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和酒文化的发源地,酒文化起源于商而兴于周,自唐代以来,茶文化就已经出现,此时茶饮用的普及,则是对酒文化的挑战。
俗话说的好,“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到了中晚唐,唐人的生活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以茶代酒”的人文意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繁荣的时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水平,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一、“以茶代酒”:唐代人民生活习俗的转变
1.“以茶换酒”这个短语的意思和起源
茶原指中国南方的嘉木。事实上“说文解字”中并没有“茶”,只有唐代才把“茶”作为世界上的一个通俗字,正确的字是“荼”。
现在的“茶”字是由“荼”去掉一横演变而来的。荼茶二字之转变《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故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
“以茶代酒”,是古代茶与酒的礼仪。
“以茶为酒”自古以来就有记载,其最早的记载出自晋代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在文中,“皓”指的是吴国的第四位统治者孙皓。“曜”是指朝廷大臣韦曜。韦曜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臣,又是孙皓父亲的老师,所以孙皓很敬重他。
孙皓很能喝酒,每次设宴,都规定客人最少要喝七升的酒,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酒都真的喝了,但也是见底为止。
因为韦曜不善饮酒,推辞又显得太不给孙皓面子,有违礼节,于是体贴的孙皓便悄悄地叫人把酒杯中的酒换成茶,免得韦曜为难。
通过“以茶代酒”的历史记载和故事,我们可以得知“以茶代酒”的由来,从中也可以得出结论:“以茶代酒”是在社会政治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也为后来对唐代“以茶制酒”的社会气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以茶为酒”的产生与发展
西周时期,《酒诰》是中国古代颁布的第一部禁酒令。
究其原因,是因为酒是用粮食酿造的,而在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但粮食产量不稳定,受自然天气条件影响较大。
为了稳定社会和保存粮食,政府开始颁布禁酒令,禁止私人酿酒。唐初,唐高祖李渊“以谷贵禁关内屠配”而下令禁酒。
然而,不同的时期对禁酒令的看法不一,到了晚唐时期,政府实施了“有争议的酒政策”,一边禁止私人酿造和销售酒,一边又实行榷酒政策,对酒课以重税,让政府垄断其利润。
3.饮茶的流行
在唐代,茶叶的种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饮茶的习俗在唐代迅速普及。
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嫁妆中就有茶叶,就这样茶叶跟随文成公主到了吐蕃,同时文成公主还传承了饮茶的艺术,从那时起,饮茶也在吐蕃广泛流行起来。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因此引进了中国的茶艺和饮茶技术,这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到唐朝中后期,随着酒业政策的改变和严格,茶政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唐人的风俗因此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茶代酒”的社会现象。这一点最好的历史见证,就是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
二、唐代人对茶酒文化的认知
1.茶与酒的不同认识
茶温酒浓,这是茶和酒的物理性质造成的,从古代中医的角度来解释这两种物理性质再好不过了。
据《神农本草经》说“茶性寒味苦,可祛五脏病邪。”
东汉名医华佗的《食论》中说“苦荼久食,益意思。”
唐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这都表明,长期饮茶有益于人的心智清晰,思维活跃。
明朝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
意思是说,如果适量饮用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温血、驱寒、祛忧愁、刺激兴奋。
两种不同的物理性质引起了人们对茶和酒的不同认知,并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随之而来的是茶和酒的礼仪和制度的延伸。
茶与酒的相同性和不同性主要体现在:
其相同之处在于:一是具有药用价值;二是具有文人情节;三是用于祭祀礼仪;四是关于公德礼仪。
其区别是,一是性格不同,茶俭酒奢;二是追求不同,茶雅酒张;三是酒劝壮士,茶添风雅。
2.茶与酒的文化体现在唐代的《茶酒论》
茶与酒的文化体现在唐代的《茶酒论》。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文献约5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卷轴中,有一部唐代的古书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它就是唐代学者王敷所著的《茶酒论》。
敦煌遗存《茶酒论》是研究唐代茶酒文化的重要史料,《茶酒论》反映了唐人对茶、酒文化的认知,关于茶,文中提到“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
这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三种饮茶习俗,即皇家贵族的饮茶、寺庙僧人的饮茶、平民的饮茶。
很明显,当时的饮茶习俗是自上而下的,覆盖了整个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饮茶习俗如此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酒,文中提到“礼让乡闾,调和军府”。这句话中的意思酒税与茶税一样,同样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酒和茶与当时的唐朝政治密不可分。
首先乡村饮酒仪式最早出现于周朝,是一种在农村聚集人的方式,后来演变为地方官员在农村聚集知识人的仪式,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工具。
其次,唐朝对酒课以重税,实行有问题的酒养军制度,也就是说对酒征收的税被用来扩充军队,这是一种政治制度。因此,唐朝人对饮茶和饮酒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三、唐代茶与酒之争的人文趣味
1.三大宗教对唐代茶酒之争的影响
宗教对茶和酒的不同看法也影响了唐朝人对茶和酒文化的态度。
对于茶,儒、道、佛三家都提倡饮茶,但他们的认识和对茶使用的功效略有不同。
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认为茶有助于沟通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道家则是修道的目的是成仙,茶能营造出空灵的虚空,能帮助人在修行中避开尘世之外的尘埃;佛教讲究悟道,利用茶来提神醒脑,能使人心胸开阔,明心见性,领悟佛陀的教诲。
但对于酒,儒、道、佛三家却有着裁然不同的态度。
儒家一向主张中庸之道,酒可饮但要注意把握度,更注重履行敬酒仪式;道家则更注重品酒养生,认为酒对人体有益,是养生的手段,是长生不老的仙丹,并能产生感官的精神享受;佛教对酒有一种排斥,因为晚唐统治阶级推行佛教,所以佛教的这种思想成为了唐人产生“以茶换酒”现象的原因之一。
2.唐诗宋词中的茶与酒之趣
唐代人对茶和酒的兴趣主要体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著名的诗人总是写茶和酒,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和《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他却写道:“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通过这一对诗句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喝酒和喝茶有着巨大区别。
白居易的《对酒》中“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和《食后》中“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的意境很相似,可见好茶的人也会喝酒,茶诗酒诗中的意境不在于茶酒而在于人的心境。
一方面,唐代的诗词歌赋都是文人所作,唐代文人对茶酒的态度最终归结到人们的心态上,一种超越物的更高的精神追求,唐代文人对饮茶环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他们推崇茶的品格,把饮茶与自然界的山水、林泉、松竹、雨露融为一体。等,使人们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营造一个宁静、幽雅的饮茶环境,不仅要契合文人闲适闲适的风雅,也为文人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
可以说,唐代文人饮茶的重要功能是感知茶的“韵外之境”,茶是唐代文人情感依恋的载体,是文人达到忘情境界的途径,他们通过对茶的感官体验,进行心灵的对话。
从品茶的本质去思考个性与精神,并通过品茶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的对话,从品茶的滋味中思考自己的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合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是,便有了“茶品即人品”。
另一方面,唐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对生活的现实不满,却无能为力,这导致很多文人看似借酒消愁,实际上是对人生的幻灭和对世事的不懈追求,通过酒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和自我现。
唐代文人善于饮酒作诗,为唐代的酒文化平添了几分优雅,从众多的咏酒诗中不难看出,唐代文人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推崇,追求与世无争的自然境界,构筑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精神世界。
茶在这个时候的出现,恰逢这种追求的新高度,肉体和精神境界的高度统一,这就是唐代文人推崇茶的原因。
结论
茶与酒相得益彰,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正是因为茶契合了文人从理想走入平凡之后的那种清淡空灵,而又闲适怡人的生活体验,从晚唐以后,尤其是宋代以后,文人越来越强烈地对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
透过“以茶代酒”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茶和酒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的不同品质的物质载体,都承载了唐朝人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自由情感的表达。
茶与酒的文化不仅受到唐代文人的影响,实际上在整个唐代社会各阶层都得到了发展,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与酒文化,为今后茶酒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茶经》“天人合一”思想研究[J].牟真金;刘海涛.大众文艺,2014(18)
茶经译注[M].(唐)陆羽,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以茶代酒”的来历[J].王旭烽.民主,2016(11)
唐代饮茶习俗与茶艺传播发展研究[J].王美艳;张宇轩.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10)
唐人与酒[J].果美侠.紫禁城,2004(04)
简论中国古代文人与酒的关系[J].刘娜.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说文解字注[M].(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