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里的「侘寂」,究竟是什么?

在构成日本美学的若干核心要素中——诸如物哀、幽玄、有心、粹、涩,等等——没有比“侘”(wabi)“寂”(sabi)更尴尬的存在了:

一方面是高大上、存在感无敌,其无处不在,几乎成了日本艺术的代名词。

可另一方面,你随便问一个日本人,“侘”是什么?啥叫“寂”?十有八九,会遭遇一脸茫然。

即使查辞典,也只有最基本的、似是而非的解释。可没人否认,这两个语汇的重要性——离了这一对近义词,中世以降的艺术、文化简直无可言说,无从谈起。

由于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气候等原因,日本与欧美国家不同的一点,是没有留下如雅典卫城、古罗马斗兽场那样的在视觉上壮阔宏伟的物质文化遗迹。

但惟其如此,一种高度敏感、脆弱无常的美意识却得以纯化,并以近乎意识形态化的偏执,致力于从成、住、坏、死的自然寂灭过程中,去发现和创造美,其意义远超越了对特定物理形态的建筑及什物的保存。

应该说,侘寂就是这样一种异彩独放却难以言传的美(或曰存在方式)。

美国文化学者雷纳德·科伦(LeonardKoren)认为:

“笼统地说,wabi-sabi(侘寂)在日本美的殿堂中所占据的位置,正好比古希腊对美和完美的理想在西洋社会所占据的地位一样。大而言之,是一种活法;谨而言之,是一种特殊的美的形态。”

“侘寂”是一个拒绝翻译的“日特主义”表达,被认为意思最接近的英文语汇“rustic”,原意是“乡村的、野趣的、质朴的”,也只能表达其日文语境中有限的侧面。反而是“rustic”中所包含的另一个多少带有贬义的所指“乡巴佬,粗汉”,倒更契合侘寂的原始语义。

泰西采取的方法是直接拿来。于是,“wabi”“sabi”登堂入室,进入英文,成为类似“Zen”(禅)“kimono”(和服)那样的日系英语词汇。

但其实,对英美人来说,仍需转换(翻译)的过程,wabi-sabi毕竟不像kimono那么具体,甚至也不如对Zen的理解“踏实”。

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样。

今天,有无数的小资媒体、“知日”系刊物、禅宗和茶文化公号在谈论侘寂,我甚至见过直接将这个词用作店幌的咖啡。

但国人真的了解侘寂么?

碰巧,侘寂是用汉字表记的文化现象,与禅相类似。可禅是从中国囫囵个传入日本的,国人自然不陌生。而侘寂虽然被认为也源自9到10世纪,中国诗和山水画中空灵孤绝的意境和极少主义风格的绘画表现,但做大却是在16世纪后半,与和风传统融合后洗练化的结果,基本上是日本文化。连“侘”和“寂”的汉字表记,也是近世以后的事情。

所谓侘寂,其实是一种审美情趣,带有闲寂、寡淡、枯燥的味道,后渐次发展成一种艺术理念。“侘”(wabi)在日本语中,有种贫乏、寒酸、孤单的语感。照“日本的《辞海》”《大言海》的解释,有三重含义:

①痛苦,烦忧;

②以闲居为乐,转指闲居的处所;

③雅致、朴素、寂、闲寂。

但这三层语义,并非完全同步,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形塑的结果。

原本是指人在一种匮乏、不如意的状态下,产生的精神上的厌烦情绪和郁闷的心理。中世以后,其负面要素逐渐剥离,而作为一种正面价值,开始受到肯定。这种价值转换的动力,其实是从古代后期到中世初期登场的遁世者、隐者的草庵和行旅生活——即一种脱离常轨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获得价值重估的时代空气。

如此,在西行法师、鸭长明时期,那种曾几何时贫困、悲催的消极负面印象,到了兼好时代,则成了一种积极的审美形象,虽仍未脱贫,但开始苦中作乐,给人以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风雅感觉,在和歌、连歌中,有很多类似的用例。如文正元年(1466),相国寺鹿苑轩主在其《阴凉轩日录》中,曾记录过一首和歌:

侘人过日子

吃的是杉菜

倒也挺自在

不过,这里的“侘人”,尚写作“わび人”。“わび”表记成“侘”,还是后来的事情。而更多褒义的用例,是在俳谐和能乐中。

但在和歌、俳谐中,“侘”与“寂”基本上是作为同义语而被接受并连用的。俳谐师松尾芭蕉尝言,“俳谐有三品,言寂寞之情者,以女色、美食之乐为‘寂’者”,即所谓“风雅之寂”。

与“侘”在从古代到中世语义上的流变一样,“寂”的语境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以负面语义为主的寂寥、枯寂,发展到正面语义为主的闲寂、闲适。如江户前期的俳谐师向井去来在《去来抄》中,曾记录过其先师对一首俳谐的评价。俳谐曰:

白首老夫妻

樱花树下两相依

亲密无间隙

对这首俳谐,他的老师评价道:“寂色(さび色)浓郁,尤为可喜。”

对侘寂最大的发展,使其作为一种美意识得以确立者,是茶道。侘与茶的结合,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使用各种作为“物”(mono)的道具的茶汤(cha-no-yu),具有为“物”之匮乏的文化心理结构所吸纳的特性;二是茶汤(茶道)与作为其母体的禅宗教义,有某种内在相通之处——于是,“侘茶”(wabi-cha,又称草庵茶)应运而生。

侘茶的始祖是奈良出身的僧人村田珠光(1423-1502)。室町时代中期,茶仍然是奢侈品,从中国舶来的精美茶道具(所谓“唐物”)也非一般家庭所能保有,吃茶是上流社会专享的娱乐。

武士们围坐在“唐物数奇”(使用中国茶道具的茶屋)风的书院座敷(亦称书院茶)里,把盏品茗,纵论国是——如果用后来江户时代的表现来形容的话,是一种“粹”。

但珠光却对这种时尚不以为然,公然反其道而行之,摒弃唐物,用当地产的质地淳朴、全无冗余装饰的茶器来践行茶道,变“唐物”(karamono)为“倭物”(wamono),变书院茶汤为草庵茶汤,从“高大上”的“完全美”到“冷枯寒瘦”的“麤(粗)相美”,从而确立了茶文化的主体性——珠光被认为是日本独特的侘茶传统的开创者。

但基于所谓“麤相”的美意识之上的侘茶虽然标榜“无一物”,可作为以城市人为主体的都市消费文化,拥有各种茶器道具无疑是门槛条件,实际上仍是“有德”(富人)们的娱乐。彻底打破这种“有德”文化消费的过渡性包装,直刺其美意识的核心,使侘茶成为真正“不装”且名至实归的草庵茶之集大成者,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人千利休(1522-1591)。

利休出生于和泉国堺的商家,十七岁开始致力于茶道修业。天正十年(1582),信长遇刺后,利休侍奉信长的继任者、“天下的武将”丰臣秀吉。利休率九位高徒,在秀吉身边,是专事茶道具鉴定、茶汤作法和茶器解说的茶头,史称“利休十哲”。一位名叫南坊的弟子,著有一册《南方录》,记录了利休师的茶道秘事和日常感悟。其中,关于侘茶之“侘”,南坊记述的利休语录是“佛心发露”:

“侘”的本意就是清净无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尘芥,主人、客人倾心交谈,规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讲。生火、烧水、喝茶,此外别无他事。这就是佛心发露之所。……狭小房间中举行的茶道要以佛法修行得道为第一。以房屋气派、饭菜丰盛为乐,乃是俗世之事。只要屋不漏雨、食可饱腹即可。此乃佛教与茶道之本意。

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利休的茶作法及其作法背后的“微言大义”了:他并不拘泥于名陶名器,而是赋予那些出自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无名土窑、连制作者都未知的粗陶以与唐物同格的“品”。

在以土打墙、茅草屋顶和裸露着树皮的原木结构农舍为原形,仅有两张榻榻米大的茶室中,利休师盘腿禅坐,以茶汤待客。来的都是客,全凭碗一只,无论面对的是大名武士,还是乡野村夫。

在那个换算成现代公制单位,充其量只有117平方厘米的茶室里,利休把侘寂演绎到了极致,自由的精气神超越了土墙的边界,像空气一样四处弥漫。在前卫艺术家赤濑川原平的眼中,千利休是“无言的前卫”。

但其实,茶人是有表达的,且堪称立场鲜明——他是以茶汤立言,阐释一种至高至纯的生命原理。在利休的眼里,坐在纯金制的奢华茶室里宴客的主人,不过是着“新装”的皇帝罢了。

终于,利休眼里不揉沙子式的判然分明的美学立场(其实是人生观)激怒了最高权势者太阁秀吉,招来杀身之祸——利休被命切腹自戕。

在最后的大茶会即将打烊时分,所有来宾表达了对茶器之美的赞叹,茶师遂将所有茶器分赠众人,只留下自己用过的那只:“被不幸的人的嘴唇沾污过的茶碗不该给别人使用。”说罢,打碎了自己的茶碗。冈仓天心说,“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说的就是利休。

据说,利休还留下了一句话:“我死之后,茶道衰微。”衰微与否,似有不同的标准和判断。

但千利休,则被尊为不二的茶道大师。且近世以降,垂范艺术史的伟大艺术,无一不是茶师的作品,如美术史上的琳派,建筑史上的经典二条城、名古屋城和桂离宫,陶瓷史上的远州七窰,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在某种意义上,倒是应了中国诗人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诗《断章》:风景、桥、明月和窗、看风景的你和装了你的别人的梦,是一种互为侘寂的关系——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其它诸要素的侘寂。

小通荐书

点击下图购买

(套装6折)

作者:[日]大西克礼

理解了“侘寂”就是理解了日本!

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至高代表作!

从美学关键词看懂日本

探寻侘寂美学渊源日本文学文化经典书籍

这一套日本美学书的封面都使用了日本传统色为设计灵感,强调的是古典美与简洁美。

日本传统色系,指的是日本古典文学里经常采用颜色。这些颜色常被用于和服或其他日本传统艺术和手工艺中。

其中,《日本侘寂》的封面使用最为“侘寂”的青绿色系,沉郁,苍劲,幽远,寂寥。外封颜色名唤“沈香茶”Tonocha,颜色偏沉郁,如同一汪深潭,上面映衬出树枝的倒影,非常简洁。

内封的设计更为简洁,其使用的颜色为“御召茶”,据说得名自日本幕府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斋爱穿的高级绉绸,是一种非常和风的、带有青绿色的蓝色。

这是一本无论从内容和装帧,无处不体现日本传统之美的书。

THE END
1.酒茶素材酒茶图片酒茶素材图片下载觅知网为您找到618个原创酒茶素材图片,包括酒茶图片,酒茶素材,酒茶海报,酒茶背景,酒茶模板源文件下载服务,包含PSD、PNG、JPG、AI、CDR等格式素材,更多关于酒茶素材、图片、海报、背景、插画、配图、矢量、UI、PS、免抠,模板、艺术字、PPT、视频等设计素材就来觅知网https://www.51miz.com/so-sucai/1689729/p_1/
2.酒和茶图片酒和茶素材图片大全摄图网图片库智能匹配酒和茶图片素材专题,该酒和茶图片大全提供:酒和茶高清图片、酒和茶摄影图、酒和茶素材等。助您酒和茶图片素材设计丰富灵感、充实酒和茶图片设计模板素材。我们欢迎您下载正版图片素材,授权图片有版权、商用无压力!https://699pic.com/image/jiuhecha.html
3.杭帮菜诗词赋之五年少泼墨雨荷图, 老来常做莲蓉酥。 惜哉多为甘甜趣, 几时解得莲心苦。 ? 《酒香米糕》 揉捻发酵几多路, 控火焖蒸方成酥。 一瓣一褶若能言, 酒香犹在心深处。 ? 《小暑》 小暑居然天阴凉, 雨后风荷送晚香。 佐酒最宜笋鳝煲, https://www.meipian.cn/vd63dle
4.酒茶图片酒茶设计素材红动中国素材网提供3356个酒茶图片、酒茶素材、酒茶背景、酒茶模板、酒茶海报等PS素材下载,包含PSD、AI、PNG、JPG、CDR等格式源文件素材,更多精品酒茶设计素材下载,就来红动中国,最后更新于2024-09-23 11:58:14。https://so.redocn.com/jiu/bec6b2e8.htm
5.中法建交50周年:茶与酒的对话图片新闻5月17日,参观者在“茶酒论”展览预展上参观由法国艺术家创作的茶酒器。当日,一场名为“茶与酒的对话:两位女士、两种爱好,茶与酒,目光交错”的论坛在“茶酒论”大型展览上举行。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由艺术8·艺术之家举办的“茶酒论”大型文化巡展将于5月18日至7月16日在北京中法大学旧址举行。此次展览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18/content_2681415.htm
6.简单说CSS中的mask—好好利用maskimage看了这个等式,似乎明白点什么了吧,朋友们,第一张图就是一张普通的图,第二张图,黑色部分是不透明的,白色部分是透明的,用上mask之后,两张图重叠,黑色区域中的会显示出来,白色区域不显示。 用过ps的朋友,应该很清楚,蒙版这东西,这就和蒙版很像,好吧,没用过ps的朋友,又要问蒙版是什么了,相信看完这篇文章,https://blog.csdn.net/qq_40999917/article/details/121503435
7.蒙顶山花间堂.茶马司花间堂于 2009 年诞生于丽江,以独具特色的花间美学、家为理念的优质亲切服务、融入每一地的人文和历史传承,将高端精品酒店的服务理念与地方民居、民俗等人文特色完美融合,开创了国内文化精品度假酒店的先河。蒙顶山花间堂酒店是目前花间堂品牌内规模最大、禅茶文化体验最为丰富的首个茶马司精品文化酒店,在设计中融合了https://www.mdskyy.cn/news/15.html
8.三人红酒碰杯图片,为什么喝茶不碰杯?喝茶是有讲究礼术的,中华民族有喝茶悠久缠绵历史的,喝茶是能碰杯而饮,茶道说头很多,不象喝酒碰杯一口而干,茶得慢慢品慢慢喝,满杯酒半杯茶是对客人尊敬,先闻出茶的芳香,再一小口细细品味人生哲理,品出一苦丝甜感悟人生,感慨万千世界。 在酒桌上碰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碰杯后多数是一饮而尽,以表示双方情谊https://www.meijiu.com/mzhishi/wenhua/2287409.html
9.“自古茶酒不分家”,茶与酒有什么相似之处呢?茶文化与酒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茶与酒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最开始都是当做食物被发现的。茶是草本植物制成的,酒是粮食果品酿成的,都为远古居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二、酒与茶都具有社交属性 https://www.douban.com/note/82685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