:踏进青青茶园,过一把采茶瘾。
今日梦圆。
宅家两月余,终于可以奔向田园,得享脱笼之鹄的快乐,奔向我的世外桃源。
山路崎岖,水泥路蜿蜒盘旋,和风习习,蝶舞鸟鸣,轻车熟路,在苍翠的林间飘移,跳起了优美的华尔兹。
家乡的田园风光,早已华丽转身,层层梯田,稻秧满园的春光图,十多年前就被历史卷轴收藏。如今,退耕还林,满目苍翠,满山梯田嬗变为层层叠叠的茶园。森林碧波荡漾,儿时常见的香衫、冷衫、香樟……已参天。近些年漫山速生的竹子,巨桉树亦成材。上世纪全木结构的老屋,早已无迹。公路两旁,两楼一底的小洋房鳞次栉比。楼前屋后,野花家花,争相竞放。鸡鸣犬吠,好不悠然。
下得茶园,极目之处,高低起伏,绿茶满坡,清新明眸。茶田队伍整齐,绿意盎然,风起香动,怎不令人陶醉在琴有松风听古韵,茶无心念起真香的意境中。我迫不急待,先秀秀美景,田园旖旎风光尽收荧屏。再寻找茶芽丛簇之处,捋袖开摘。绿芽翠珠,活蹦乱跳,落入茶篼。家嫂告之,此为“九号茶”。我忙问:“二嫂,我们家还有哪几种茶?”“川茶、白茶、黄金茶....”二嫂如数家珍。“长见识了,有这么多品种。什么茶最贵?”“这几天,白茶最贵。”二嫂充满自豪。“那好,明天我就去采白茶!”我狡黠地笑道,心里憧憬着走出白茶茶园,数钞票的情景。此刻的我完全游离在“赌书消得泼茶香”之外的一种农耕情趣之中。
夕阳西下,清风徐来,不知不觉,我已采满了一篼,装着满满的成就感。其实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广阔的田野,无须戴令人窒息的口罩,更没有“新冠”的烦恼,几小时的劳作,也不觉得累。抻腰遥看群山,青山也回赠我暧昧的眼神。陡然间有茶起禅空香自在,琴鸣道妙韵自成的感觉,即兴赋诗一首:
峦山林黛吐柔芽,竹下风生蝶弄花。
闲赋新词无妙语,田垄寻句沐春茶。
空山鸟语,清幽静谧,花香袭人,一夜好梦。梦醒日出,漫步庭院,露满花重。触手可及的森林,让我的肺浸泡在天然氧吧里,令人神清气爽,灵感乍现,佳句自来,落墨成诗:
晨鸟轻歌惊碎梦,卷帘翠色染长屏。
余香绕枕舒罗袖,几树花明芳满庭。
朝阳被茶园山色陶醉,从林间探出脑袋,满脸红晕,迎接我早早踏入白茶茶园。白茶,白茶,果然名副其实,茶芽又白又嫩。嫂子边采边啧啧赞叹:这白茶太漂亮了,难怪那么贵,鲜茶叶卖80元一斤呢!我边享受这种难得的田园劳作,边品味嫂子的幸福生活:“现在,农民生活好了,以前种水稻,很苦很累,却时常囊中羞涩。现在,哪家没钱花!今年你大姐家卖春茶已收入一万多了,我家也收入七八千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就是好!”也是,政策好,只要勤劳,就能致富。昨天看到一大片葱葱茏茏的茶林,铺满山坡,整齐划一,绿肥枝壮。那里原是一片荒坡,是我儿时放牛的地方。如今被我大姐挥舞的锄头,描摹出如诗如画的图景,茶芽翠嫩,缀满枝头,采摘都忙不过来呢!
采茶梦已圆,惬意!
有幸,又圆一梦,看手工焙制茶叶。
之前,只知道家乡手工茶好喝,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是那些机制茶无法媲美的。此次观看方知,原来手工炒茶煞费工夫,茶香之味来之不易。
二哥边炒边解说:
第一道工序:杀青。大火,爆炒,但又不能听到茶叶啪啪爆响声,所以,火候掌握很重要。最艰难的是,若用锅铲翻炒,翻炒面小,速度慢,且易燋,必须双手与滚烫的锅底亲密接触。二哥手戴白色线手套,从锅底捧起茶叶抖散,再从锅底翻出一捧抖散,循环往复。手被烫得疼痛难忍,也丝毫不敢放慢速度,鲜茶蒸腾起的热气熏蒸着二哥的眼睛,欲闭不能。每次炒茶后,二哥都会失眠,即便次日,眼睛依然胀痛。炒约10钟后铲起来,放在簸簊里趁热揉捏,二哥的手不停地搓揉滚烫的茶叶,边揉边吹热气,满头大汗,直到叶片柔软而有韧性。把锅洗净,再爆炒,再揉捏。如此反复三次后,叶片收缩成一颗颗小米粒。
第二道工序:烘干。杀青,待叶收成型后,将茶叶放到锅里烘干。此工序费时,总计大约要两个小时,而且火候也很难把握,火不能大,也不能太小。二哥的手在里不断旋转,不停地指挥我,一会儿说火大了点,一会又说火小了点,把我这个烧火官搞得手忙脚乱。此道工序,也是三次,直到茶叶烘干烘脆,又不能烤糊。中途铲起来,洗两次锅,以防残留的茶叶碎沫烤焦,影响茶香味儿,坏了茶汤色。
手工茶焙制完毕,已是深夜12点,一锅茶要花费六七个小时,腰酸腿疼的二哥总算大功告成!不知这是不是陆语前辈流传下来的焙制之法,太繁琐!手工茶特有的铁锅香味,原来是用特别的疼痛烘烤出来的。
清晨起床,头等大事,“且将新火试新茶”。沏上一杯昨晚的手工茶,看着黑珍珠般的小米粒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缓缓舒展、下沉、变绿、复活。慢慢啜饮,熟悉的清香味随缕缕热气氤氲在空气里。我神情恍惚,不知是在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鲜叶在烈火烫锅中得以升华,香茗又在冷杯沸水里沉浮后逐渐归于平淡。人生如茶,在辗转中日渐宁静,历尽浮华后,向往返璞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忘情于世外桃源,也将情怀藏于诗,我诗写我心:
归桃源
尘世浮华又一秋,且随五柳驾轻舟。
芳庭帘卷晨妆懒,芙帐衾柔旧梦遊。
浅盏花枝桃粉醉,玉盘春笋雪香流。
空山明月窠巢暖,酒醒鸡喧日上头。
茶园,茶缘,梦缘,圆梦。梦缘茶园,圆梦桃源。
苏东坡人文风骨尤如茶
——朱小根
《定风波》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紧扣着路途遇雨的一件生活小事,来写意自己时下的内心感受,从而展示人生豪迈的胸襟和达观性格;文笔的主要特质是写意与议论相结合,通过意境引发议论,把自然界的现象“风穿林,雨打叶”微观如实描写,又把个人的感观与情绪平和以待,即视而不见也充耳不闻,依旧徐步而行,从容吟啸。苏东坡屡遭贬谪,可谓磨难重重,在一场又一场人生的风雨中,他认识到,只要心境平静,世界自然也就平静了。他在此劝人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东坡的人格境界,应该说他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人们都说“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很大部分,尤其是允许,就要尽量让自己做一个生活简单的人。如同浸泡茶水,没有繁琐的泡茶工序。放茶,倒水,然后等待,茶好了,干萎的茶丝舒展开来,变成一片片饱满的茶叶,释放着清香的气息。水是万物之灵,精神萎靡的茶丝也在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欢快地在水中沉浮不定,最终还是平静下来,冒着带有浓郁茶香的热气,沁人心脾,简单至极,却乐在其中。
苏东坡喜欢喝茶,一日在杭州泛舟游西湖。黄昏时分去了孤山,拜访惠勤禅师。惠勤禅师知苏东坡来访,备下茶注、茶铫、茶瓯,汲取泉水放在火上烹煮黄檗茶,直至泉水翻起蟹眼。惠勤禅师将一盏酽茶递过,苏东坡一饮,顿感十分香美。那日,苏东坡一高兴,想起了唐朝诗人庐仝“七碗茶”之说,苏东坡便追逐庐仝一连喝了七碗,饮后神清目爽。那日晚上,苏东坡雅兴大发,握管题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庐仝七碗茶。”苏东坡认为庐仝的“七碗茶”更神于“一丸药”。人多喝茶,胜过吃药。
苏东坡啜茶帖:“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从来佳茗似佳人,茶亦醉人何须酒”,这些千古名句都是苏东坡为人亦佛、亦道、亦儒,出世入世收放自如,令人叹为观止,更是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无阴无晴中做到了“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意境,也是大义人生的境界。
中国人的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能屈能伸,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进入现代生活,人们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表示深情厚谊,不仅仅深入每家每户,而且还用于机关、团体,乃至国家礼仪。无论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与工厂,也会以多样形式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妻儿相聚小酌,也透露着无限的亲情;甚至许多宾馆、饭店、会所,都会在客人到来时,泡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水,以表欢迎和敬意之情。中国的茶文化,自创字之时就有了明确的精神内在。所以古人将“茶”字拆为“二十”加“八十八”,共计一百零八,寓意为“茶寿”,是养生之道,是长寿秘诀,更是生态文明。
读苏东坡的著作,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其人物的个性,品尝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今,对于爱读书、爱喝茶的人来说,都会赞叹:“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