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中药炮制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那么,是不是说有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之类的书籍之后,单味药或单一的炮制法就没有再进行本草考证的必要了呢?否。我们反对的是依据他人已经汇集的资料,略加组织就当成考证。这样的工作毫无新意,无法为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但如果有更丰富的史料,更有说服力的依据,能对某些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参考,那又另当别论。必须正视的是,《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用的古医书才167部,而现存的医方书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断言,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史料之外,还有大量的炮制资料未得到发掘,再次广泛地汇集炮制资料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靠个人之力非常困难,而要想发挥专家群体优势,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问题。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资料集于一炉,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这些史料,需要现代科学和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会有比较正确的结论。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证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品种方面存在着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的问题。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笔者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又恢复了其历史的真实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决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许多差异呢?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适用本草考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有关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社会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利用地利调查乡上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入。
药物的栽培驯养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视。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类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经开始,其方法与现代相差无几。此外,我国唐代就有驯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开始淡水养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黄……这些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和外国人争发明权,而是有可能为当今中医药发展提供直接的启示。人们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可是又有谁肯下工夫将其栽培发展历史流理清楚呢?
还有,导致中国犀牛灭绝的原因之一是中医将此物作药,并赋予其神奇的色彩。历史上被中医用作药物的某些动、植物,乃至动物化石,已遭灭顶或行将灭顶之灾。犀牛已从中国绝迹,老虎、羚羊、穿山甲、野生人参、某些稀有的龟,都已岌岌乎危哉。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动植物保护的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能运用本草考证的方法,全面探讨一下属于濒危动植物的药用历史,也许会引人深思。
论文关键词:白芍药材中芍药苷含量比较
白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去外皮干燥根,性微寒,归肝脾经。白芍临床上常用的入药规格有生白芍、炒白芍、醋白芍或酒白芍等[1]。白芍含有芍药苷成分,具有镇痛、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有报道,炮制后的白芍中的芍药苷含量均显著降低。本文用HPLC法测定不同炮制品及生品中芍药苷的含量,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
1.1仪器使用岛津LC2010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色谱工作站,频率25kHz的KQ2200DA型数控超声波清洗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产品)。
1.2材料选择芍药苷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110736-200933)。色谱纯甲醇(美国Tedia试剂公司);水为重蒸馏去离子水。生白芍(天津饮片厂产品),白芍炮制品(按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自制产品)。
2方法
2.1白芍炮制酒白芍:按白芍100kg用黄酒10kg的比例,将白芍片喷淋黄酒拌匀,放锅内文火炒干。醋白芍:按白芍100kg加米醋20kg将白芍片用米醋拌匀,用文火炒干放凉。炒白芍:白芍片放锅内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2.2芍药苷检测
2.2.1色谱条件色谱柱:AichromBond-AQC18(4.6mm×150m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4:86)论文的格式。柱温:30℃,进样量20uL,流速1.0mL/min。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约为4000。
2.2.2供试品溶液将以上白芍炮制品中粉0.1g放入50mL量瓶内,加入乙醇35mL,置80℃真空干燥箱内干燥,放冷,加稀乙醇至刻度药学论文,放置后取上清液微孔滤膜过滤后制成1.0g/L的溶液,为供试品溶液。
2.2.3对照品溶液取芍药苷对照品2.1mg用甲醇定容到5mL量瓶内,即得对照品溶液。
2.2.4芍药苷测定用供试品溶液10uL,对照品溶液5u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按色谱条件测定,样品含量按干燥品计算,外标法计算芍药苷含量。
3结果
芍药苷在白芍生药材中含量最高,白芍片和酒白芍含量相当,含量较少的是炒白芍和醋白芍。RSD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体见表1。
表1不同类白芍药材中芍药苷含量测定(%)
样品种类
芍药苷含量
RSD
原药材
白芍片
酒白芍
醋白芍
炒白芍
3.14
2.54
2.52
2.27
2.30
1.5
1.73
1.77
关键词:创建;教学资源;教学体系;教学质量
中药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中药材的基原、产地、栽培工艺、采收及产地加工、炮制、制剂、运输、贮藏等方面。《中药材加工学》、《中药炮制学》重点讲述中药加工的工艺及质量,即对中药如何进行规范加工以及怎么样加工才好的问题,是两门工艺性很强的学科,是保证中药质量的两个关键环节。中药材加工是中药材生产阶段为中药饮片炮制、药剂生产提供商品药材所进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门独特的传统技术[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用药的需要和中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2],它是我国特有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其技术中的某些关键点难以用语言在课堂上进行表述,加之实践的机会有限,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学习、掌握和应用这些加工技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利于人才培养,我们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创建多种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中,构建和完善《中药材加工学》、《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建多种教学资源
1.中药饮片精品标本资源。中药饮片既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物质,又是生产中成药的基础原料,中药饮片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中药的疗效实际上指的是中药饮片的疗效。中药饮片的片型、色泽、质地、气味等构成其外在质量,经过炮制后,其外在质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认识中药饮片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学生需要一种感性认识,去区别、记忆饮片的这些特征。因此,在2005年申请院内教改课题“中药炮制精品标准化标本的制作”,共制作完成500余份精品饮片标本,内容不但涵盖《中药炮制学》的所有炮制方法,而且某些饮片还具有地区用药特色,标本具有外观整洁、观赏性好、保质期长、利于取放、易于记忆等特点。
2.中药材产地加工影像视频资源。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是从加工的源头上控制中药的质量,提供合格的中药材。但目前对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工方法不统一、各地各法,导致同一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只有搞好产地加工的教学与研究,才能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及人才支持。加工的过程及某些关键技术、关键点难以用语言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影响教学效果。在2011年申请学院的教改课题“中药材产地加工视频制作”,内容涵盖《中药材加工学》的基本方法,按照药用部位进行分类制作,便于记忆和学习。该视频具有层次分明、信息量大、链接顺畅、导航明确、专业配音等特点。
3.中药饮片炮制影像视频资源。中药材必须通过炮制成中药饮片才能用于临床配方及中成药生产。中药炮制技术的掌握,除了要有扎实的炮制理论作指导,更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课堂讲授时,对于炮制方法中某些关键技术、关键点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达,加上实践操作机会有限,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这门技术。在2008年申请学院的教改课题“中药饮片炮制视频制作”,内容包括手工操作、企业生产、饮片生产设备(工具)及标本展示四个部分,共六个篇章的视频教材,不但涵盖《中药炮制学》中所有的炮制方法,而且还有大量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景和炮制设备、工具展示,形成了编排有序、层次分明、画面清晰、链接顺畅、导航明确、专业配音等特点的视频教材。
4.中药材、中药饮片图片资源。图片资源因其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点,同时也兼具较强的说服力,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可信度,而越来越多被各级、各类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在图片资源选择上要具备广泛性、典型性、清晰等特征,能服务于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中药炮制教学用图片包括中药材图片、中药饮片图片、中药炮制工具设备图片、中药炮制操作图片等,均为自行拍摄的图片,同一中药饮片既有生品,也有炮制品,使之形成鲜明的外观性状对比,增强视觉冲击力,便于学生记忆。中药炮制工具图片既有现代生产的设备,也有传统的生产工具,甚至某些面临失传的炮制工具也收载其中。
5.中药材加工及中药炮制研究平台资源。在贵州省科技厅及贵州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我们分别于2009年、2012年申报“中药、民族药炮制技术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及“中药、民族药产地加工与炮制技术工程中心”项目,并获得立项资助,平台及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其硬件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平台的建成,可满足中药材产地加工及中药饮片生产所需的工艺流程,为学生提供良好实习、实训、科研的场所,促进科研、教学的发展。
6.以生产及经营为导向的资源。利用区域及专业优势,与贵州多家大型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材批发市场、大型药店保持良好科研及教学合作关系,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到这些生产企业及药材市场进行实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每一年带2~3批学生到企业及药材市场实训,学生反映良好。
二、构建和完善了《中药材加工学》、《中药炮制学》教学体系
通过创建、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构建和完善了《中药材加工学》、《中药炮制学》新型教学体系。
构建的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产、学、研相结合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构建上强调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时就强调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系列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除理论基础内容外,均含有企业饮片生产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初步了解生产实际,学生到生产企业实训。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及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能力提升很快。加强与省内多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并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使之逐步形成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及安全意识,专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3.点与面相结合教学体系。如果把《中药材加工学》、《中药炮制学》整个教学体系作为面的话,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活动板块作为点以及其下更小的点组成,点面结合,层次分明。理论板块方面,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配合系列教学软件、网络教学组成。实践板块方面,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包括传统工艺实验(验证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辅之以科研创新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板块,学生既可用系列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进行整体的面上学习,也可针对自己不足或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点上的学习。充分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一定的条件下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查阅资料并写出综述、自行设计方案、自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开放实验平台、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课题等方式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整体学科的兴趣与专业能力,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变学(教)会与会学(教)。
三、提高教学质量
1.创建的教学资源自2006年开始使用以来,已应用于45个教学班的2610名学生,层次涵盖统招本科生、时珍本科生、高职专科生。主要通过课堂多媒体应用、课间观察(看)、课后参观(与)、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开放实验平台、到企业实训等方式进行教与学。这些教学措施和手段的综合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知识的能力,受到学生的广泛赞许与欢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对现行培养模式的一种完善,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可,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研室老师在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均获得90分以上的评价。
3.开放实验平台,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参观学习、做科学研究、强化基础技能训练、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学习,每次参与此项教学活动的学生均超出报名人数,写出心得体会。教师科研课题吸纳学生参与,既锻炼其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毕业专题实习的深度和广度,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奖次,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创新课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通过创建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构建了新型《中药材加工学》、《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使受教育者尽快实现由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为今后的择业和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全江.中药材加工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1理性看待中药安全性
中药较安全是相对的,比起西药来毒副作用小些,但不是绝对安全,合理使用是安全的,用之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365种药物,并分为上、中、下三品,有的“无毒”,不伤人;有的“有毒”,要“斟酌其宜”;有的“多毒”,“不可久服”。这说明早巳认识到中药的毒性,并提出合理用药的概念。此后历代本草著作达数百种之多,在每个具体的药物项下,均有有毒无毒的药性说明,并记载了各种药物的适应症、炮制方法、使用经验,并逐渐总结出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直至现行的国家药典,除一般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以外,仍将有毒的药物按三级划分,分别注明“小毒”、“有毒”或“大毒”。
现在我国将27种中药列为“毒性药品”,加强了管理。曾有人长期使用含有朱砂的中成药以致使体内汞蓄积而中毒。我国某些名贵的中成药也是有毒的,使用过量时很容易发生中毒反应,如云南白药、六神丸等。还有的中药可引起过敏,如牛黄解毒丸、水蛭等。
2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这里涉及使用药物的几个方面,包含着许多内容,真正的合理用药必须全都做到,只强调某一方面不算合理用药。
2.1用药有效是治病的首要目标,但是安全是其前提。只追求治疗效果而忽视安全性有时会遭到药物的伤害。因此药物的安全性是很重要的。
2.2用药的经济性。简单地看是药品的贵贱、医疗费用高低的问题,实际上还有药价和疗效相比是否值得的问题。治疗一种疾病可以有几种或几十种药物可以选择,对疗效基本相当的药品,应力求使用低价的。
临床上不合理的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作为医生在选药前。首先应全面考虑用药物治疗的利和弊,不应只看到药物治疗的有利一面,还应认真地考虑到病人的机体状态、年龄和性别。
2.3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
2.3.1辨证论治,对症用药。各种中药都有其一定的适应症。中医临床用药是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的。药不对症则不仅会加重病情,而且有引发其它疾病的可能,因此,对症用药是保证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辨证用药不当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
2.3.2恰当配伍,合理组方。中药方剂按“君、臣、佐、使”的原则组方遣药。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有害反应,如“十八反”、“十九畏”。中西药配伍不当,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抗癫痫药与苍耳子、雷公藤合用可加重肝脏损害。解热止痛药与朱砂、巴豆等中药合用,可致消化道出血及穿孔。中药川乌、草乌、附子以及含有这类药物和生物碱的中成药,如小活络丹、三七片、元胡止痛片、黄连素等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合用,可增强其对听神经的毒性。中、西药物不合理应用会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服药期不要随意加服药物种类,能单用西药或中药治愈的疾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中、西药物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中西药物配伍引起的不良反应。
2.3.3如法炮制,减毒增效。炮制方法不当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研究证明,乌头类中药依法炮制前后毒性相差达1000倍,其镇痛作用却无明显变化;砂烫马钱子可降低毒性成分士的宁的含量;米炒斑蝥降低斑蝥素的含量。
英文名称: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2670
国内刊号:12-1108/R
邮发代号:6-7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期刊收录:
CA化学文摘(美)(2009)
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南药种质资源品种鉴定品种培育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医药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之一。由于多年来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认识不足,对中药资源过度经营和利用,加上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中药资源面临萎缩和部分品种枯竭,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中药现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围绕南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1南药资源概况[1]
南药又称为岭南中药,使用历史悠久,最早的实物记载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已知岭南最早的动、植物志为汉代《南裔异物志》,其中记录了药用动植物的名称。公元306年,东晋·葛洪在广东种植中草药和炼丹,所著《肘后备急方》、《抱朴子》等医药专著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晋之后,历代岭南医疗和药事活动非常活跃,本草书籍极为丰富,岭南人通过不断发掘、种植和应用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岭南中草药,逐步成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近10多年来,国内中药产业对中药材需求量快速增长,中药材生境急剧变化;岭南中药材同样面临种质退化、资源耗竭等问题。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中药材生境的严重恶化,引起中药材生理生化特性发生变化,改变了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破坏了中药材原有的种质特性,影响其疗效,即药材的道地性发生了质变,道地药材不道地,药材出现"道地性濒危"。如阳春砂、广藿香、巴戟天等岭南道地药材现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阳春砂以广东阳春蟠龙镇金花坑的为最佳,有"蔤产蟠龙特色夸,医林珍品重春砂"的记载。然而,目前蟠龙镇的阳春砂产量极低,已基本处于濒危状态。广藿香以石牌藿香的质量最佳。从严格意义上讲,石牌藿香已经近乎灭绝,因为原来种植石牌藿香的石牌、棠下等地,已是高楼林立,原种植区不复存在了。巴戟天因野生资源枯竭,现已成为中国植物红皮书上记载的稀有濒危植物。
近几十年来,虽然各地围绕南药资源开展了引种栽培、资源调查、品种整理、质量评价、规范化种植等大量研究工作,但在中药材的生产中,还普遍存在种源混杂、良种选育工作滞后、栽培技术和模式落后等问题。在中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创新性不强等问题。针对南药种质资源的现状,开展岭南中药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种质基因资源的保护,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合理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2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及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初步建成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包括南药资源数据库、种质迁地保护基地、就地保护基地、种质资源低温保存库和配套专业实验室等。
2.1南药资源数据库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容量大,具有进行种质统计、分析和评价等功能,便于种质资源的数据交流。现已重点收载了巴戟天等12种岭南道地药材的药用植物种质数据,将成为"广东省生物种质资源网"的组成部分。此外,我们还自行研制开发了"药用植物新品种鉴定数据库",该数据库可对不同品种和不同植株的生长动态、果实性状等进行数据记录和保存,易于数据的导出和统计,目前主要用于阳春砂等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工作。
2.2迁地保护基地迁地保护基地分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保护基地和大学城校区保护基地,总占地85亩(57000m2)。三元里校区药用植物保护基地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引种600多种药用植物,包括马钱子、檀香等进口南药约30多种。近年继续引种了华南药用植物400多种,其中包括青天葵等濒危物种。目前,三元里校区药用植物保护基地已收集和种植药用植物1000多种。广州大学城校区药用植物保护基地包括"时珍山"和"药王山"。其中"时珍山"建立了以药用植物分类为特征的保护区,已种植500多种药用植物;"药王山"建立了以中药功效为特征的保护区,已引种岭南药用植物900多种。
2.4种质资源低温保存库位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科楼,面积为100m2,包括3个贮藏库:(1)短期库,温度(0±2)℃,面积19m2;(2)中期库,温度(-10±2)℃,面积14.5m2;(3)长期库,温度(-20±2)℃,面积14.5m2。低温保存库可保存药用种子、组织、基因片段、蛋白质样品等。
2.5配套建设专业实验室在建设华南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同时,配套建设了基因工程实验室、蛋白质分析实验室、种质质量评价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等,并初步建立起了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质量评价的技术平台。
3南药种质资源的现代技术研究
在建设南药种质资源库的同时,我们应用现代技术对南药资源开展品种鉴定、种质优化改良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新进展。
用归经历代本草记述巴戟天药用归经始终以入肾经为主,偶有入脾经、胃经、心经、肝经者,与现行药典(2000年版药典一部)主入肾经、肝经基本一致。最早记述见宋《图经衍义本草》[9]:“专入肾家”。归经专入肾,表明药用尚限于肾经。至明代有入脾之说,如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22]:入脾、肾二经。但到清代,入脾经之说已鲜见,而是增加了入心经、入肝经的记述,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26]:“入心、肾二经”;清·叶桂《本草经解》[27]:“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清·汪昂《本草备要》[24]:“入肾经血分”;清·张璐《本经逢原》[28]:“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清·黄宫绣《本草求真》[25]:“巴戟天专入肾。……巴戟肾经血分药也”。清代的入肾经、肝经、心经之药用更接近现代药用,且符合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现代药理研究已从多方面反映出巴戟天的补肾、护心、护肝作用。
23巴戟天主治功效
3采集与炮制
31巴戟天采集
32巴戟天炮制
参考文献
[1]陈蔚文,徐鸿华.岭南道地药材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
[2]陈士林,姚辉,宋经元,等.基于DNAbarcoding(条形码)技术的中药材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3):7.
[3]段中岗,陈蔚文.中药材DNA条形码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出站研究工作报告,2008.
[4]Hamilton,AC.Medicinalplants,conservationandlivelihoods[J].BiopersityandConservation,2004,13(8),1477.
[5]朱平,王伟,程克棣.药用植物功能基因[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2):3.
[6]杨锦芬,王永炎,陈蔚文.阳春砂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上游功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出站研究工作报告,2008.
关键词:大戟属;化学成分;药理;质量控制;炮制;配伍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
ProgressonResearchoftheEuphorbiaL.
GENGTing,DINGAnwei,ZHANGLi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46,Jiangsu,China)
Abstract:CombiningwithdomesticandforeignliteraturesonEuphorbiaL.,WediscussontheresearchofEuphorbiaL.fromchem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effects,qualitycontrol,processing,andcompatibilityandthenputforwardcurrentproblemsintheresearch,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moreresearchonEuphorbiaL.
Keywords:chem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effects;qualitycontrol;processing;compatibility
大戟属(EuphorbiaL.)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有2000余种,我国有80多种(包括栽培和引种规化14种),且新种仍在被发现[1]。大戟属植物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分布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从热带到亚热带,从陆地到沙漠均见分布。在我国主要以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旱地区分布较多。中国大戟属主要分为5个亚属:地锦草亚属、美洲大戟亚属、大戟亚属、一品红亚属和乳浆大戟亚属[2]。本属植物的特征是含有白色或黄白色乳汁,并具有双重特性:既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结核、抗肿瘤、以及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作用等药理活性[3],同时表现出对皮肤、口腔及胃肠道黏膜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炎、促发致癌的毒性作用[4]。文献记载大戟属植物有35种已入药,主要以白狼毒(为月腺大戟E.ebiacteolata和狼毒大戟E.pallasii的根)、甘遂(为甘遂E.kansui的块根)、千金子(为续随子E.lathyris的种子)、京大戟(为大戟E.pekinensis的根)、九牛造(为湖北大戟E.hylonoma的根)等为代表,其性苦寒、有毒,善涤脏腑之水邪,将其列为峻下逐水药,可用作通便、利尿、治疗水肿、结核、牛皮癣、疥疮和无名肿毒,尤其是除疣、抗肿瘤等[5]。
1化学成分研究
大戟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二萜酯类成分。此类成分结构独特、新颖,无论是刺激致炎、辅助致癌,还是抗癌及抗白血病活性[1],对癌症研究均有重要价值。另外该属植物中还含有三萜、甾醇、黄酮、鞣质和酸类化合物等成分。
1.1二萜酯类成分
关于二萜酯类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多,此类成分在大戟属植物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其白色乳汁中分布较多。迄今为止已有20余种碳骨架类型的300多种大戟二萜酯被分离鉴定,且新化合物和新碳骨架仍在被发现[6]。图1是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巴豆萜烷(Tigliane)型二萜酯、巨大戟烷(Ingenane)型酯、瑞香烷(Daphane)型酯、千金二萜烷(Lathyrane)型酯、假白榄酮(Jatrophane)型酯、松香烷(Abietane)型酯等。
1.2三萜和甾醇类化合物
三萜和甾醇类成分在本属植物中的分布亦较为普遍。近年来人们在研究本属植物活性成分二萜酯的同时,从中分离出许多三萜和甾醇类成分,但多数为已知化合物,如r大戟醇、α,β-大戟甾醇、甘遂醇、大戟酮及β-谷甾醇、豆甾醇等。
1.3黄酮和花色苷类化合物
黄酮和花色苷类成分主要分布在根和茎叶中。孔令义等[7]从准噶尔大戟根的氯仿部分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槲皮素、芹菜素和鼠李素;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黄酮苷类化合物:槲皮苷、槲皮素-3-O-α-D-阿拉伯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且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鞣质和酸性成分
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鞣质都是可水解鞣质,包括没食子鞣质、鞣花鞣质及其低聚体。鞣质水解后可得没食子酸、逆没食子酸及鞣花酸等酸性成分[8]。
2药理作用研究
2.2抗病毒作用据报道[9],甘遂提取物种4种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体内抗病毒活性,其抗病毒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来实现的。另外还发现巨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有很强的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增殖的作用[10]。
2.3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甘遂浸膏对肺鳞癌,未分化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有杀伤作用,肿瘤的细胞多呈急性坏死[11]。蔡鹰等[12]研究发现,泽漆根水提液(EWE)对荷S180、H22瘤小鼠有明显的抗体内移植瘤和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期作用,并且EWE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2.4抗真菌作用狼毒大戟水浸剂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石膏样毛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3-14]。
2.5抗细菌作用研究表明,狼毒大戟等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志贺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及霍乱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15]。
2.6抗白血病作用尚溪瀛等[16]发现大戟注射液可明显延长L615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同时还观察到S期细胞被明显阻断,说明大戟注射液抑制了L615白血病小鼠细胞的合成。
2.7镇痛作用狼毒大戟煎剂对电击小鼠尾法及热板法,均可提高小鼠痛阈,表现出良好的镇痛作用。1975年首次从本属植物E.Kansui中分离出有镇痛作用的Kansui-ninA和B[17]。
2.9引产作用我国学者陈希琛在1982年曾报道了甘遂引产的有效成分是大戟二烯醇(-Eupho1)[19]。用甘遂的乙醇浸出物给妊娠豚鼠作腹腔注射,均呈现一定的抗生育作用,其引产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密切关系。
3质量控制研究
关于大戟属植物的质量控制研究不多,尤其是甘遂、大戟、泽漆等的研究更少。多集中在狼毒、千金子的含量测定,现简要介绍如下。
3.1薄层扫描法(TLCS)李群等[20]以秦皮乙素作为千金子对照品,建立了秦皮乙素含量的薄层扫描测定方法,并对千金子生品及5种不同炮制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法简捷、重复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1%,适于千金子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
3.2可见分光光度法(VIS)丁立军等[21]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狼毒大戟水提取液中的总黄酮含量,并考察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取出的黄酮的量最大。
3.4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杜天信等[23]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千金子挥发油,同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挥发油成分20种。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的有11种。
3.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王松君等[25]研究了ICP-MS测定中草药狼毒中稀土和微量元素的方法,样品处理通过低温灰化方法与硝酸-过氧化氢消解方法比较,实验确认微量元素采用低温灰化法制备样品,稀土元素采用酸消化法制备样品,可以满足该方法检测要求,具有测试方法准确、快速等优点。
4炮制和配伍研究
4.1毒效成分研究
大戟属植物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道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炎、促发致癌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中具有毒效的化合物主要系四环二萜(巴豆烷型Tiglianetype与巨大戟烷型(Ingenanetype)和三环二萜(瑞香烷型Daphanetype)以及最近发现的大环二萜类成分[26]。其中巴豆烷型二萜醇酯类成分普遍存在于大戟属植物的种子、根、乳汁、茎中,是本属植物产生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的主要毒效成分之一。巨大戟烷型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在大戟属植物中存在也较多,大多有致炎和促发癌症的作用[6]。瑞香烷型类化合物在本属植物中数量较少,其中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部分具有杀菌和抗白血病作用[27]。另外,Imam等[26]从Euphorbiacornigera中分离得到7个大环二萜酯类化合物,研究表明7个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
4.2炮制解毒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遂、大戟、千金子、狼毒、泽漆等大戟属中药的药效作用是通过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肠液,加速肠内容物的推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其毒性则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的过度刺激,引起充血、腹泻、腹痛等。因此,大戟属有毒中药的刺激性成分很可能就是药效成分,至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适当的刺激引起泻下产生药效,作用过度则表现为腹痛等毒副反应。通过炮制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28]。
据资料记载,千金子的炮制方法有制霜法、煮制法、炒制法和酒制法4种,现代多用制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采用“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的方法。研究表明,以热法和蒸法制备千金子霜毒性较小,霜中含油量在18%~20%之间较为合适[29]。
甘遂的炮制方法从古至今有20多种,现今只沿用了宋代时期的醋制甘遂一法[30],其炮制目的主要是:降低毒性,减少烈性;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增强疗效。安天海等[31-32]发现,生甘遂与制甘遂的乙醇提取物都能引起肠管的强烈收缩,但生品作用更强,是炮制品的13倍。
狼毒大戟自古以来有姜制、醋炒、醋蒸、醋浸、醋熬、麻油制、猪血制、酒制等多种炮制方法,现行有醋制、醋蒸等方法,并以醋制法为主。另外,狼毒具有独特的蒙医炮制方法,包括:诃子汤煮制、牛奶煮制、童便煮制、羊肉煮制和黄母牛溲煮制等,其主要目的亦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33]。
4.3配伍解毒研究
配伍是中医药临床遣方用药的特色与优势,合理的配伍不但可以减少毒性中药的毒性,还可以提高疗效。《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的论述。以大戟类药材为主组方者大多配伍大枣伍用以缓和其峻烈之药性,减其毒性。如峻下逐水方十枣汤,方中大戟、甘遂、芫花三药相须为用,一走经遂,一走脏腑之间,一走胸胁,泻水逐饮之力较强。伍以大枣,既可益气护胃(培土以制水),又可缓和诸药的峻烈和毒性,使下不伤正。对于大枣减毒的机理,可能是通过生物转化和体内代谢改变了毒效成分的结构生成低(无)毒的效应物质和/或通过拮抗大戟属植物所产生的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的毒性作用而实现的[6]。另有报道[34],用龙眼肉、甘遂各等量,配伍治疗癫狂、水肿、便秘、头痛等症,有较好疗效。意在甘遂行峻猛,但有龙眼为佐,既可使攻不峻猛,补不呆滞,又可使病邪去而正气不伤。另有复方泽漆散[35]具有较好的抑制肿瘤作用,方中泽漆、射干具有行水消痰、散结软坚之功,与它药配伍,相使相助,药力强而迅速,对瘕之病症犹为适宜。临床应用,还可在辨病应用本方的基础上,辅以辨证加减用药。
5讨论
(1)大戟属植物中含有大量的二萜酯类成分,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活性、抗白血病、抗病毒、杀菌等作用。但同时又是其毒性成分,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道强烈的刺激性,以及致炎、促发肿瘤的毒性,严重制约了临床的用药安全,同时也为新药创制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大戟属植物的构效关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2)基于大戟属植物有毒成分强烈的刺激性,适当炮制或通过配伍关系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缓和某些成分的峻烈之性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但是,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炮制减毒大都局限在甘遂、千金子等,但对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结构和含量的变化几乎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其炮制前后药性、药效变化的物质基础,进而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来阐明大戟属植物的炮制机理。另外,大戟属植物的配伍解毒研究亦甚少,探索有毒中药及毒效成分经中医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则显得尤为重要。
(3)虽然近年来对大戟属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由于所得成分含量较低,且市场上也不易购得其化学对照品,因此对其含量测定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甘遂、大戟和泽漆,几乎未见报道。寻找反映其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量效关系的控制指标和量化的检测手段,建立合理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帅彦平,贾忠建.我国大戟二萜酯及其生理活性研究新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7):1107-1112.
[2]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29
[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778-812.
[5]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29,62-63.
[6]宿树兰,段金廒,丁安伟.大戟二萜醇醋类成分及其毒效关系研究进展[J].世纪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67-73,85.
[7]石心红,王宇行,孔令义.准噶尔大戟根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0):1538-1540.
[9]郑维发.甘遂醇提物中4种二萜类化合物的体内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4,35(1):65-68.
[10]王立岩.甘遂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级研究生论文集,2003.
[11]刘春安,彭明.抗癌中草药大辞典[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9.
[12]蔡鹰,陆瑜,梁秉文.泽漆根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药材,1999,22(11):579-581.
[13]曹仁烈.中药水浸剂在试管内抗皮肤真菌的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14]宋友文,谢珍,肯洪灿.脚癣狐臭酊剂抗皮肤病真菌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2):13-15.
[15]陈志宝,赵岩,邓旭明.狼毒大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1,13(3):52-57.
[16]尚溪瀛,文成英,刘丽波.大戟注射液对L615白血病小鼠体内药物实验及DNA含量的检测[J].中医药学报,2000,2:76.
[17]EvansFJ,TaylorSE.Pro-inflammatory,tumour-promotingandanti-tumourditerpenesoftheplantfamiliesEuphorbiaceaeandThymelaeaceae[J].FortschrChemOrgNaturst,1983,44:1-99.
[19]陈希琛.甘遂引产成分的初步研究[J].药学通报,1982,17(6):43.
[20]李群,卢炜,王文兰.千金子炮制品种秦皮乙素含量的测定[J].中成药,2000,22(2):137-139.
[21]丁立军,张前程,庞丽纹.狼毒大戟水提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24(1):28.
[22]乔春峰,韩全斌,贺震旦,等.RP-HPLC法测定狼毒中岩大戟内酯A和B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9):1204-1206.
[23]杜天信,王中东,汪茂田.千金子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0):1006.
[24]粟晓黎,林瑞超,王兆基,等.毒性中药狼毒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6,28(4):498.
[25]王松君,曹林,常平,等.ICP-MS测定中草药狼毒中稀土和微量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7):1330-1333.
[25]ImamBakhshBaloch,MusaKaleemBaloch,QaziNajamusSaqib.CytotoxicMacrocylicDiterpenoidEstersfromEuphorbiacornigera.Plantamed[J].2006,72(5):830-834.
[27]焦莹,柳江华,刘桂芳.大戟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0,21(2):39-44.
[28]窦志华,丁安伟.大戟属有毒中药毒性成分及炮制减毒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226-232.
[29]王德满,姜国.千金子霜含油量分析[J].中草药,1987,18(1):14.
[30]沈俊美.甘遂历代炮制方法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894.
[31]安天海,孙桂珍,张洪昌.甘遂对家兔肠管的药理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0,11(3):125-128.
[32]安天海,孙光,胡莹,等.制甘遂与生甘遂对家兔结肠作用的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2,13增:16-17.
[33]高永胜,徐青.狼毒的蒙医炮制法和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41):337-338.
关键词:止痛中药;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关键词:医院;临床中药学;开展
临床药学在国内各个三级综合医院逐渐得到重视的同时,由于在以西医为主的医院环境下中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受到传统中药理念的束缚,以及中药房的条件有限、工作开展困难,临床中药学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基本还是一片空白。①在中药当下不断地被研究,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剂型和纯度方面不断优化,疗效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成为发展之必然的情况下,中药在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②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学科的分工愈加细化,这使得医药逐渐分了家,医生只致力于诊断疾病和开具处方,中药师也仅仅在中药房负责调配中药,处方的用药是否正确、剂量是否合理,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等问题已被中药师抛诸脑后,因此药物联用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已数见不鲜。一旦出现此种现象,患者一味将责任归咎于医生,医疗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殊不知医疗体系不健全,缺乏临床中药师指导用药才是问题的根本。当然,目前已知的中药种类繁多,单由临床医师掌握如此巨量的知识和信息,实属不可能。再加上中医临床用药复杂、医药分家严重,出现了医者不知药之所制,药者不知药之何用的现象[1]。本人将我院结合实际,探讨如何开展临床中药学。
1中药在医院的临床用药情况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中药有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由于中成药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占药品比例大、携带方便、便于服用、疗效确切等优点,其销售金额是中草药汤剂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当然,新剂型的出现并不能完全的取代汤剂而占领中药的市场,汤剂也有新剂型无法替代的优势,如利于随证加减处方、吸收快、奏效迅速、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等等。
1.1中成药的应用情况
1.1.1中成药在医院用量较大医院每月会进行一次用药前10名统计排名,在2013年1月1日~2014年3月31日,入围前十的分别有以下10个中成药注射剂: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醒脑静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这15次统计中这些药品比例分别为20%~50%,可见中成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需求量不可小觑。
1.1.4西医师开具中药处方屡见不鲜将中成药当做西药管理,由西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也成了理所当然。目前从一些医院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综合医院中95%的中药注射剂是由西医医师使用,中医院也有80%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医师使用[2]。中医注重对"证"的诊断,同一个病因表现不同的证而采取不同的治疗;不同的病因出现相同的证而采取相同的治疗,所以常常出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现象。西医在开具处方时往往按照西医的理论指导开具处方,更多的依赖药物成分的药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药物的疗效,还会造成药物不良反应[3]。但是很多西医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对中药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中药既治不了病、也吃不死人。他们根据药品的说明书断章取义,片面的看待药物的疗效,一个清热解毒药最后可以当做万金油适用于多种疾病。例如:在本人实习期间,曾留意一个医师的处方,他开具的治感冒的处方必有茵栀黄颗粒。此外,中成药的说明书在不良反应那一栏基本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这也让许多医师放松了警惕,认为不明确就等于没有,这使得他们用药时更加肆无忌惮。
1.2中药饮片的应用情况
1.2.1中药饮片在医院大多数由具备专业中医知识的医师开具医院多数中药处方还是由中医师开具,但是即使是中医开具的处方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临床上的中医师,特别是年轻的中医师对不同产地中药的优劣、不同炮制的功效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识别等中药理论和知识了解不多,不能满足临床要求[4]。例如十八畏十九反的情况时有发生,处方书写不规范(医师喜欢用缩写简写或者音近字代替),医师在开具有多种炮制品的中药时用药混乱等等。
1.2.2中药房的调配人员依然以西药师为主由于学校培养的中药方面的人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药房人手紧缺;加之待遇福利方面的问题导致很多中药房工作人员转行,中药房工作人员极度匮乏。另一方面,西药学的人员相对较多,西药房人员充足甚至有富余,所以西药师被"支援"到了中药房。西药师在中药房机械的调配中药,缺乏专业的中药素养,在很多时候难以胜任中药调配方面的工作。例如,在调配蜈蚣这个中药材的时候头足是否去掉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他们忽视。
1.2.3中草药超量频繁发生有人曾做过调查,在调查的200种常用药物中超量药物168种,占抽样总数的84%。其中超量百分比在1%~50%有144种。占抽样总数的72%;超量百分比在51%~100%有105种。占抽样总数的52.5%,居前十位的分别为木香、砂仁、豆蔻、小茴香、浙贝母、蝉蜕、川芎、莱菔子、柴胡、当归;超量百分比在100%以上的有64种,占抽样总数的32%,排名前十的分别为瓜蒌、豆蔻、丹参、酸枣仁、白鲜皮、蝉蜕、五味子、地黄、木香、莱菔子[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草药临床用量普遍存在超量情况。
1.2.4中药房中药炮制品问题颇多中药通过炮制除增加疗效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降低药物毒性,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6]。中药炮制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用药之后的临床效果,炮制不当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常见问题有,蝉蜕上有泥土,药材中混杂了烟头塑料袋;白芍切片有炸心,白花蛇舌草切段过长;荆芥过分碳化,全蝎盐没有漂干净;五灵脂、乌梢蛇有腥臭味等等。中药炮制对中医临床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重视中药炮制,防止粗制滥造,以确保疗效和用药安全[7]。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全球合理用药大会”上,有报告指出,全球有50%药物被不合理使用,从而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因不良反应导致死亡[8]。随着中药在医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合理应用中药显得格外重要。例如,"马兜铃酸肾病"的产生除了药物本身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之外,从目前的资料汇总分析很大程度是由于使用的剂量、疗程不合理;未能遵从传统中药使用原则;对药物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缺乏了解和个体差异等[9]。所以,开展临床中药学,实现中医与中药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中药质量与疗效、解决当前中药临床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2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必要性
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指出:临床药学是开展医疗机构药事工作的基础,突出了临床药学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10]。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医辨证用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着眼于科学的阐述中药的基本理论,探索中药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提供科学依据[11]。和临床药学相比,他们都是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但不同在于临床中药学更注重于科学的阐述中医辨证用药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恰当的选择中药的剂型、剂量、规格以及给药途径和方法,客观的评价药物疗效探讨作用机理,为临床解决疑难杂症提供依据。
很多人认为,中药师的职责仅仅是负责在中药房调配中药,审查中医师开具的处方是否对症、用量是否准确,确保药房的中药材质量,其余的事情与他们无关。然而,近几年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件频频发生。例如,马兜铃酸性肾病和鱼腥草注射液事件。这些都在向我们暗示:开展临床中药学的必要性。
3临床中药学的实施方法
3.1医院方面尽力为培养现代化临床中药师提供条件是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当前有的学校开设了临床中药学这门课程,且很多中药学学生都能充分的掌握中药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实际的临床工作和书本上的知识的掌握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现在的高校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使得学以致用成为了空谈。另一方面,只有将学到的知
识充分的运用到工作中,才能充发挥临床中药师的作用。所以医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2加强临床中药师与临床医师的联系临床中药师与中药师的区别就是前者着重于临床的实地应用,临床医师掌握着患者的第一手资料,加强药师与医师的联系,可以使药师充分了解药物临床作用的效果,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向医师提供用药建议;医师可以通过药师的建议逐渐加强对药学知识的了解,做出对患者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医师药师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目的。
3.2临床中药师方面
3.2.1努力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查漏补缺作为中药学的工作人员,学好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是本身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单单学好书上的理论对于实际中的工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理论都要付诸于实践,接受临床的检验。我们应当在不断的实践中检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跟随发展的脚步和患者的需求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视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胜任自己的岗位。
3.2.3处方审核监督和促进医师规范合理的给药方案中药的处方通常是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证来对症下药,再选择相应的药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来达到治病的效果,病情转变的同时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各味药的剂量也可能根据病情的转复而发生变化。例如,风寒感冒常用荆防败毒散来治疗,风热感冒常用银翘散来治疗。在综合性的医院中,由于中西结合治疗疾病得到广泛的推崇,而在较多时候中西结合的效果确实很不错。但是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目前尚没有分析透彻,单单根据中药的说明书来使用药物是欠考虑的。有时会出现相互拮抗的情况,或者在中成药和西药注射剂的连用时西药的加入使得整环境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使中成药注射剂原本澄明的体系出现沉淀物而影响疗效,或者一个要得加入使得另一个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危及生命。如地高辛和银杏叶片合用时,银杏叶片会使地高辛片的血药浓度升高而增加中毒的危险[14]。
3.2.5开展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许多人都错误的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没有不良反应,但是不然,为什么中药的不良反应没被大家注意,原因有两点。①优秀的临床组方中的药物毒性得到了其他药物的克制,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②是被临床的疾病症状所掩盖了[15]。由于大家的误解加上中药治疗疾病的复杂性,导致了中药临床使用不规范,不良反应时有发生,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临床中药师应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追踪调查,做好记录,及时上报并做好详细的分析;与医师交流探讨,防止类似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3.2.7积极参与到中药的科研项目中中医药在我国的科研工作相对于西药比较落后,这与中医药的传统特点、医院领导对中药的重视和中药人员自身的素质等有关[16]。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的科研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专研,积极的开展中药的科研项目。此时,临床中药学的人员应起好带头作用,积极投身于中医药的科研事业当中,开展临床药物的疗效评价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搜集不良反应案例、分析并上报,发挥好中药方面的优势,挖掘自己的创造力为中药的深度开发而努力。
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和善和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8]。”我们身处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这个行业时刻充满着生的喜悦以及死的哀痛,时时刻刻都得对每一个生命负责。现在的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除了与患者家属自身的素质有关系外,还与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的精湛程度和自身的道德素质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技艺是道德的体现,没有了道德,技艺便失去了意义[19]。中药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的工作价值,找准工作的突破口,最大化的体现自身技艺的意义。
4讨论
医院中中药的应用问题还没有引起医院领导的注意或者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现在的中药师依然画地为牢,没有踏出中药房面向广大患者。然而,中医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无疑是跟不上中医药发展的脚步,也无法满足广大患者需求。此时,临床中药学的开展无疑是一条让药师走出药房、让中药不断得到发扬、让中药学不断进步的光明大道。
总而言之,临床中药学的开展必将引领中医学和中药学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1]王h,吴嘉瑞,杜守颖,等.基于我国临床中药师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11,30(6):36-38.
[2]杨毅恒,翟所迪.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6):34.
[3]程宗琦,缪丽燕.中药在综合性医院的合理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0):772-773.
[4]康凯.中医学专业应加强中药学教育[J].中医教育,1994,13(3):47.
[5]郭娟,任润和.常用中草药超量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2):139-141.
[6]王磊昆.中药毒性的一些认识[J].光明中医,2008,23(6):851.
[7]张新华.医院中药房炮制品常见问题分析[J].光明中医,2010,25(9):1724-1725.
[8]田晓青,合理用药责任重于泰山[J].中国医学论文报,2005,31(4):88.
[9]梅全喜,高玉桥,胡世林.应理性对待含马兜铃酸类中药[J].中国药房,2006,17(7):554.
[10]赵夕秋,论中药师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3(2):45-47.
[11]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学科界定要点[J].中医教育,2004,23(4):43-46.
[12]陈翠华.综合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的设想[J].河南中医,2008,28(20):73.
[13]刘小平.对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的初步设想[J].中国药房,1990,1(4):16.
[14]何燕清.临床中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2009,20(27):2158-2160.
[15]许多,谢明,贾树娟.有毒中药在临床中药学指导下的应用[J].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3:621.
[16]何三明,张孟炎.医院临床中药师的工作职责探讨[J].药事组织,2003,12(9):54.
[17]张冰.临床中药学的进步与职业中药师的继续教育[J].中国药师,2006,9(3):286-288.
[18]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