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卡”是什么?“烟卡”即从卷烟盒上剪下烟标,再折叠制作成纸牌大小的卡牌。玩法比较简单,学生们聚在一起,以空掌心击拍地面,一旦被掌风击中地面就算赢。
“烟卡”从哪里来?大家会去路上、垃圾桶、麻将馆等地捡烟盒,或者向抽烟的家人要,然后将烟盒的“帽子”取下,折成一张长方形卡片,其价值的高低是根据烟的品牌价格或市场流通程度来划分的。谁拥有的卡多且贵,谁就有炫耀的资本。
“烟卡”游戏引发的争议
使用“烟卡”作为游戏道具,一方面反映了烟盒在未成年生活中的易得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所以,在易接触的环境与自身好奇心的双重作用下,孩子们会有过早吸烟的风险。
一些家长对孩子们在垃圾桶等地捡“烟卡”,在不干净的地面上玩游戏等也表示担忧:孩子趴地上和地面接触极不卫生,增加了感染细菌病毒的可能性,特别是有的孩子为了找“烟牌”去翻垃圾桶、吸“二手烟”,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在“烟卡”游戏中,一方会先进行“押注”,具有赌博性质。“烟卡”由于存在高低档之分,一些孩子在拿到“高档烟卡”后会炫耀,攀比之风由此而生。
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
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
“烟卡”中的“烟”是关键。“烟卡”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才能获得,所以便有可能成为商业炒作现象。当前,网上有不少售卖“烟卡”的商家,有的月销量超过两万,还有商家自称是烟厂直接拿盒子叠的,完全不考虑烟盒可能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某学校周边商店摆放的“烟卡”商品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都明确表明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是违法行为。“烟卡”是从烟盒剪下来的,是香烟制品的一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
引导孩子不玩“烟卡”
需要疏堵结合、讲究策略方法
前有“盘手串”“萝卜刀”,现是“烟卡”,儿童群体中每兴起一种玩具,都会引发社会大众的热议。其实很多玩具都是父母这一辈小时候玩的“变种”。比如“烟卡”,它并非新游戏,与很多“70后”“80后”童年记忆中的扇洋画、拍三角、啪叽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处。童年游戏对人的成长有深远影响,很多人成年后还会记得童年游戏带来的乐趣和情绪体验。
因此,围堵不如疏通,与其一刀切地禁止市场上出现的各类新兴玩具,不如积极地对孩子加以正面引导。
首先,要理解和认同孩子对游戏的天然渴望。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玩耍的快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坦然面对输赢,通过游戏结交朋友。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给予孩子们合理游戏的空间。
引导孩子不玩“烟卡”不能太生硬。很多儿童游戏具有自发性,大人难以理解,孩子却乐此不疲。面对孩子玩“烟卡”,一味地顺着孩子、一味地禁止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前者容易助长不好的行为,后者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们需要更温和的方式与“烟卡”告别。
有学校针对“烟卡”游戏开展红领巾小课题研究,围绕“烟卡能否存于校园”开展特色班会。“大家为何喜欢玩‘烟卡’?”“玩‘烟卡’的隐患有哪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将‘烟卡’改良成更适合大家的游戏?”这些问题被摆上台来,师生之间互相陈述。在不干涉学生玩耍的前提下,锻炼他们“会玩”的能力,总结健康的游戏成果。
当发现孩子很投入地玩一种游戏时,成人不妨与孩子一起体验,并坦诚地展开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向他们告知风险,与他们商讨规则。在教育心理学家看来,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一语言。成年人应该耐下心来,倾听孩子们在说些什么。
不能只看到“烟卡”的“问题”
对单一游戏形式的过度依赖,往往反映出孩子兴趣爱好的狭窄。“烟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折射出孩子们在成长关键期,兴趣爱好的单一化与户外活动的匮乏。如今一些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看似玩得不亦乐乎,实际却面临“不会玩”的困境。他们的“玩”常常表现为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身心放松和愉悦。
与自然的接触、人际交往以及运动锻炼,对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有义务教会孩子怎样去玩。孩子的成长犹如一棵小树,早期的培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形态。我们应有意识地引领孩子走到户外,参与羽毛球、足球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激发他们更多的兴趣爱好,开创更多有益身心的游戏,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学会“玩”的艺术,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