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色彩表达
三、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结构拼接
四、美术语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线条符号
线条是空间的轮廓,也是形的表达方式,立体三维空间主要采用线条构造而成。明确形体构造后,可通过线条链接这些构造,从而支撑整个造型的立体感,因此,线条是造型中的重要元素,线条设计是造型中的关键。可通过线条来表达空间之间的形体关系,也可通过线条作为作者表达情感和心理的符号。现代环境设计是一种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实体感与造型感,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形是该作品的艺术语言。现代化环境设计线条表达深受法国的视觉艺术和超现实主义影响,西方很多设计,清晰可见刻意强调的不均称、不确定、激变、反秩序以及复杂等变异效果。贝律铭的作品主要以现代主义为主,如华盛顿美术馆,环境多变性强,光影交错、复杂,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不确定及异变效果明显。由于线条符号中的变异效果及创意性,该表达方式深受现代设计师喜爱。
五、结束语
关键词水;环境;建筑物;雕塑;空间尺度;生态;精神
水在环境艺术中的地位,早已脱离了它作为物质的价值。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一个“意境”,这种意境是对自然景色的高度提炼。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也是在寻求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即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又与传统的审美情趣相融合,因此在许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但水并不高傲,它可以和建筑物、雕塑、自然石、植物、广场等作为环境的主体共同存在,有了水,环境就有了灵气。下面本人将水在环境中的意义分别进行分析。
1.水与建筑物
建筑物是人类生存的栖息地,是挡风遮雨的屏障。随着人类的进步,对建筑物及周围环境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许多的居住区设计中,水作为一种柔性元素,被广泛应用。
人在来到世上以前都是生活在水中的,因此人本能的具有亲水性。人们总是对水充满了期待之情。大面积的水也带来了不可知性和美学上的开阔感。江南民居有一种称为“枕流”的水乡建筑模式,既整个建筑跨河而建。而现代居住建筑也常建造在较大面积的水面上,离开岸一定距离,以水作为“承托”基座,像伸入水中的半岛或湖心岛。这样的建筑空间有强烈的次序观念,建筑具有宁静、安定的感觉。
水是流动的物质,它的连续性就成为连接空间的“纽带”,常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时作为连接建筑内部、外部数个不同的空间或是连接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载体,使人们对空间有连续的感觉。
水与陆地的质感差异,又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水面的宽度达到了一定的宽度,难以逾越地切断了空间,水就可以起到隔离的作用。水的分割作用不同于实体墙的分割作用,它的分割是一种软性的分割,因为水既能划定空间界限,又可在空间上保持流动。在环境设计中充分运用它,就能比较自由的限定不同的建筑空间,达到分而不离的空间效果。
2.水与雕塑小品
在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水以喷泉的形式和雕塑、石坐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有时水从雕塑的各个部分流出来,创造出奇异的巴洛克般的效果。雕塑和喷泉结合为一体布置在水体中央,形成主景。而一些小品有的分布在主景周围的水中,有的立于池岸,共同衬托主体。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也不能缺少山水的搭配。理水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中,水和山同样重要,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花木和园林建筑来组景,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与山的稳重、固定恰成鲜明对比。
3.水与生态
现代建筑环境面临的生态要求愈来愈突出,因此水在环境设计中的生态作用就越来越明显而且越来越重要。在环境设计中,运用水可实现净化空气、调节干湿温度、改善小气候等生态功能。与一定的建筑技术相结合,水可以负责给建筑物降温、吸热、除尘和节能等任务。现代建筑特别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主题,其中水的生态优化功能是属半功倍的,水即美化了环境有优化了生态,毕竟,绿色和水是生态的核心。建筑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并且这种生态性的衡量指标已经开始被量化。
4.水与空间尺度
水是柔性元素,没有形就没有美的概念。对于整个环境的水体的尺度关系,决定了水体是否和环境相协调,以及水体在环境中的地位关系。在设计时应根据功能需求和空间构图需求合理安排水体,使之能融入环境中。
水体中各要素的关系是指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之间的配合能不能保持一个整体关系。这就要求在小环境设计中应做到有主有次、附属设施很好的衬托主体。
人和水体的尺度关系是指人能否接近水。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浅,水的形式能否满足人的亲水性要求,这也是评价水体环境的标准。
当人距离水面较远时,通过视觉感受到水面的存在,会吸引人们到达水边,实现近距离的接触。在有些居住环境中水体设置得较为隐蔽,可以通过水流声吸引人们到达这里。由于人具有亲水性,在居住环境中应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如通过水面上布置浮桥、浮萍以及置于水中的亭台,使人置身于水中。与水的尺度关系合理,可以给人美的享受,相反则会让人望而却步。
5.水与精神
水除了可以完成这些水体的基本使用功能,还具有感官美学功能的精神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己经把环境作为一种文化,就要使人们对建筑环境(包括内外的环境)有更高要求的精神体验。运用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要素与环境结合,进行有方向性的、高层次的空间环境创造,渲染一种气氛,引发一种意境,造就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特定精神需求的环境。以之激荡人的感官和心境,使之产生舒适感、愉悦感,联想并产生出某种特定的情感,甚至激发心灵的震撼。而且,水还是人们对自然向往之感情的寄托。现代环境力求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水体的良好运用可以帮助这一目标的实现。
6.结语
水是生命的源泉,它给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水是环境的灵魂,它给周围环境增添了生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变得越来越丰富,灯光、色彩、背景音乐等都可以使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采。让我们发挥人类的力量,让水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吴良镛城市论文集选》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罗峻.《现代居住环境中水体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天津:天津大学,2003.
二、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坚持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传统民居装饰元素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不能以借鉴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作为创作目的,而应该将传统民居装饰设计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效结合,绝不能为了突出现代环境设计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而对传统民居元素进行盲目堆砌。
2、坚持适形性原则
所谓适形原则是指,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所选择的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必须适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也就是说,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需采用的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内容、图案等都应该适用于现代环境设计,而且设计人员还应该依照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对装饰元素进行适当的创新,以充分发挥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有价值。
3、坚持合理性原则
所谓合理性原则,是指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必须要符合客观规律。首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借鉴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就应该对其装饰技术加以沿用,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比如,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中存在的传统技术手法石雕、木雕等,都应该在现代环境保护中加以保留,因为如果舍弃这些技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应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其次,对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材料选择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在传统民居装饰中,土、泥、木、石等天然材料是主要的设计材料,但是,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材料完全可以代替这些天然材料,如果设计人员采用新型的合成材料去制作传统民居装饰材料,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对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对传统民居装饰元素材料的选择应该进行合理权衡。
三、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直接应用
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因为在传统民居装饰中很多装饰设计的装饰内容与装饰技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来说,可以直接应用传统民居装饰中的模式化装饰元素。在直接应用传统民居装饰元素时,艺术设计人员还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居民装饰元素,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比如,清华大学在新建图书馆的过程中,为了让新建图书馆与老图书馆外在的联系更密切,更体现图书馆的文化韵味,在新建图书馆的砖石选择上决定采用与老图书馆相同的砖石,以便更好的与老图书馆呼应,避免图书馆建设后与环境不相适应。为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想直接应用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必须注意将传统民居装饰元素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中,让两者相互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堆砌,让传统民居装饰元素服务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体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性。
2、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过程中的重构
四、结语
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要点
关键词:滨水、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Abstract:Fromawaterfrontresidentialcommunityenvironmentlandscapedesignelementsonawaterfrontresidentialcommunityenvironment
Theproblemsanddesignfeaturesofthelandscapedesign
Keywords:waterfront,residentialarea,thelandscapedesign.
1现今大型滨水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现今,对滨水住区生态化的处理多注重对视觉景观的美化,如水体的清洁处理沿岸的植树造林等。这些做法较先前的滨水住区的开发是一种进步,但还只是停留在生态层面上,是一种肤浅的“生态观”。是不了解城市水域空间自然规律与形成过程的做法。大型滨水住区仍存在占用过长的滨水岸线、水域景观类型杂乱等问题。
1.2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
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紧密。大型滨水住区丰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人们丰富的滨水文化生活,但其单一的、模式化的主观的、非文化的规划设计必然造成当地居民使用的不便、地方文化特色的丧失和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
1.3活力丧失
滨水住区功能是城市滨水区功能类型之一。城市滨水区功能过于单一,容易导致滨水区因活力丧失而带来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等问题,导致滨水区因应变能力差、适用范围小而缺乏活力、单调乏味。因此,对大型滨水住区内部功能的安排应当放在整个滨水区的功能规划中加以考虑,以使每一项内部功能都成为滨水区功能系统中的子系统。
2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
2.1整体性
滨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整体设计的理念,首先,要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景观环境与城市整体绿化配套相协调。其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总体构思和通盘考虑,既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利用、对空间关系的综合处理、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协调等在整个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城市设计要素,处理好规划布局、交通停车、景观因素、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使居住区景观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的系统。
2.2人性化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它使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让园林景观的主体舒适和惬意。
2.3生态化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住区的环境设计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的环境质量为目标,从而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2.4特色化
住区环境设计可提升整个居住区的品质,营造富于特色的景观环境,也是居住区规划的重点。住宅小区设计要造就不同的风格,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从规划设计到景观细部处理无一不需要潜心研究、精心设计。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因此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住宅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及对户外活动的不同要求等作出不同设计。
3我国城市滨水住区典型案例研究
3.1丽江大研古城
云南丽江大研古城是中国古代可持续滨水住区的先驱代表,是一个以水城发展模式建设的城镇。古时居住在大研城的人们所建设的复杂且设计精巧的供水系统仍然沿用至今。供水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从古城北面黑龙潭流出的玉泉水,经城北端尽头玉龙桥时一分为三股支流:西河、中河和东河。这三股支流在城内又分为若干支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网系统,解决了城市用水,改善了城市内的小气候。第二步,他们创造性地利用了“三口井”在内的一系列的环保用水体系。第一口井是饮用水井,第二口井用来洗涤蔬菜瓜果,第三口井用来洗衣服。这个起源于800年前的设计理念和当今提倡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至今都为世人瞩目。
3.2深圳海洋世界
深圳“海洋世界”地块位于深圳蛇口商业中心区南部滨海地区,整个地块约40k㎡,全部由填海形成。整个区域水系由两条同心环形运河以及六条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运河构成,全长4km,使得整个区域都成为了“滨水地区”,也把运河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地区内的公路交通系统采用一个类似于“单元交通系统”的思想。汽车进入该地区先要绕行周边公路并且要将车停在指定的停车位。这样,游客和居民如果要选择在区域内出行的交通工具时,就要开始搭乘公共船、出租船或骑自行车。出于安全应急方面的考虑,设计应急汽车通路作为区域主要交通的补充,应急汽车通路平时作为步行道使用,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汽车才可以顺利通过。
4结语
参考文献:[1]韩朝晖.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6):
102-103.
[2]李嘉明,马德良.关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城市,2007
(8):47-48.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环境设计;公共开放空间
Abstract:urbanwaterfrontiscloselyrelatedtotheoriginofhumancivilizationcity,thedevelopmentofcityhasbroughtunprecedentedprosperitytothewaterfront,atthesametime,italsoleadstomanynewproblems,suchas,disorderofthecityconstruction,environmentalpollution,ecologicalimbalance.Therefore,fromthepointofviewforlandscapeecology,re-examinethepreciousresourcesofwaterfrontcity,strengthenthelandscapedesignofwaterfrontcity,makeitbecomeaorganiccombinationpartofcitylandscapeecologicalsystem,allofthemhavevery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Urbanwaterfront;Landscapedesign;Publicopenspace
1开发综述
人的环境离不开水的环境,人的生活呼唤水的景观。水对于各阶层的人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无论是节日庆典、宗教礼仪,还是娱乐活动,人们总喜欢选择滨水地区,以滨水地区作为活动的场所。正因为城市滨水区的无形魅力,这里常成为开发建设的热土。
2特色创建
建筑形式多样化,但需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滨河地带是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并不能简单地被高楼大厦包围。成功的水滨开发往往反对只顾单体建筑的“视野开阔”,而阻挡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区经改造后,周围分布着音乐厅、水族馆、购物中心、剧院、办公居住等一些高层建筑,形式多样,建筑高低有致,保障了视觉上的通透性。
在绿地景观规划上,点线面结合,既有沿河的“绿化长廊”,也有一些主题公园,并将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有机结合。上海世博园区的绿地景观设计,其滨水绿带的处理偏重于自然形态,但绿带也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在有的地方塑造一些地形,如坡地绿化;而作为面布置的各片区主题广场更是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它们与几个绿地公园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驳岸处理注重自然形态与亲水性。如芝加哥、加利福尼亚等都很反对把岸线划归某些单位或个人所有,应为全市居民所享有,且注重生态化的驳岸。加利福尼亚在驳岸处理上,完全是为了创造一种临水而居的人间仙境,水边堆石头,人与水面可充分接近。
3存在问题
中国许多滨河城市,在城市空间经历了一个急剧的外延式扩展之后,内涵式提高也越来越迫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其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新的建设热点,但已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存在很多问题。
3.1生态水体的严重污染
现今城市建设中,由于对河流复合生态功能缺乏认识,多局限在从河道整治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单纯的环境保护,而对城市河流水系如何合理利用考虑甚少,致使河流复合生态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综合生态效益不能被体现和认可。一定程度上造成在城市开发中,当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生态总是被放在第二位,水体遭到侵蚀与破坏。同时,有些滨河城市由于城市发展导向的偏离,滨河沿线土地利用不合理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滞后,致使河流复合生态功能被埋没,有些内河甚至遭到严重侵蚀与破坏,面临消失的危险。另外,水体面积存在逐年减少的趋势,部分河流或驳岸被硬质化或水面被填埋盖板,甚至成为城市排污通道。
3.2缺乏尺度适宜的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布置适宜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滨水地区吸引人流的关键所在,不同滨水地区针对其所服务的不同人群应有其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如黄浦江外滩沿线,其服务的对象以观光游览客居多,观景平台上应以开敞空间为主,且缺乏适量的休憩设施以及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同时对周围商业餐饮设施的配置需求也非常迫切。
3.3缺少形式与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
3.4环境小品与城市文脉联系不强
4解决方法
4.1塑造特色公共空间
滨水区在空间上一直是城市中的特殊地带,是塑造特色公共空间的重要地段,其景观环境设计应注重发掘所在区域的潜在资源。如今,人们开始以新眼光去审视废弃的滨水历史建、构筑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发掘历史建筑与景观保护改造的内在经济潜力。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TheRocks),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历史遗存,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还可结合开敞空间建设少量超大规模滨水建筑,如度假宾馆、文化娱乐设施等,在提供便捷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为一个城市塑造独具特色的魅力城市滨水景观。
4.2构建通达的内外部交通
现代城市中人们选择休闲地点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交通。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投入,是促进滨水区开发的重要举措。但穿越滨水区的交通干道会阻碍其与市区的联系,并形成破碎的空间,它大大降低了人们步行前来观光的意愿。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而通常做法就是地下化或高架处理。如奥斯陆滨水区项目把繁忙的交通干道用隧道方式穿越用地,而上海世博园区则是通过高架步行道路与地面机动交通分流,并对地面进行了详尽的环境设计。
4.3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
现代滨水城市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范围的扩大,人口集聚的加快,致使河道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城市环境生态性的矛盾由此变得尤为突出。因此,滨水公共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整个城市生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构建城市人、水、绿、建筑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创造这个载体需要提高它的生态性,恢复城市滨水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链,使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
【1】、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J].中国园林,2003(12):30-32.
【3】、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6(5):9-12.
【4】、陈伟.城市经营中的滨水区开发与经营[J].规划师,2004Vol.20No.8:10–12
【5】、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01(7):41—46
【6】、陈玉娟.中外城市沿河地带功能开发比较研究.城市规划,2000,(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