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追求,各行各业、各类人群概莫能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其社会地位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做诚信的典范
教师要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正、平等是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当今社会,公正、平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教师个人层面,公正、平等的问题也多有表现。如在高等学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富裕家庭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在很多方面就受到不同对待。在中小学校,教师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能公正对待学困生,是一个突出的公正、平等问题。此外,一些教师在学生评优、评先进等问题上也不能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由此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教育事业发展影响很大,对学生成长成才也有阻碍作用。
一个教师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还不高,这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本身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艰苦锻炼过程。但一个教师不能公正、平等对待学生,则是一个不能原谅、不能允许的事情。不能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本身就失去了做教师的基本资格。在我国中小学校,主要的公正、平等问题是因为学生学习程度问题造成的。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从现实看,很多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个局面应当得到改进。要确保在学校教育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分快慢班,不设所谓“尖子班”“火箭班”等,正确对待学困生,帮助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在校内营造公正、平等的教育氛围,这是每一个学校和教师都能够做到的事情。
教师要有高度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敬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上的一个基本要求。这是对公民在劳动、工作方面的一个基本价值要求。敬业不仅要求人们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而且要求人们对劳动、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教师来说,敬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要求,也是对教师比较高的价值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其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直接关乎教育事业的成败,关乎亿万青少年的发展。在高等学校,敬业价值观要求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在中小学校,敬业价值观要求广大教师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都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