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茶叶店没人去,为什么还不倒闭茶叶新浪财经

有一类店面,你从来不会进去逛,却常常看见;从来没有什么客流量,但永远不会倒闭。

这不是什么谜语,这类“诡异”的店面确实就在我们身边:这就是超乎路边店生存法则的存在,茶叶店。

走在街上,心里忍不住替老板们盘算,临街的店面、高昂的租金、各项成本……林林总总加起来,要经营好一家路边店,实在是一件难事。当别的超市、杂货店、餐馆都竞相拉客的时候,凭什么茶叶店就能坐享其成?甚至有人揣测茶叶店是拿来洗钱的。

难道仙气飘飘的店面里,真的藏了什么世外高人?

门可罗雀,但是不倒闭

相比其他各类门店,茶叶店的生意似乎总是非常“惨淡”。如果你足够闲的话,可以在茶叶店门口蹲守一天,你会发现“门可罗雀”不仅仅只是你每天路过时瞥一眼留下的刻板印象,还是茶叶店经营的客观现状。

奶茶店可能排队排到几条街外,但谁也没听说过茶叶店能火爆经营。

这本不奇怪,中国尽管是世界第一的茶叶大国,但人均茶叶消费仍然不算高。更何况,这种路边的茶叶零售本来就离大多数人的消费很远,面对茶产品从几十到上千元难以捉摸的价位,消费者对于茶叶的了解率不足20%。

但真正奇怪的是,就是这些“几乎没人去”的茶叶店却始终能生存下来:隔壁几家生意还不错的餐馆都因为租金太贵关门大吉了,但茶叶店仍然活得好好的。

有两成左右的茶叶购买者最常在零售店购买茶叶,此外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茶叶购买者最愿意选择到品牌茶叶店购买茶叶:据品牌官网展示的信息,行业龙头的中茶连锁有零售门面将近五百家,大益更是有近三千家门店。

茶叶店

开了这么多的茶叶店,它们要生存下来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房租、贷款、装修店面、进货、雇人……一系列操作下来,一家店几十万的启动资金是最基本的。

以一家开在郑州市郑东新区临界位置的加盟店为例,其租金就要300元/平方米。而经过调查,1/4的店铺面积在20-30平方米;1/5左右在30-50平方米或20平方米以下;超过50平方米的占将近1/3。更有许多茶叶店开在商城、步行街等更为抢手的地段,可以想见,其光租金开销一项的成本就颇为不菲。

代入想一想,我们每天出门、回家,可能走进超市里买点东西,也可能进餐馆之类的消费一把,但茶叶店却从来不可能心血来潮去逛逛。

但你不去逛,却不意味着茶叶店营收不高。不少行业龙头的营收,基本都在十几亿元左右。

茶叶店生存下来而且赚得不少,靠的其实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路边店的商业模式。

卖茶叶,靠的是圈子

茶叶店的生存最重要的是依靠“圈子”。对于路边茶叶店而言,散客确实不是能够指望的客源。那些没事逛逛茶叶店的小顾客从来都不是茶叶店的目标客户,茶叶店生存下来靠的是一些稳定的大宗批发客户。

实际上,亲戚朋友、熟人介绍跟长期合作的顾客占据了销售的大部分份额,散客仅占30%的比例。因此客户忠诚度对于茶叶店来说太重要了。

调查显示,81.8%的茶叶消费者买茶都是为了送人。而那些买茶是为了送人的顾客,其对茶叶店的消费忠诚度远远高于买给自己喝的人——这说明不光送茶是靠人情和关系维持着,买茶也是靠人情和关系维持着。

这种营销模式——打造跟一些顾客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更加看重老顾客的忠诚度而非散客——就叫做关系营销,而大多数路边的茶叶店采用给恰恰是这种模式。这就决定了,茶叶店往往不需要很大的客流量,而只是着眼于少数茶友,并且长期维持和他们之间的供需关系,就可以经营下去。

且在茶文化氛围中,人们会共同品茶交流形成特定的“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茶叶产品就会聚集一批有共同爱好的茶客消费群体。群体内部很多人喝茶喝的都不单是“味道”,还是社交。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聚集在一起,交流品味、享受氛围。这也是为什么“茶叶”适合关系营销。

再加上商家和消费者都对“茶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使得茶又与禅、修身养性等内涵高度结合在一起,跟美术、艺术、收藏圈子重合起来。一个人开始买茶、喝茶,就意味着结识一批茶友,学习一种“茶艺”,乃至于买各种茶具,进入一个艺术消费圈,不知不觉就成了圈内人。

茶文化促成了消费圈

而且茶叶作为一种嗜好品,类似于烟酒,尽管不像烟酒有害健康,但也容易“上瘾”[8]。八成以上的茶叶消费者有三年及三年以上的饮茶史。

既然“上瘾”了,也跻身了“喝茶”的圈子,那么较大的开销也就成了无法舍弃的必要消费。这些“圈内人”,就是茶叶店真正面向的消费者。

茶叶店不光把茶叶卖给圈子里的人,进货往往也是靠圈子里的人。超过四成的茶叶店直接从茶农那里进货,这些茶农的茶叶很多就是自己家种的,还有近四成的选择在产茶区的批发市场进货——很少会有茶叶店在销售地区进货或者从二道贩子手上拿货。一个擅长和茶农以及其他业内人士打交道的茶叶店老板,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也正是因为目前茶叶消费的这种强社交属性,茶叶销售的毛利率往往相对较高。即便是那些开店不久没名气的店,毛利率也往往达到50%左右,对于比较高端的品牌店,进1元的茶经过加工包装后卖4元左右就算是相当良心的价格了。

外加上顾客一旦买茶,绝不会只买“一小撮”随便尝尝,至少消费几百上千元,更大额的消费也司空见惯,因此茶叶店就更不需要“客流量”了。

细想一下,那些靠关系营销的产业其实都不需要“走量”。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商业银行80%的受益来自于20%的客户。向那些重要的大客户提供服务是商业银行运作中最关键的部分,只要培养起了这些大客户的忠诚度,银行就经营成功了。而绝大部分的普通业务,银行甚至不需要其走进大厅,只需在ATM机上自助完成就好。

细想一下,那些开在街边缴纳昂贵租金却少有人问津的店面也不止是茶叶店:神秘兮兮的古玩店、老板一坐就是一天的高档烟酒店、挂着吉祥如意招牌的珠宝首饰店……其实他们经营下去,靠的都是一小部分熟人的忠诚消费和少部分“大客户”的大额消费。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可能略有夸张,但基本上反映了所有那些客流稀少的店面的经营之道。

安稳日子,没法一直过下去

那茶叶店就可以依靠目前这种模式,永远清静地存活下去了吗?

很可惜,不行。

虽然那些门可罗雀的茶叶店一直没倒,但也绝非个个都经营顺利。在现在新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下,很多茶叶店的盈利状况堪忧。由于没有主动适应年轻人的消费需要,茶叶店的路正在越走越窄。

即使超过70%的年轻人有较强的饮茶意愿,但是他们几乎从未踏足过那些离他们不远的茶叶店。显然,年轻人不吃茶叶店那一套。

不论是口感、冲泡还是携带方面的需求,年轻人都有新的需求。跟据2021年的统计,年轻人买茶有将近八成会选择便利店与大型超市,闲云野鹤的茶叶店这时无疑又坐了冷板凳。

如果说以前茶叶店还能装作不在意年轻人市场,那么现在他们可能再也没法忽视这群不爱进店买茶的人了。在2021年,26-35岁人群已经成为购买茶叶的主力,35岁以下客户占到了总数的57%,且还在不断增加。

这种茶叶消费的代沟体现在方方面面。以前茶叶店想方设法让自己“仙”起来,但在年轻人眼中,那却更像是一种中年人审美趣味——一款名叫“鸭屎香”的茶产品,之前一直想改名为“银花香”以迎合市场,但现在却发现,年轻人更偏爱的是原来那个土到极致便是潮的直球名字。

他们不需要和一群“茶友”泡上茶、坐上一天,而更希望在上班疲劳的时候喝茶提神。上班喝茶的场景占到了年轻群体茶叶消费场景的一半以上。而年轻人在购买饮料时候看重的是好不好喝、健康不健康,以及方便不方便,这些都和传统茶叶店的关系营销关系不大。

拿出一大包从茶叶店买来的高档精包装茶叶,缓缓打开然后开始泡茶,这对于一个要在上班提神时候喝茶的年轻人来说未免也太“老干部”了。

而限于熟人或老客户拿货的经营方式,固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当茶叶行业整体面临转型的时候,这种路径依赖,反而限制了茶叶店拓展市场。

抓不住年轻人的心、市场封闭固化不只是茶叶店面临的唯一挑战。其实在茶叶行业平静的水面下,早就暗藏危机。

“几万家中国茶企,敌不过一个不产茶的立顿”。但即便强如立顿,也在2021年底完成了旗下茶业务的剥离。

而茶行业总体的问题的症结其实很简单——茶太多了,卖不出去了。

我国茶叶产量去年已经突破了355万吨,占世界茶叶产量的一半左右。而其中大部分茶叶都用于内销。尽管国内的人均消费速度大幅度上升,但人均消费上升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茶叶产量的增速。

拿普洱茶来说,在2015-2019年间,普洱茶积累的过剩库存超过了20万吨。这意味着,就算完全不产茶,现有的茶叶库存也够市场消化好几年的。不论是茶农手里,还是茶老板的库存,都已经塞得满满当当了。

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现在产能过剩的茶叶市场了。茶叶连锁店、批发市场、药店和传统茶馆面对目前的茶叶市场全都束手无策——只有网上商务平台的茶叶销量在激增。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茶叶店老板也没有坐以待毙,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自救。

很多茶叶店直接走向了淘宝带货。在电商平台,不论是茶叶店的交易额,还是成交商品数、店铺数量都在快速增长。2021年京东数据显示,茶叶销售在五、六线及以下城市快速崛起,由2020年的占比3%攀升至2021年的13%,涨势惊人。

还有茶叶店选择多样化经营,把茶馆和茶店、棋牌室、奶茶、冰淇淋等等放到一块。把娱乐服务和其他餐饮带进茶叶店的经营内,以谋求转型,或许是茶叶店的另一种出路。

在未来,那种门可罗雀、安安静静的茶叶店也许会真的消失。但这对茶叶行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到那时,茶叶换了一种方式流行起来,焕发新生。

THE END
1.原创产品烟酒店的意外陷阱 一场看似完美的交易背后的骗局 来源: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11-22 14:31:12 编辑:张敏 版权属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Copyright(c)2006-2013 KETDZ,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中国云南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春漫https://jkq.km.gov.cn/c/2024-11-22/6933808.shtml
2.扰乱市场的白酒白酒市场波动不止,经常出现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这种扰乱市场的情况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困扰,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打着名酒旗号的假货 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常常利用名酒的声誉来销售假货,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商家会将廉价的白酒重新包装http://www.hukoutc.com/tc/501.html
3.神秘电影5条路径建议使用多位经销商同遭“命运”捉弄有同样遭遇的,还有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仁和烟酒店的经销商隆远芹。这家专卖店成立于2004年9月,是在茅台酒厂面向全国各地招商时,贷款开设的。“当时茅台酒市场并不景气,五粮液才是市场的主流。”隆远芹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家店在经营初期,甚至半年都没有卖出一瓶酒。为了打破困境,http://news.hfhome.cn/txt/99730559368434216916/Default.shtm
4.垃圾短信之谜:神秘箱子给三公里内10万手机发信垃圾短信之谜:神秘箱子给三公里内10万手机发信 车载“伪基站”停在路边,正通过电脑笔记本以10651237888为号码发送垃圾短信,页面显示,20分钟内就发了两千多条。 11月1日,京QDX591车上,新京报记者目击短信群发商利用伪基站群发垃圾短信全程。 11月1日,赵公口桥附近,新京报记者暗访车载伪基站,伪基站被放置于箱中,与https://www.acfun.cn/a/ac913785_2
5.凛凛子毕业季送给儿子的礼物「じゃあどうしてあんなに一所懸命や民警注意到,女子高挺的鼻梁与众不同,忍不住说道:“这鼻子看着有点奇怪。”视频追踪显示,二人的落脚处很可能就在花桥街聚才南苑附近。9月25日9时许,民警孙庭威和辅警陈子秋赶去走访,寻找知情人。走到一家水果店门外,民警孙庭威对辅警陈子秋说:“看,店里的女子,像不像我们追踪的人?看她的鼻梁,那么笔挺。https://www.gaolangs.com/txt/k7kLQLTrsmPYc.htm
6.你不知道的中国大案:1988年四川“白岩沟围剿战”纪实在一个镇上,邵江彬看到有家烟酒店生意很红火,就决定抢这家。当天晚上,邵江彬和耿学杰翻入这家商店,用枪抵住了老板。 老板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冲锋枪顶在头上,自然是一动不敢动,被堵住嘴绑了起来。耿学杰在店里搜了一通,砸开钱柜,找到了1000多元现金(当时工人年薪1000元左右)。 https://www.meipian.cn/2ldl0vhi
7.《猎狼》试读:猎狼查理欧是方哥的重要潜在客户,虽然他们之间一直没做成过什么大生意,但方哥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总有一天,能做些大生意的。中国电信行业的油水很厚,而查理欧身处高层,有大量的机会,方哥看准了这一点,就很舍得在查理欧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他知道查理欧不喜欢泡夜总会,嫌那里吵吵闹闹的,浪费时间、精力不说,那些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10778967/
8.《人民的名义》(下)从北京回来后,他就把烟酒交给一家烟酒店寄卖了。其实,烟酒也是假的,高仿,摆在那家店寄卖至今也没卖出去。司机说出了具体寄卖店的地址。机动检察官随即去核实,证实了所谓名烟名酒的下落。 与此同时,另一路人马提审蔡成功。开始蔡成功还坚持说,他就是给侯亮平分了红——四十万,打到了侯亮平的民生银行卡上。直至http://m.xnwenxue.com/cn/h-nd-1148.html
9.纸活by怀愫(上)(2)免费小说烟酒店老板接到电话就去敲白家的门,隔着门拿出纸,一字一句复述出来:“霍先生讲,他在圣心医院,请白先生救命·”·原来这白老板还会看病啊。作者有话要说:白老板:哼嗯~·霍小七:什么鬼白天也出现·· ·第20章 喊生魂·怀愫/文·白准在睡晚午觉,黄雀一“死”,他立刻醒来,正不知霍震烨在什么地方,他自己就https://www.118di.com/book3/66966_2.html
10.宽恕在烟酒店外,肖一航和庄敏看到的是一个小男孩拿着那条烟走了。他们知道,这是石大海雇来的人。石大海雇了孩子拿到存单复印件,到银行一问是真的,觉得发财梦快成真的了。 肖一帆来电话说查到了内鬼。肖一航和庄敏赶回家,电脑上发现了一段诉苦文字,肖一帆认为是原助理干的,肖一航未置可否。 第14集 原助理默默地https://baike.sogou.com/v456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