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回来的人怎么就抽这种烟呀,老家早就不抽这种烟了”。
“我不怎么会抽烟,以前觉得芙蓉王还不错就买了几盒”。
“来,搞支我这低档烟算了”。
图片与此文无关
说着昔日的初中老同学从兜里掏出来一盒和天下给我发了一支烟,虽然我对烟不是那么懂,好歹也听说过和天下这种烟卖得不便宜,在我的印象中能抽中华的就算得上是高档烟了,这款烟比中华应该还要高两个档次,几年不回老家,难道家里现在都兴这款烟了。
如果说偶尔那么一个同学开凯迪拉克,抽和天下也许是个例不足为奇,过了一会儿在派出所当协警的另一个老同学也开着一辆汉兰达过来了,掏出来的也是一盒和天下,确实把我震惊了,网上看到的新闻都是各种协警哭穷的报道,到处都是一些说工作累的、压力大的、嫌弃工资低的,看来网络与现实的世界相差太远,网络欺骗了我们的双眼。
这两天回老家见了很多朋友和同学,人到中年后落差瞬间就出来了,他们现在好多混迹在县城里抽的都是100一盒的烟,喝的也是800~1000左右的酒,开的起码是B级以上的车,其中有两个一个是开了一辆7系宝马,一个是一辆百多万的保时捷,好奇的是他们这些年一直也在老家,并没有听说做什么大生意,也就是在一些编制内或者县城里做点不大不小的生意,奇怪了,钱都是从哪来的呢
说实话在回家前我的自信心还是很爆棚的,觉得自己好歹也是大城市里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白领一枚,一个月能拿个2万左右的工资,年底了还有绩效奖金,虽说工作压力有点大,当下的就业环境也算知足了,想着就凭这收入水平应该碾压了绝大多数生活在县城领域的其他人。因为给我的印象当中在县城里最好的工作无非也就是一些编制内的公务员、医生、教师之类的职业,还有一部分个体户方面的私企业主,一年最多也就是能挣个10—15万左右的收入是他们的天花板了。
真是越来越看不懂老家的经济了,看来还是严重低估他们的创收能力了,按说疫情这三年我在一、二线城市都明显感觉到经济萧条了很多,生活的压力处处可见,而他们生活在县城里不见生活质量降低了,幸福的生活反而是水涨船高了,吃穿住行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水平,难道他们在县城里真的有什么赚钱的奥秘么?
当我拿着20多元一盒的烟的时候面子再也无法安放,什么时候烟也成了身份的象征,干脆就把烟藏起来不再发烟了,我倒要彻底的探一探他们在老家究竟在闷声发些什么大财,大城市这几年少了这么多人是不是也都回老家悄无声迹的在赚大钱。
可想而知晚上的聚会席上就没有我什么说话的份了,反而遭来的却是一顿顿的嘲笑,叫我干脆回老家发展算了,别老呆在大城市里干那些996的工作太辛苦了,回来跟他们钓钓鱼、吃吃野味这才是生活。酒桌上总是能不经意的听到他们说这个同学家里已经有几套房子了,那个朋友家里又有几套房子了,再不济的老家农村有房,县城里也有房,小孩大多数有2个,下一步又要准备干嘛干嘛的,谦虚里带着几分傲慢的得意,看来个个都是人精呀。
一顿饭下来后基本上也摸清了他们的赚钱“门道”,其实他们的工资确实不高,在县城里体制内工作的大多一个月也就是3、4000块钱一个月,做小生意的一个月生意好点的有10000多的收入,过年过节赚得会多一点,那么他们“赚”钱的秘诀在哪呢?奥妙之处就在于对方的父母亲身上。
比方说体制内的他们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一个月也许只有1万左右,但是这可是纯收入,第一他们不用为房子发愁,父母亲早就把房子搞定了,房贷那是不可能的,只需要买一辆车就行了;第二子女的教育和生活方面的消费也不需要他们操心,只需要他们负责生就行,自然有人愿意负责养。而那些体制外做小生意的呢,压根也不会为房子发愁,父母亲基本上在县城里早就盖好了独门独栋的楼房,90年代就打下来的家业还在三代人之间延续。他们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只负责赚多少钱发多少钱就行了,敢花也舍得花。
反观我们自己,虽说每个月有2万左右的“高”收入,但是每个月扣除房贷、车贷、子女的教育经费、父母亲的赡养费之后根本就所剩无几,而且赚钱的渠道也只有唯一的渠道那就是自己每月的工资。疫情这几年面对经济的大萧条不少公司还在不断降薪裁员,越来越多的打工人无奈地被迫加入到了失业大军,让很多本来就很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分来花,能买一盒25元的烟都需要一种勇气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以一人之收入跟别人整个家庭的收入去比,以寒窗十年去跟别人三代人的积累去竞争,确实是不合适的,对别人也是不公平的,凭什么你以一己之力就要去超越别人的整个家族?当你的父母亲还在得过且过没有目标的时候,别人家的父母早就已经在为子女思考未来的方向了;当你的家里人正在打牌喝酒的时候,人家的家里人正在做养生锻炼;当你的家庭为子女的婚姻发愁的时候,别人的家庭正在给子女做婚姻配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不要去羡慕别人的家庭能有源源不断“隐形”收入,就像我一个老同学所说的,他那90来岁的爷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身负6处伤疤才从朝鲜捡回来了一条命,而跟他同一批火车去的战友大多却永远留在了朝鲜青山,成为了光荣烈士。正是如此,他爷爷才有了丰厚的退休金,父亲才得以接班安置了工作,到了他这一代的时候也进了一个收入不高的事业编,还好找的对象家庭也和自己家里差不多,所以看起来生活压力没那么大。
然而这一批生活在县城里的群体毕竟还是社会的少数,大多数的那些没关系、没背景、没资源的就像我们一样的贫困户在家根本就无法立足,2亩地的田、地,只有在家吃土的份了,要么就通过考上大学逃离家乡,要么就只能趁年轻的时候外出打拼讨生活了,无可厚非的是只能用一人之力扛起了家庭的重任,有幸运的成分,也有悲催的故事。
逝去的昨天我们无法选择,未来的梦想还可以规划,只有把握好当下才是最明智的出路。疫情这三年人心浮躁,百业萧条,然而财富的奇迹正是诞生于混沌之迹,大破才会有大立。一个属于底层社会群体翻身的一个时代又已经到来,又有多少人能用那敏锐的眼光看懂未来的时机,从我们这一代起立志要给下一代创造出一个稍高一点的起点和平台,因为家族传承从来就不是一个百米冲刺,而是代代相传的接力赛。
掺不进的局就不要再往里边挤,县城里的社会水太深,赶紧抽完这一盒25的芙蓉王,默默转身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