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中医药文化
中医历史——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编著、药物学著作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均有很大进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医学发展的特点:
一、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医药文化也绚丽纷呈,医药学思维活跃,内外交流频繁,出现空前昌盛的局面。以前只以局部地区或医学个人经验从事医疗实践和著述活动的局面已被打破。全面综合整理以前的医学成就,吸取当代医家、人民群众和来自外国和兄弟民族的有效方药经验,在总结新经验和吸收新成就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为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二、医药学术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趋向深入细致,对每一类疾病和每一症侯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在更深的层次中提高了认识,治疗的针对性更强,也更为有效。
三、兴办医学教育,形成较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同时注意医药学术和防治知识的规范和普及,培养医学后继人才,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还吸收外国留学生入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后世学校式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奠基作用。唐政府主持修订并颂布了《新修本草》,使药物学在新的时代有了新的规范,并且是学校教材。隋代曾编撰《四海类聚方》2600卷,掇其要300卷,颁行天下,到唐代先后编有《广济方》、《广利方》等颁行,对普及医药知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四、国家的统一,中外交通的发达,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医药知识的交流和传播,不仅对国外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医药知识兼收并蓄,并给祖国医学注入新的血液,如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带去大批医书药物等,对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外医学交流也有发展,如在唐代医学著作中有明显的印度医学的影响,而日、朝留学生的来华,中国医学对日、朝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隋唐时期——医学著作
《诸病源候论》《四海类聚方》《黄帝内经太素》《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千金翼方》《月王药诊》《本草拾遗》《食疗本草》《外台秘要》《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四部医典》《理伤续断方》《经效产宝》《颅囟经》
一、《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源》,又名《巢氏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总论》。隋大业年间,隋太医博士巢元方奉诏与吴景贤等编撰。隋大业六年(610)成书。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庭敕编,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该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刻本,常见版本系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诸病源候论》对1739种证候的病因、病机、病变作了具体阐述。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各病之病因病理阐析以及症候的分类描述也具较高水平。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备种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包括:内科疾病、五官病证、外科、伤科诸疾,及皮肤、肛肠疾病;并妇科、产科各证、小儿疾病。其论详于病因证候,涉及预防、摄生、导引、外治及若干手术手法,基本未载方药。
该书对祖国医学有多方面的贡献,在病因病理学上发展了前人的理论。如山区瘿病是饮用了缺碘的"沙水"等,并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有详细观察和系统准确的描述,突出了各病的持殊证候,在临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在证候分类学方面,对隋以前病证详加记载,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书中还介绍了腹部外科手术。如:肠吻合术、创面缝合术、血管结扎止血术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外科手术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诸病源候论》引录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珍贵医学资料,后世医家对此书甚为推祟,对国外医学亦有一定影响。《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学术价值很高。
二、《四海类聚方》
《四海类聚方》,简体《类聚方》:系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全书共2600卷。
此书首见于《隋书·经籍志》,在《旧唐书·经籍志》和《新房书·艺文志》中,续有著录。唐代《新修本草》及宋·《证类本草》中曾有引述,至唐开元九年(721)时,此书尚存完帙。天宝十一年(752)王焘在弘文馆也曾见阅此书,但因隋唐时期印刷术尚未广泛应用,加之卷帙庞大,以及保管、传播和兵燹战乱等影响,该书唐代以后亡佚。
三、《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简体《太素》,又名《黄帝太素》。隋唐间医学家杨上善编撰。《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18卷的一种传本,全书共20篇,其篇目分别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唐初政府令杨上善主持整理校定古代医书,杨氏将《太素》一书在原20篇的基础上,增补扩充为30卷,南宋后国内一度亡佚。然《太素》一书问世不久,很快传入日本。19世纪初日本仁和寺等古本《太素》陆续被发现后,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1884)我国学者杨守敬(惺吾)在日本访书时影录而归,并对此书进行了考证、注释、校勘工作。现存《太素》已有部分内容残缺,1987年日本东洋善本医学丛书影印本为最好版本。我国常见版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肖延平兰陵堂本影印本。
《太素》是分类注释、校勘《黄帝内经》的早期著作。书中所引《内经》原文,在现存医书中最接近古貌,并保存了许多古典医籍佚文,可用来校今之《素问》、《灵枢》,对研读《黄帝内经》有较高参考价值。
四、《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千金方》为《备急千金要方》之简称,亦有人把《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的),又名《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约撰成于永徽三年(652)。
《备急千金要方》自唐代到现代,中外翻刻版本有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原文本有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刊的版本,或经校刊者,均为30卷本。另有93卷本,系明代中期道教徒据早期《道藏》本及北宋校刊本等析编而成。现存较早版本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小丘山房乔世宁刻本;日本嘉永二年(1849)江户医学影宋本亦为佳本。1955年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曾两次出版影印本。第二类为详注本和节选本。
此书30卷本内容,卷1为医学总论,包括医学伦理、本草、制药等;卷2~4系妇科病;卷5为儿科病;卷6为七窍病;卷7~8论诸风脚气;卷9~10为伤寒;卷11~20为脏腑病论;卷21论消渴淋闭诸症;卷22为疮肿痛疽;卷23系痔漏;卷24论解毒并杂治;卷25为备急诸术;卷26~27系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含方论5300余首,创分证列方的编写体例。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五、《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又名《英公本草》,唐显庆二年(657)苏敬奏请编修本草,唐政府乃诏苏敬等23人撰修,显庆四年(659)正月十七完成了全部编撰任务。全书共54卷,分为三部分。《正文》即通称《新修本草》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该书修成之后,由唐政府颁行全国,以为药用之根据,流传400余年。
书中《药图》7卷北宋时就已亡佚无存。《图经》部分也已久佚,但部分内容收载于《蜀本草》佚文及《千金翼方》二书中,《正文》部分原书虽佚,但文字通过历代本草引录收载基本得到保留,近年来国内及日本学者作了许多辑佚、考证工作。较完整辑本有日本冈西为人《重辑新修本草》。尚志钧《唐·新修本草》辑本于1981年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六、《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塞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此书共30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我国自宋迄今刻印、影印近二十版次。日本除珍藏有中国六种刊本外,尚有日本翻刻的两种较好版本,现存版本中,以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出转的影印本较为常见。
《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病、高分子痈等;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辫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
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我国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七、《月王药诊》
《月王药诊》梵文名《索玛拉扎》(《Somaratsa》)藏文名《门杰代维给布》(《sMan-dpvadZLa-ba'IrGyal-po》),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学古典名著。《月王药诊》是藏医学的奠基之作,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藏医药著作。它对于研究藏医学起源,早期历史,对研究藏医学与中医药学、天竺(今印度)医学的相互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本草拾遗》
《本草拾遗》,简称《拾遗》,又名《陈藏器本草》。唐·陈藏器撰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
此书系本草著作,序例1卷,拾遗6卷,解纷3卷。由于此书以拾缀唐《新修本草》遗漏的药物为主旨,故以"拾遗"为名。该书现已亡佚。但曾被多种医药书籍引用。日本《医心方》、宋代《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等书多所采录,其主要内容保存在《政类本草》中尚忠钧辑校本《本草拾遗》于1983年由皖南医学院科研科油印本流传各地收藏。
全书分为三部分,序例部分相当于部论,记载了"十剂"的内容。谓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拾遗部分共收载药物692种。分为石、草、木、兽禽、果菜米等部,各药内容分药名、性味、毒性、药效、主治、产地、药物形态、采制等项。《本草拾遗》在唐代是仅次于《新修本草》的一部重要本草著作。
九、《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唐·孟诜撰成于唐长安年间(701~704)张鼎又于唐开元年间(721~739)予以增补而成(据《嘉祐本草》所引引书传达室载,此书系孟诜所撰《补养方》后经张鼎于开元九~二十七年间补订而成,因此食物药治病为主,改名为《食疗本草》,孟氏原书收载本草138种,张氏补入89条,合为227条)。
此书系本草学著作,内容丰富,药物多切合实用,是我国唐代较全面的营养学和食治专著,收录了许多唐初本草书中未载的食药。书中按物类为序排列,并分析食性,论述功用,记载禁忌,鉴别异同,附载单方。所列食治药物,多系人们常用的食物、酱菜、果品、肉类等,反映了以食养脏、脏器疗法的思想。
十、《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简体《外台》,又名《外台秘要方》。唐·王焘撰成于天宝十一年(752)。
此书虽系医方书,但为重要医学典籍。作者长期管理弘文馆,广泛接触大量古代医籍,历经十个寒暑,撰成这部巨著。北宋治平二年(1065)经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至今翻刻多次,现有十余钟版本。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两次影印。
《外台秘要》收集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数十种医学著作,全书40卷,分1104门,收载医方6000余首。卷1~2为伤寒;卷3~6论述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系内科疾病;卷21~22为眼、耳、鼻、齿诸科疾病;卷23~24论瘿瘤、痈疽;卷25~27为痢疾诸疾;卷28~30系中恶、金疮、恶疮等,卷31~32论述采药、丸散及面部诸疾;卷33~34论述妇人病;卷35~36为小儿病;卷37~38论乳石;卷39~40载明堂灸法。全书皆先论后方,其论多引自《诸病源候论》医方辑自《千金方》颇多,所选各书,每条之下必详原书书名和卷数。这种引书注明卷第的治学方法,在医学文献整理上为王氏首创,书中博采各家方论,于保存古代医学文献方面功效卓著。如《近效方》、《古今录验方》、《删繁方》、《深师方》、《小品方》、《骨蒸病灸方》等,今多散佚无传,赖此书得以保存。虽为一部纂辑之作,但其保存古比医方的功绩于祖国医学有很大贡献。
十一、《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布内经素问》,简称《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于宝应元年(762)。
《素问》系王冰重新整理编次并注释《黄帝内经》素问部分而成。《素问》原书九卷,81篇。自汉至唐,屡经增改、传抄,至唐代已"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易难"。(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王氏遂以南朝全元起《内经训解》为依据,对《素问》进行了编次注释,并故曰次注,将其师旧藏之卷的七篇大论补入,并对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之处搜求经论,迁移补之;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旨趣,加以阐明。历时十二年,于唐宝应元年(762)完成此一巨著,王氏在增改经文时,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亲揉"(王洋《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P7,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1版)。在注释方面,广泛引证多种古籍,对原文详细注释。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于嘉祐二年(1057)对该书进行校勘。此后各种刊本虽经或分或合的演变,然均以此本为依据。
《素问》一书流传甚广,反复刊刻,较全善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顾从德翻宋刻本。1956年和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两次据顾从德本校勘出版影印本。
十二、《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又称《医方四续》藏名简称《据悉》(《rGyud-bzhi》),是中国医学藏医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是著名藏医学家陀宁玛·元丹贡布等著。约成书于人世纪,《四部医典》全书共分四部,计一百五十六章,约二十四万多字。第一部《根本医典》(《rTsa-rgyud》)共六章,总论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第二部《论述医典》(《Shad-rgyud》)共三十一章,介绍人体生理解剖、病症分类和治疗原则;第三部《秘诀医典》(《Man-ngag-rgyud》)共九十二章,阐述临床各科疾病之诊断和治疗;第四部《后续医典》(《Phyi-ma-rgyud》)共二十七章,主要论述脉诊和尿诊、各种方剂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炮制、功能、给药途径及外治法(放血、艾灸、火灸、外敷、拨罐)等。
全书从生理到病理,都贯串着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五脏六腑,寒热气血等理论,具有藏族的民族特色,其中有一些疾病是高原所特有的,有些病名至今未能找到中医或西医学中相匹的病名,藏医中关于胚胎学的认识,认为是由父精母血的结合,逐渐发展起来,并且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形成胎儿。藏医在胚胎学方面的认识在世界生物学史上是很先进的。
《四部医典》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在总结本民族医学经验并吸收和借鉴了汉族医学、古印度和大食医学的部分理论和医药成果。成书后,历经各代藏医学家的修定、补充、注释、整理而愈趋详细完善。直至公元十二世纪,经老宇陀的十三世后代小宇陀·元丹贡布(宇陀·萨玛元丹贡布)全面的修订,成为后世的通行本。
《四部医典》是一部对藏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奠基之作,历代医家都把它作为行医指南,是藏医的必修教科书,其学术地位相当于汉族之《黄帝内经》。
《四部医典》最早刻本是1573年版的《扎当居悉》,1687年、1688年曾两次重刊,今流传者系1892年"药王山版本",十八世纪即有蒙文译本,其后在国外曾被部分或片断地释成俄、日、英、德等多种文字、1983年、1987年先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另出版社译本。
十三、《理伤续断方》
《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唐·蔺道人撰。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今流传最早版本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刻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洪武本、道藏本予以合校出版排印本。该版系《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仙授外科验方》、《仙传外科方》三书之台刊本。
《理伤续断方》较科学地总结了唐代以前在伤科方面的主要成就,集中论述了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还收藏医方40余首,包括汤、散、丹、丸、贴药、洗剂和内服药,多有较好疗效,切合临床施治规律。后世治疗骨折早期宜活血化瘀之说,亦受此书影响。该书在整复骨关节脱位方面多有创造,对肩关节髋关节脱位的整复,创肩关节脱位的"椅背复位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元代危亦林"架梯复位法"及目前临床用于陈旧性关节脱臼的"改良危氏法"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十四、《经效产宝》
《经效产宝》,又名《产宝》。唐·昝殷撰于大中年间(847~852)。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崇文总目》著录于目,作三卷。宋代刊本至元明间已散佚无存,后日人船桥氏由《医万类聚》辑得320余方,刻本流传于世。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年(1877)影宋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光绪年间影北宋本出版影印本。
《产宝》3卷,分52篇,371方。上卷论述养胎、保胎、安胎、食忌、恶阻、胎动不安、漏胞下血、身肿腹胀以及难产诸疾。特别对横产、倒产作重点介绍。中下卷论述产科各种疾病的治疗与方剂共25篇。书末续编录周颋的《传授济急方论》和李师中、郭稽中的"论二十一证"。另有"产后十八论方",这些都是宋代以前产科名著,有重要参考价值。
十五、《颅囟经》
《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著撰人。《宋史·方伎传》及《艺文志》始载《师巫颅囟经》。一般认为该书系唐末宋初人托名师巫的作品。明代以后散佚。现所见《颅囟经》多以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本为祖本。现存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辑本2卷,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全书分为二卷,上卷论述小儿脉法、病证、治疗以及小儿疾病的特殊诊断和鉴别方法,并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证详加论述;下卷载火丹(丹毒)15候,治疗多以秘方,计16证19方。书中祝由法等保留了早期医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