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一是历史悠久,二是辐射面极广,自古大至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学,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不与酒有关。因此中国不乏酒仙、酒神,同样也不缺乏酒鬼。
中国关于酒起源的传说很多,猿猴造酒(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酒星始酒(《晋书》)、仪狄作醪(《吕氏春秋》)、杜康酿酒(《战国策》)等等。总之,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生活在公元前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老祖先已经开始发酵酿酒,发酵酿酒地点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帕切克·格文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最早掌握了酿酒技术,它将中国酿酒史往前推了近4000年,比中东人早了一千六百多年。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也很丰富;而西方酒的历史不过两千多年,文字记载相对匮乏。
如果不了解酒,就不了解秦汉文化,也就不了解春秋战国,乃至于不了解夏商周。同时,不了解酒,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仁在中国酒文化中,重点在于“二人关系”的传达。无论长幼、尊卑、贫富,酒都是情感沟通最恰当的工具,甚至不可替代。即使双方有恩怨、隔阂,也可以在礼仪之酒的对谈中化解,最终达到情感交融。
义在酒文化中体现得最直观。《水浒传》里英雄的侠义肝胆,无酒不成;“壮士一去不复返”,无酒不成;关羽“温酒斩华雄”凯旋归来,无酒不成。
礼在古代礼仪文化中,酒是大礼,是规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包括饮酒时位置怎么摆、座次怎么排,君王、大臣、将军、文士谁先饮、谁后饮、饮几杯等等,无不遵从严谨的等级秩序。而且还制定有一整套的饮酒规范,要求不能饮酒乱性、犯上作乱,这跟西方的狂欢节的纵酒找乐截然相反。古人祭祖、祭先人、祭神明等等,必有一杯清酒、一盘素果。富裕人家还要切上一小块儿肉。皇家帝王还会把祭食拿回来,作为赏赐。可见酒文化在中国古代是祭祖、祭神、祭古的重要形式,所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肯定也是“酒纷纷”的。
智在中国酒文化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张飞几次借酒用谋等故事家喻户晓;萧翼“智赚兰亭”,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大智小谋无不闪耀着酒神的光芒。
信往往借酒来表达。从古至今无论国家建交、签定协议还是百姓媒妁等,双方都要共同举杯、以表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