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们总是习惯于谈论过往、憧憬未来,却往往忽略了当下。
1991年生于上海的王越洲自称城市漫步者,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美好,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当下的人、事、物。喜欢读书行路的他经常参加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组织的活动,并为其撰稿。在长宁生活了24年后,2015年王越洲搬入毗邻轨交11号线马陆站的新居。自此以后,他开始漫步并记录嘉定,《嘉定老城河道》项目由此诞生,他用一个个琐碎的元素,并结合嘉定文博学者过往的研究成果,剪辑出一幅生动的老城图景。
州桥便民服务中心
杨白头古玩店
原住民沈维
程承德堂界碑
环城河步道
环城河一角
儿童公园游乐设施
划艇的年轻人
路名
明清之时,嘉定老城有街巷60余条,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南方多称“巷”为“弄”。以法华塔为中心的东西南北4条大街,俗称官道。嘉定是江南水乡,水系十分发达,大街是商业集中的地方,河道的另一侧沿河街道称为“下塘街”,嘉定原住民称为“小街”。这种“街-河-下塘”的框架,构成了古城交通的动静脉。
街巷的名称,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察院弄和嘉定县署有关,北府弄因南宋年间拱星桥北的北府书院而得名,北府书院也是嘉定县第一个书院。彭家弄、张马路都因住在附近居民的姓而得名。花园弄的中段是清代府台廖谷时住宅的后花园,以园名弄。嘉定人民街为1949年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故名。嘉丰路因民国期间南侧建嘉丰纱厂而得名。
还有几条路现已无法找到路牌,但曾经存在过,比如,西大街石马弄,现编212弄,明代因弄北端有徐姓几代大坟,因置石人石马而得名;又比如,西大街朱家弄,现编254弄,清代因朱姓人家住在附近而得名。
嘉定老城内,还有金沙路、塔城路、温宿路、博乐路等一系列以新疆地名命名的道路。因为嘉定地处上海市的西北部,道路多以中国西北新疆、甘肃、陕西3省的地名命名。
地界碑
在嘉定西街周边,我发现了4块地界碑:程承德堂界、棉业公会界、吴宝善堂界和一处无法辨识的界碑。和上海老城厢的界碑类似,多以姓氏与堂号组合,这是房产所有权的证明。
棉业工会建于约1940年前后,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西式建筑。坐北朝南,砖混结构二层,立面竖三段划分,中间略内凹,二层有挑出阳台。入口在右侧,前突圆形门廊,两侧立爱奥尼柱,顶为二层阳台。灰砖砌清水外墙,平瓦屋面。东侧临街南、北各立界碑,花岗石质,方柱形,边宽0.27米,露出地面高0.75米,阳刻楷书“棉业公会界”五字。
井盖
旧时,雨水以砖砌暗沟或明沟排入河道,沿河老街直排河道。1949年后,改建老街、新建道路,均埋设雨水管随河排放。1960年,嘉定镇建简易污水处理站,开始施行雨污分流。
时至今日,漫步嘉定老城街头,依然可以根据窨井盖上的年份、字体、颜色辨认出不同年代的排水、排污窨井盖。根据《嘉定建设志》记载,截至1996年,嘉定老城共有雨水窨井1354只、污水窨井1033只。
植物
河道两旁的植物不仅见证着河道周围环境的变迁,植物本身也在更新。
上世纪60年代,嘉定老城内道路绿化第一次成规模种植。清河路栽香樟、垂柳;环城路栽加拿大白杨;南下塘街栽白榆;城中路栽洋槐、水杉、香樟;东下塘街栽白榆、柳树;东大街栽青桐、香樟;北下塘街栽白榆;城中街、人民街、西大街栽白榆、垂柳;劳动街、张马路、南大街栽垂柳;北大街栽洋槐。
上世纪70年代,嘉定城中主干道的绿化植物迎来第一次更新。南下塘街淘汰白榆,改种香樟、悬铃木、合欢;南大街淘汰垂柳,改种洋槐;城中路淘汰洋槐,改种香樟、悬铃木、水杉;清河路淘汰垂柳,改种悬铃木、香樟、水杉;张马路淘汰垂柳,改种悬铃木。
2006年底全面建成的环城河绿带,将紫藤园、银杏园等护城河周边的公园串联成一条绿色项链,环绕嘉定老城。
但植物并不总是带来愉悦,比如当它毫无节制地在嘉定古城墙上疯长的时候。目前保存下来的嘉定古城墙总长240米左右,宽达3米,分为南门、西门两段,是上海市保存最完整、最长的古城墙。嘉定文博学者曾多次对古城墙和墙上无人维护的爬山虎藤蔓表示担忧。
桥
有河就有桥,嘉定老城内有桥梁66座,其中现存古桥12座。我想特别说下孩儿桥的故事。孩儿桥,又称小囡桥,位于城中路农业银行东首,跨练祁河,宋至和二年(1055年),邑人赵安国建,为石桥。1958年,改建水泥桥,沿用至今。
关于孩儿桥,曾有个传说:孩儿桥的石桥栏上曾浮雕数十群童,桥北堍有家徐亮酒坊,美酒飘香,生意兴隆,但老板常觉少酒,窃怀疑伙计所为。仲夏夜阑,仅徐独坐纳凉,蓦然见群童抬酒出坊,徐即追踪,至桥勿见。徐大悟:少酒乃神孩所为。天明,徐雇石匠,凿去石孩脚趾。翌晨,见石趾血迹斑斑,桥上血印成句:“财主心肠黑,徐坊米酒酸。”此后,徐坊从无缺酒,但再也酿不出醇酒,且酒带血腥味,生意遂一落千丈。
刻有孩儿石像的精致桥栏,至今尚存在嘉定孔庙内,两段精美的石桥栏就在入口处的草丛中。
河岸
环城河的内圈河岸大都成了居民小区。在环城河绿带建成后,城河外圈为居民提供了一个玩乐休闲的亲水平台。
如果你从西门外,沿着练祁河从西向东行走,沿途能依次看到西大街上建于清末民初的民居,其中有始建于清代的上林春书场(尔冬强曾在练祁河南岸眺望上林春,连称其美,激动得想把它买下来)、拆除沿河民居新建的公共绿地、州桥老街上新建的仿明清建筑、小区前废弃的石驳岸。时光的流逝和城市的变迁都浓缩在这条不足2公里的河岸边。
宗教
1949年,嘉定城内有寺观庙祠26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各一处。
现今嘉定宗教场所不少分布在练祁河沿岸,从西到东依次为基督教善牧堂、护国寺、宫保桥天主堂、城隍庙。此外,民间还曾有不少供奉地方神的祠庙,这是古代设社供神的遗风,祠庙至今多已湮灭,但祭祀传统尚存。
紫藤园养护工
每年4月是紫藤花盛开的季节。每年冬季,园林养护工人需要进行两次养护工作,主要是修剪藤蔓,使枝与枝之间尽量少交缠,以保证花开之时,紫藤都能自然下垂。
西大街原住民
沈维是西大街的原住民,爷爷在法租界做事,后来在嘉定置业。现在他的新房就在离西大街不远的小区里,依然经常会回来看看西大街上的祖居。他拿着钥匙,带我去看已被征收的祖居,详细和我介绍早先他家的房内分布。
王敬铭宅的老居民
王敬铭是嘉定第一位状元,他的故居仍保留在人民街上,曾经七进的院落尚余三进。虽然房前立了文保碑,但屋内情况不容乐观。
现在住在其中的居民也姓王,是王敬铭的旁系,他已在此生活70余年,面对如此老屋倒也达观,“这里住住还是可以的,主要是方便。”
茶馆
郁乡茶庄是练祁河边西大街上的一家茶庄。每天凌晨4:30到上午9:00光景,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茶庄的主人姓魏,是浙江绍兴人,早年跑水上货运,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到嘉定,先在嘉定城中清河路开店,名曰清河茶叶店。后来因为看中西大街的人气,在2000年花20余万买下现在这个商铺。
可没想到几年前西大街开始旧改征收,人气一年不如一年。2018年初他自己回来开店,清河路老店交给夫人打理。我问他如何维持这家店的生意,他指了指店内叠起来的桌椅。原来为了聚拢人气,魏老板添置了桌椅板凳,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烧水,为附近的居民营造了一个可以喝茶的地方,茶客中有住在嘉定城里的八旬老翁,有素不相识却在这里相谈甚欢的中年大叔,有西大街上从小一起长大的小姐妹,也有一早边喝茶边吃早饭的夫妻。如果是用店里的茶叶,茶位费5元一位,自带茶叶则是3元。九点多,茶庄内的客人三两散去。
在魏老板茶庄的斜对面,就是上林春书场,这也是现在很多老嘉定人养成喝茶习惯的所在。
2009年,杨白头租下西大街工农宾馆(原大东宾馆)一处门面做生意。2015年,西大街旧改开始后,他搬至距离西大街几百米远的人民街66号开设古玩店。
杨白头早年在安徽插队落户,1991年回城后,曾做过皮匠,1993年开始经营玉石生意。古玩店里最有特点的是一些和嘉定有关的民间留存,比如嘉丰棉纺厂搪瓷茶杯、戬浜工程队第一届职代会的纪念杯、嘉工公寓搪瓷碗。
儿童公园里的福建人
始建于1985年的嘉定儿童公园,是位于嘉定城河西北段和梅园路之间的一个小公园。公园面积不大,园内现存的游乐设施如海盗船、旋转木马等,看上去比锦江乐园小了一号。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日,儿童公园内的工作人员有两位,游客也只有两位。两位工作人员都来自福建南平。
“我们福建人喜欢抱团。”说这话的师傅姓黄。黄师傅自己是巨口乡人,老婆是九龙村人。我和他说了我一月中旬在九龙村的见闻,诸如环境好、食材新鲜、居民都在回乡盖房修民宿之类。但他认为,老家是回不去了,旅游业带来的微薄收益尚不能支撑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他来说,最迫在眉睫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上海,他积分不够没法上公办小学,在巨口乡,学校的选择也很少。他的计划是,在南平市里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自己则留在嘉定工作。
酒行老板
李琦是吉礼酒行的老板,他和自家兄弟早先在三皇桥小学后门开店,后来搬到人民街现址,至今已有20余年。他信仰天主教,店门口的酒箱上摆了本圣经。天主教堂离酒行只有5分钟步行距离。
事死如生
城内的寿品香烛店主要集中在人民街和秋霞圃附近。这家店的老板非常热情,“不管是大房子、小房子,我这里都可以做,我的厂就在方泰漳浦大队。”
这可能是现在上海缝纫、裁剪、刻章、修鞋、配锁、钟表维修等业态最聚集的地方。
嘉定镇街道专辟了靠近练祁河边的区域提供便民服务。店主们乐于在这里工作,既能用手艺赚点小钱,又能和人接触扯扯闲篇。
嘉定信鸽协会的非正式聚会
不是看到中国地图旁边有鸽子主题的日历,我也不相信这是一群信鸽爱好者在聚会。这是练祁河边花园弄小区门口的一间小房间,去的那天是近来难得的大晴天,老先生热得敞开了外衣,“小伙子,对养鸽子有兴趣吗?现在对这个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少啦。”
嘉定信鸽协会成立于1984年,上世纪90年代初嘉定城内养鸽户约有200户,信鸽600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