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高校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应当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具体目标的积极践行者。2011年底,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呼吁广大高校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据笔者调查了解,当前高校中存在着部分教师上课早退、私自调停课等违纪行为,甚至将兼职赚钱当主业、以行政压制学术、在科研中弄虚作假等违背师德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应有的敬业精神。这些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势必消解其他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矮化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对大学生成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秩序。长此以往,受害的必然是广大青年学生,同时会损毁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威胁到高校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高等教育管理者和广大高校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怎么看: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多维解析
(一)市场经济引发的责任意识缺失和社会道德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和利益最大化原则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侵占很多人的心灵,实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物欲享乐主义价值导向冲击腐蚀着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价值观,急功近利、投机钻营、以小搏大甚至不劳而获的社会心理泛滥开来,整个社会滋生出一股浮躁之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些人开始不择手段并被更多的人竞相效仿,社会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人们在指责他人的同时却又心安理得、毫无顾忌地我行我素,社会道德秩序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物质化、利益化、金钱化趋势,个人、群体乃至集团组织为了争夺自己的私益而丧失起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转型时期的社会道德整体滑坡以及少数道德败坏现象令全社会深感不安。
(二)高校管理“行政化”与片面的绩效考评制度
(三)高校扩招和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二、怎么办: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治理策略
面对部分高校教师敬业精神缺失的尴尬局面和现实成因,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内外兼修,力求标本兼治。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二)去除高校管理“行政化”,构建科学公正的考评分配制度
(三)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当然,高校师德建设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拔高要求,应遵循思想教育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的原则,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自身发展、立业需要等有机结合起来,尽快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高校教师应积极有为,不辱使命,勤练师功、精于教书、提升修养、敬业奉献。唯此,才堪当重任、不负国家和民族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