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2月30日消息(记者唐奇云通讯员王晶瑜)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在哪里?如何破解产教融合的老问题与新挑战?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更好服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促进“新文科”与“新工科”的新一轮发展,近日,工业设计产教融合专家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顺利举办。
据介绍,本次论坛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装饰》杂志社、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主办,论坛以融合为主题,紧跟设计学发展前沿,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设计教育战略,旨在推进社会人文、科技革新和产业转型的交叉融合。
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教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在主题演讲环节,以“设计改变未来,‘中国方案’——中国工业设计践行的方向”为题,从对引进工业设计的理解视角、路子不全面的问题出发,强调设计必须重新格式化,重新思考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思考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在哪里。柳冠中指出,中国的未来要走社会的产业链,要制定中国的方案。在全世界设计在探讨生态、社会为本、绿色服务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拿出新物种、新产业、新的社会,也就是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农科,一定要重新认识这个“新”字。
通过讲述中国的精辟文字艺术、道家的灶王文化、孟母三迁、司马光砸缸等案例,柳冠中向大家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他激励年轻一代人要“回过头来”,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站在沉淀了五千年文明的人类文化的肩膀上为中国设计作为,中国的未来必将更好。
围绕“工业设计产教融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指出了两个导致产教不够融合的原因:一是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问题,导致出现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二是由于社会发展的进化使得分工越来越清晰,从而导致产教分离。“产教融合的前景应该是教育和产业相融共生、相互成就。”方晓风从产业思维、导向、教学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出发,讲述了站在院校的立场上,该如何从实际出发促进产教融合。一是在教育过程中介入产业思维;二是在建立教育教学体系时明确面向产业的内容;三是对于教学师资队伍人才的建构需更加灵活开放;四是教学内容不应只停留在具体的产品问题,而是要对产业模式进行探讨。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文化竞争力在哪里?如何破解产教融合的老问题与新挑战?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更好服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促进“新文科”与“新工科”的新一轮发展,近日,工业设计产教融合专家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