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承历史,突出特色,重视文化遗产
二、深挖内涵、丰富外延,拓展泸州酒文化
三、整合资源,体现优势,树立品牌形象
四、结束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酒文化,中西,差异
一.酒文化的内涵
1.1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上天造酒说”和“猿猴造酒说”酒在当时被赋予了神话色彩,由此可见,酒在中国人民饮食中的重要地位。后来,又出现了“杜康造酒说”,据历史记载,历史上确有杜康其人,甚至出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的诗词,这使得“杜康”渐渐成为酒的代言人,酒的重要地位更加确凿了。
在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诗人常常饮酒作赋,写下许多名垂千古的诗篇,其中,“诗仙”李白就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在他的生命中,酒不可或缺,于他而言,酒不只是饮品,更是抒怀的慰藉,也是诗作的灵感之源。同时代的杜甫亦是如此,他与酒也有着不解之缘,杜甫《饮中八仙歌》种曾吟诵道“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酒乃是情感的寄托所在。
此外,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万千,在民间,关于酒的名目繁多,也无处不在,比如,满月酒、生日酒、订婚酒、饯别酒、饯行酒、出师酒、庆功酒、欢聚酒、团圆酒、清明酒、端阳酒、中秋酒、重阳酒、腊月酒、除夕酒、……还有名目繁多的往来酒、答谢宴、节日酒、宴会酒。至于敬酒、劝酒、祝酒、行酒,酒趣、酒话、酒令,已成为各种礼仪、交际交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礼节。
1.2西方的酒文化
在西方,多产葡萄酒,随着葡萄酒工艺的成熟,西方酒业有了一定的文化含义。西方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将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文化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其中,欧美的酒吧文化就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酒吧成为人们消遣娱乐,和释放快节奏生活压力的场所,同样,那也是朋友之间休闲聊天或聚会的好场所。酒吧文化是西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2.1地理位置的差异。西方多为岛国,周围环海,以捕鱼业为主,谷物种植业相对不太发达,常以海上交通进行交流。而中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大陆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自西向东流淌入海,大量河流的存在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情况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
2.2历史传统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因此经济交流相对较少,思想较为保守,追求务实的生活。而西方国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自我中心观念,强调通过个人奋斗达到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西方又就出现工业文明,人们的思想也得以真正解放,因此西方人追求自由解放,具有冒险精神,思想比较大胆。由于历史的渊源不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同,演化过程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2.3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与自由,西方社会的人们喜欢创新、观点新奇、思想比较开放。我国作为一个受到几千年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个社会,人们重视道德修养,比较中庸,价值观念有别于西方国家。同时,这种传统文化不利于人们的理性思考,缺少对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正是由于中西方思想上的差异,也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融合中西文化差异
3.1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中国人表达常常比较委婉,是曲线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是指向的思维方式。另外,中国人多谦虚,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夸奖或赞扬时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有时还使用"自贬"的方式等词来回答别人的恭维。而西方社会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他们会人人方方地接受,习惯用"Thankyou"来表示接受对方的赞扬。因此理解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交往习惯对于我们理解彼此思想交流沟通十分重要。
关键词:同质异构;异质同构;彝族酒文化
一、研究综述
在彝族文化旅游研究方面,普开福(2001)研究了旅游发展中如何协调彝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特别是彝文典籍文化与民俗文化开发之间的关系,曲比阿果(2004)以美姑县为例研究了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邱亚利等(2007)研究了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李玉臻(2009)研究了凉山彝族节庆文化一火把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秦容(2010)研究了凉山州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当加强旅游规划与管理工作。陈薇(2011)在梳理凉山彝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指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凉山州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开发民俗旅游产品。
不难发现,学者们在彝族酒文化研究和彝族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彝族酒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彝族酒文化与旅游的互融发展研究方面却相对空白。目前学界对彝族酒文化丰富的旅游内涵和功能认识不够,或者偏重于酒文化现象和特征的分析,缺乏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应用研究,或者从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开发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却缺乏应用性具体策略。
二、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在现有的彝族村寨旅游产品中,大众现光旅游产品占主体,以参观彝族村寨的建筑、村容村貌、村寨周围的生态环境队及民族文化的有形产品为主要旅游产品,体验性产品较少,其中富有彝族特色的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仅限于品尝彝族咂酒。
文化内涵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极强的依附性和延伸性赋予旅游产品、项目以及服务的更高价值。酒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文化,酒文化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艺术美学、产业经济、饮食文化、人际哲学、健康养生等丰富的多元化特征。彝族以酒为贵,酒在彝族人民政治、宗教、民俗、审美等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功用。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婚礼以酒联姻,社交以酒作桥梁,祭祀以酒请神,“德古”以酒解除纠纷,来宾以酒款待,酒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①。彝族酒文化是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之一,是彝族人民在酒的具体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彝族人民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因此,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将酒文化旅游资源置身于自身独特的历史、宗教、饮食、民俗等文化体系中,应用“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的开发模式,既提升彝族酒文化原有的文化内涵,又设计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三、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同质异构-异质同构”模式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是近年来旅游投资的热点之一。对于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旅游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有着丰富文化资源但经济却普遍落后的彝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意义。
“同质异构”和“异质同构”作为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中的两种表现方式,通过运用酿酒工艺,酒德、酒礼与酒俗,酒歌,酒器,文化,彝寨生产生活,村寨风貌,图腾崇拜等要素,使这些元素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以表现彝族酒文化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四、“异质同构”、“同质异构”的具体运用
1.“异质同构”的开发举措--突出彝族酒文化的环境氛围
文化旅游的范畴包括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和教育等②。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在彝族文化、环境、景观氛围的支持和配合下,才能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
(1)土掌房建筑文化
对保存较好、能反映彝族生活特点的建筑进行加固、修缮,保护其原貌及功能,恢复土掌方堂屋、火塘等布局,展示家庭成员聚会、接待客人、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等生活场景。对已建设的混凝土建筑、铝合金有色玻璃窗等进行风貌整治,统一为板顶、土墙风格,保持彝族土掌房的建筑外观。
(2)彝寨生产生活
营造一个纯真、宁静、自然、原生态的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氛围,对彝族村寨进行整体化营造与改造,弱化商业气息、淡化服务接待等手段,营造“彝寨居民在自然状态下自在生活,游客在寨内漫步游览”的一种状态。
(3)村寨风貌
建设村寨内部交通游线,铺装片石或鹅卵石。对寨内垃圾、乱堆乱放等影响村容寨貌的现象进行整治。加强寨前屋后的树木种植,美化绿化环境,提升民居内部卫生条件。
(4)图腾文化
彝族图腾,属先民信仰,盛行远古,遗风沿习至今,彝族以竹作为自己民族共有的图腾。为营造竹图腾这一文化氛围,可在彝族村寨的道路沿线上,采用文化雕塑和小广场的形式展示彝族独特的崇拜文化。
2.“异质同构”的开发举措--强调彝族酒文化的参与体验
(1)酿酒工艺
彝族酿酒工艺有甜酒(彝族称“支边”)、蒸馏酒(彝族称“支几”)、泡水酒(杆杆酒)。其中会东彝族的燕麦酒属蒸馏酒,饮俗为转转酒,是会东特有的彝族酿酒工艺和独特的阿都地区饮俗文化。彝族酿酒工艺的旅游开发建立在非遗保护的理念上,注重物质与文化两个层面上的综合开发和永续利用。游客可通过参与制作的全过程、小批量订单式生产等方式在彝族传统酿酒小作坊中体会彝族燕麦酒古法酿造工艺的奥秘。
(2)酒德、酒礼与酒俗
展示彝族独特的酒德、酒礼与酒俗,要注意与彝族节庆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唱颂“勒俄”、“玛木”、“克智”等传统文献经典和“打歌”、“跳月”等文艺表演,通过特色的彝族服饰和歌舞,在给游客展现彝族独特的视觉艺术和审美观的同时展现彝族酒文化。
(3)酒歌
彝族酒歌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多种多样,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为了给游客营造一个原真性、自然性的彝族酒歌舞文化氛围,在开发中应注意不固定形式和场所,其中习俗性的酒歌表演与彝族婚丧嫁娶、祭祀节日或各种聚会时结合起来,突出彝族酒文化的生活化、情节化和情感化。
(4)酒器
彝族酒器造型古朴优美,形状有杯、碗、壶,酒杯中以鹰爪杯最为名贵,酒壶则以鸽子式扁形酒壶备受喜爱。酒器,凉山彝族一般酒器多为木制,剖木而成,辅以彩漆绘花,一般多采用黑漆为底色,再用黄色、红色绘出云彩形、水波形、马齿形、瓜子形、指甲型等图案。开发中一方面要将彝族酒器作为特色手工艺品加以创意包装和市场营销,而且要通过手工作坊、匠人工场等方式让游客参与制作过程。
五、结语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高度关联、密切结合而融合成的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旅游多元化需求的发展背景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彝族酒文化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游,旅游者通过体验参与活动实现对异质文化(相对于酒文化)的融合和接受,包括土掌房建筑文化、彝寨生产生活、彝族图腾崇拜等;另一方面,彝族酒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酿酒工艺、酒艺表演、酒歌舞、酒器具等方式的组合变化形成不同内容的旅游产品,实现彝族酒文化旅游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阿克鸠射.彝族酒文化饶有情趣[N].凉山日报(汉),2008-4-5,A04.
②JamiesionW.TheChallengeofCulturalTourismCanadaTourismBulletin[J].ICOMOSCanadaBulletin,1994,3(3):3-4.
参考文献:
[1]潘云鹤.文化构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谢元鲁.旅游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白兴发.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2002.
[4]四川省彝学会.四川彝学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肖惠华.中国彝族酒歌楚雄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2.
[6]周国庆.“酒文化”在武定彝族酒歌中的表现[J].民族音乐,2013(3):30-32.
[7]李鉴踪.凉山彝族酒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3):64-66.
[8]潘正云.凉山彝族酒文化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1999(8):3-6.
一、产品与消费特点分析
1.原料
2.香型
酒的风格是由色、香、味三大要素组成。目前,白酒的香型分为五种: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刑和其它香型。1993年国家颁布了“兼香型”和“凤香型”,而前四种香型比较成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
酱香型白酒因有一种类似豆类发酵时的酱香味而故名。因源于茅台酒工艺,故又称茅香型。以茅台酒为代表,属大曲酒类,其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厚,色泽微黄,回味悠长。
浓香型白酒,香味浓郁,其特点可用六个字、五句话概括,六个字是香、醇、浓、绵、甜、净;五句话是窖香浓郁,清冽甘爽,绵柔醇厚,香味协调,尾净余长。高端白酒中国窖1573、五粮液都是浓香型的代表。
清香型以山西汾酒为代表,属大曲酒类。其芬芳清香,甘润爽口,是一种传统的老白干风格,入口绵落口甜,香气清正。
米香型白酒,属小曲酒类,一般以大米为原料,特点是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净,回味怡畅。
3.消费者行为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市场上四种主打香型的消费者偏好程度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浓香型、清香型、兼香型和酱香型。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四大主要因素依次是:品牌知名度、产品价格、包装和促销礼品。
白酒消费的主要用途依次是:餐厅消费、家庭消费和礼品消费(即送礼)。
二、文化定位
“定位就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客户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对于白酒来说,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品牌,形成文化上的品牌识别。利用酒文化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不仅决定了产品的档次,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品牌附加值。
利用酒文化进行定位,就是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喝这种酒,这个品牌价值主张什么,如何实现文化内涵与消费者互动起来,等等。目前的高端白酒市场,其文化细分大致如下。
1.原料文化
根据原料的特点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典型代表就是五粮液。五粮液原名杂粮酒,早在唐宋时期出现的名酒荔枝绿经仿制法,用多种谷物配合酿制,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而成。后经宜宾县的清朝遗老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取其琼浆玉液之意。体现酒取之于万物生灵之根本所在,五谷之中精华浓缩而成,推崇五粮液人文精神与酒文化历史,以独有的五粮秘方进行命名,体现出产品的原料特色与酿造工艺特色。
2.地域文化
茅台酒,因贵州茅台镇而出名。它是茅台酒的原产地,一旦离开了这个酒乡就几乎生产不出相同的酒。消费者想起茅台镇,就自然地想起茅台酒;想起茅台酒,也就自然地想起贵州茅台镇。
3.国酒文化
国酒文化的形成,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建树过程,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茅台人创造性的物质实践、精神实践相互发酵、升华积淀的结果。正如茅台酒成为文化酒、国酒的由来一样,国酒文化也是由茅台酒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神秘的酿造环境,以及在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等诸多文化因子糅合而成的综合体,因此茅台酒成为了中国人公认的“国酒”,也曾一度成为国家的“政治酒”、“外交酒”和“友谊酒”。
4.历史文化
5.酒坊文化
酒坊文化可谓是酿酒最值得注意的另一点,酒坊文化既体现出酿酒的工艺特点,又具有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混合特性。水井街酒坊遗址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全兴集团为此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及清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现代先进的微生物技术,从水井坊酿造环境中分离出特殊微生物,激活并繁殖以“水井坊一号菌”为代表的古糟菌群,以此为起源研制出弥足珍贵的“水井坊”。于是“水井坊”,利用酒坊实物地址依据作为其卖点之一,确立了“中国白酒第一坊”的定位。
除了以上几种主流文化外,当今白酒中低端市场还有各种不同的文化定位,例如名人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等。
中国高端白酒市场风起云涌,除了本文提到的主要四个成功的高端品牌外,更有众多高端品牌的追逐者和建设者。打进高端市场固然不容易,能在高端市场中站稳脚更不容易,并且进入高端市场后白酒品牌面临与洋酒抗衡的国际化营销问题,又是另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本存著.文化与市场营销.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1.
[5]胡展源著.中华酒文化振兴的实质.酿酒科技,2002,(6).
[6]胡展源著.中华酒文化特点.酿酒科技,2003,(2).
[7]胡展源著.白酒品牌文化的细分.酿酒科技,2003,(6).
[8]张云著.中国白酒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华夏酒报,2006.1.
【关键词】酒德;酒礼;饮酒习俗
中国和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酒这种饮品。自从酒出现以后,在历史发展中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品,它有了精神文明价值。人类的饮酒也并不是简单的饮酒,而是奇托了饮酒者的精神与价值。中国的酒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存在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一、中西方酒的起源和原料
(一)起源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大致有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和上天造酒说。西方酒文化的起源有个传说:有一位古波斯国王把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不经意发酵成了葡萄酒。
(二)原料
中国的造酒原料主要是豆类、稻类等,决定着中国酒的种类。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是白酒。西方的造酒原料一般是大麦,后来,他们才知道葡萄可以酿酒。西方的酒种主要指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二、中西方的酒德和酒礼
酒有利有弊,既能让人如醉如痴,使人性至善至美,又能让人祸害连连,荒无度,尽露人性之恶相。酒的别名“欢伯”、“祸泉”源于此因。
(一)酒德
中国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是酒德和酒礼。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书中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荒湛于酒”。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饮酒讲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德指酒后的行为,酒品指饮酒的旨趣和品德。
西方人同样讨厌没有酒德之人。Drinkingmanner指“酒德”。
(二)中西方酒礼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在一些场合下不遵守,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中国酒礼中的劝酒。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罚敬,最为常见的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西方人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但不一定喝光,也从不劝酒。英语toast或drink就是提议祝酒,或是为某人干杯的意思。此外,只有在特定场合在某人致辞之后,大家交相举杯,祝福某人,为某人某事庆贺。
三、中西方的酒文化精神
(一)中国原始宗教、祭祀、丧葬等礼仪与酒结合形成了中国的酒文化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献给神灵和祖先。中国人即用酒祭祀祖先,也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
(二)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为此,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认为希腊人的酒神宴乐含有一种救世节和神话日的意义,这种独特的酒神音乐有别于一般的音乐。
四、中西方的饮酒习俗
(一)中国的饮酒习俗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选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1)春节饮用屠苏酒、椒花酒。(2)灯节,人们都向天宫祈福祭礼后,欢饮达旦。(3)中和节饮中和酒、宜春酒。(4)清明节,饮酒不受限制。(5)端午节饮菖蒲酒。(6)中秋节,人们赏月饮酒。(7)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8)除夕,年三十,人们喝“年酒”别岁、守岁。
婚姻饮酒习俗。(1)南方的”女儿酒”在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2)”会亲酒”,订婚仪式时,喝”会亲酒”。(3)”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4)”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其它饮酒习俗。(1)”满月酒”或”百日酒”。(2)”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送他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3)”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4)”上梁酒”,在中国农村,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5)”开业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6)”壮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
(二)西方人的饮酒习俗
欧洲的有些国家和地区,每年12月末都要举行一次新酒节以庆祝丰收,即酒神节(Dionysia或Bacchanalia)。人们结队游荡,载歌载舞,纵情狂欢,完全坠入忘我之境,人的本性在这里得到最大的释放。酒神节变成了狂欢节,从古罗马、古巴比伦到当今世界各地几乎都存在。
六、中西方酒文化的相似点
(一)文学作品和酒
无论中西方,人们面对生活的忙碌和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只有在对酒高歌时、酒酣耳热后,沉重的心灵才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暂时的解脱。这种相近的人生观,反映在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里。如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杜甫的诗句“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
希腊人只有在那种抛弃一切束缚、回归原始的状态下,痛极生乐,乐极生悲,美才得以展现,音乐才得以产生,艺术才得以创造。如drinkone’ssorrows/troubles,drownone’stroublesaway,drinkdownsorrow.可见,酒和艺术的千丝万缕联系,在中西方酒文化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神话、传说和酒
中国神话传说中就没有酒神这一说,却有关于酒的发明人一说,最早提到的酿酒人为仪狄和杜康。汉语中的“酒仙”也不是指酒神,而是古时对酷好饮酒的人的美称。
西方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在罗马神话中称巴克斯(Bacchus)。而BacchushasdrownedmorethanNeptune的意思是“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也就不难理解美酒所造成的祸害。
(三)中西方的酒吧
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泡酒吧。
欧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又是它的延伸:酒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颠覆现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动力。到了欧美(尤其是英国)不能不去酒吧,那是朋友之间休闲聊天或聚会的好场所。
东西方酒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有助于了解各国各民族的心理和价值观,方便国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