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最近不抄水表,改送水费单子了。下了班他照旧在熟悉的街区拍照。
2014年那会儿刘涛是合肥供水集团的抄表工,他每天花4-6个小时拍附近街道,照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算是火了一把,被贴上了“野生摄影师”的标签。这些年他的生活看似发生了一些改变,又好像没变,一阵热闹过去了,最初的动机更加清晰。
最近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的展览《看看我们!》,刘涛和托马斯·苏文、丹尼尔·特劳布、曾宪芳、吴永福一同展出自拍前的中国肖像摄影时代,以照片中的“我”为主题,考察人们如何在照片中丰富地呈现自我。
和刘涛在SCoP门口台阶唠嗑:
澎湃新闻:你这两年都有些什么变化?
刘涛:感觉视野变得开阔了,虽然是在合肥小县城的镇子上,也希望能带来一点启发吧。其他没什么变化。
澎湃新闻:会往摄影家、艺术家的方向走吗?
澎湃新闻:一开始为什么拍照?现在你还是不和拍摄对象交流吗?
刘涛:周围朋友喜欢摄影,我看他们拍照,觉得简单啊,不就摁吗?后来才发现不是这回事……太难了。有时候为了一张照片就在那儿等着,等很久很久,都不一定满意。我还是坚持和被拍摄对象不交流,怕尴尬,我老在那儿晃悠,几乎天天见,真认识了怎么整。不过看到眼熟的人我就会知道,哦,你曾经什么时候出现在我的某张照片里。有些阿姨也会偷拍我,可能以为我是上头派来检查的人,我们互相闪躲,或者干脆对拍,挺逗。
澎湃新闻:你现在还画画吗?
澎湃新闻:你表达过多次自己很欣赏森山大道,如果将来真能见到森山大道你会说点什么?
刘涛:他是艺术家,我是摄影师。那我一定跟正常人一样,跟他合影,找他要签名,握着他的手,感受。忽然想起来,之前有台湾网友来合肥找我,后来我去高雄的时候,他们带我玩,还带我去见了张照堂。那是在一家咖啡馆,张照堂接受完采访过来和我们说话,那么近可以感受他的温度,我很佩服他的。他也给我建议了,就是继续拍,一直拍。那会儿还没出摄影集,我总觉得还不够酷,所以后来出了之后让人寄给他了。
刘涛:在上海当过兵,两年,那会儿还没有开始拍照,就觉得这里的高楼大厦多。现在觉得吧,这里的人更自由,有活力,更多元化。
澎湃新闻:说说这次的展览《看看我们!》,和你一起展出的有托马斯·苏文的《北京银矿》,丹尼尔·特劳布和曾宪芳、吴永福共同合作的《小北路》,你都看了吗?
刘涛:这次展览我选了一些照片,两百张不到,还担心太多,都打印出来了按照拍摄的内容分类做了照片墙。我和另外两位摄影师聊得也不错,他们中文很好。我看了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他们的想法厉害得多,可以去做项目,做深入的发掘。但我只拍了我的生活,无法抽离出来。
【展览信息】
《看看我们!》——自拍前的中国肖像摄影时代
展览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龙腾大道2555-1号
展览以照片中的“我”为主题,考察人们如何在照片中丰富地呈现自我。从1980年代至今,我们观看自己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者究竟有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