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每个人都有自己体验幸福的方式。但是,不必把它都归因到有益于健康上来。不是抽烟喝酒的人能长寿,而是长寿的人能抽烟喝酒!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的人提出了同样的健康劝告: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和。“戒烟限酒”赫然列于其中,说明了戒烟限酒的重要性。
但是,当你劝一个人戒烟限酒的时候,经常得到的回答是一些顺口溜。比如说“不抽烟不喝酒,活到69;抽烟不喝酒,寿命79;喝酒不抽烟,能活89;抽烟又喝酒,能到99”!而且,还煞有介事的抬出来一些“伟人”的例子做脚注,让人很无语!
如果不仔细想想,这样的“道理”还真的不好反驳。由于这个场景经常会遇见,于是就需要比较深入地、主动地去想,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服这些“顽固的人”。
事实上,社会心理学早已经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隐瞒不利于自己的证据,而放大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种情况属于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attributionbias)是指一个人有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可能是基于以下的目的:
客观上,人不是万能的。认知过程本身有一些固有的局限,使得人们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这种偏差属于行为者或观察者的归因偏差。比如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等则更多地归于困难太多等外部因素。
主观上,由于人们在回答问题时怀有不同的动机,属于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把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限制或他人的干扰。这种情况往往是出于个体维护自尊心和良好形象的需要。
简单地说就是“好事都是自己的努力,坏事都是受到别人的干扰”。
除了归因偏差,还有一个原因是选择性记忆。
抽烟的人,内心是想戒掉的。很多人也曾经付出过戒烟的努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戒烟失败。为了自圆其说,他们在看书、聊天等行为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选择并记忆那些与自己的观念、兴趣和爱好相符合的信息,保存那些“支持吸烟有好处的信息”,而把其余无关或不利的信息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从而满足自己维护心理平衡的需要。
“抽烟是一种人生乐趣,是幸福的体验,男人不抽烟活着有啥意思呢?”抽烟的人也常常这样认为。他们其实都知道,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是不抽烟的!几乎所有的妇女、儿童、青少年不抽烟,成年人的大部分也不抽烟,老年人越来越多地在戒烟。如果抽烟是有利于健康的,为什么这些人不抽烟?为啥抽烟的人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学习抽烟?如果不抽烟就没有幸福,我们于心何忍?是不是应该努力地让大家把烟都抽起来?
烟草不但危害吸烟者本人,二手烟、三手烟对“亲近的人”危害更严重,家人、办公室同事等都是烟草的直接受害者!于心何忍?
医生是很“烦人”的一类人。一方面,他们的职业属性要求他们必须告诫大家戒烟限酒;另一个方面,医生也知道,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的社会人,而不是纯粹的“生物人”。
国家层面,“公共场合禁烟”是全社会的共识,“私下抽烟”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去反对。饮酒是人类生活的一部,自古有,未来也离不开。“小酌怡情,大喝伤身”的道理大家都懂,每个人都有体验“幸福”的权力,但是,要因人而异,要限量,我们的酒文化中应该有一个基本原则:不拼酒!
“男人很难”。在社会人,能“随心”的事情不多,抽烟喝酒是少数几个他们自己能把控的事情之一,于是就成了他们的幸福源泉之一。为了追求这样的幸福,他们甘愿“酒精沙场和硝烟弥漫”地吃苦耐劳,最后竟然忘了抽烟喝酒本身就是一种艰苦,还以为别人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呐!而事实是,有很多的娱乐比如郊游、运动、音乐、棋牌、书画和读书等都可以带来更高级的幸福体验。不信试试看!
我有时候会说,也许真的抽烟又喝酒能活九十九,但是这个老寿星如果不抽烟而且限酒的话,没准就能活到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