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设计起源与发展历程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较为接近服务设计内容,因此经验丰厚的产品经理们注意了,服务设计师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你们的有力竞争对手。

我认为如果把产品经理仅限于互联网产品,这是一种能力的浪费,服务设计的理念无论未来如何发展都会对产品经理们造成极大的影响。

现在回到本文上,最初的写作动机是在服务设计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我持续地产生了一些疑问:服务设计从何而来?服务设计如何变成现在的状态?服务设计的未来如何?

本文主要探讨服务设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考虑了服务设计的设计性质和管理性质,因此也结合了一些与如何的服务设计发展有关的内容,如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民族志、管理学、行为经济学。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于国内外各类文献、书籍和网站等资料,夹杂部分个人观点和补充。

如有不准确或是遗漏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和交流,一起来迭代这一发展历程呀。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前置研究阶段

在这些较为久远的前置研究阶段,我主要还是以DanieleCatelanotto的思路为主,进行了部分简化或是补充。

约公元前10000年前,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顾客与交易

最早伴随着约公元10000年前的人类由于农业上的成功因此产生了富余的物资,然后人与人之间首次做出以物易物的行为,这时候就产生了“Trade”(交易)与“顾客”(Customer)。

随着农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底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需要有更为高层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这之后产生了第一位牧师。在后来牧师能通过无形的内容来换取有形的物质,这时候他售卖则是“体验”。(Experience),他就可以当作服务提供者。

约公元前500年前,人类工程学的萌芽

而在约公元500年前,古希腊的Hippocrates可以当作是最早的人类工程学(Ergonomics)专家之一,他当时通过处理如何安排外科医生使用的工具,而尝试给外科医生创建一个更好、更有效率的工作空间。

约公元前380年前,柏拉图共和国的共同创造

柏拉图共和国(Plato’sRepublic)从人民中寻求建议,这就很有共同创造(Co-creation)的意味了。这种基层民主或许可以当成源于参与式方法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直以来帮助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

1647,研究人类的科学:人类学

哥本哈根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的Bartholins首先创造了“Anthropology”(人类学)这个概念,他将其定义为研究人类的科学,通常可以理性地划分成考虑身体和组成部分的Anatomy(解剖学)和探讨灵魂的Psychology(心理学)。

服务设计讨论最多的就是和人打交道,因此就往往涉及到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1760,工业革命与规模化

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的英国,改变了制造的流程,开始使用机器来生产。对于服务设计而言,来自CutomerGauge的一些作者和来自Olark的KarlPawlewicz认为Scale(规模化)导致了需要创建第一个顾客服务团队。对于服务设计而言,服务设计师通常在一个大规模的复杂系统中工作,这时候准确识别系统和识别与人的交互就变得很重要,而如果规模比较小,就可以直接接触顾客以了解顾客因为什么而失望。

1767,民族志的萌芽

民族志可以看成一种定性研究的方法。定量研究可以找出服务中的裂隙“是什么”和“在哪里”这只是“治标”,与之相比定性研究却可以找出深层的原因即“为什么”,即“治本”。

1913,行为心理学的萌芽

1921,对泰勒制的批评

Taylorism(泰勒制)是由FrederickWinslowTylor在19世纪80-90年代提出的ScientificManagement(科学管理)的影响下产生的。泰勒制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最佳的产出,并在二十世纪初(1910s)达到顶峰。然而在1921年,VladimirBekhterev和VladimirNikolayevichMyasishchev两位俄罗斯作家批评泰勒制过于压榨劳动力,认为最理想的劳动力激发方式不是泰勒制,而是在保证工作者的健康和个人发展组织中,能以最小的员工健康危害,产生最大的效率。

1930,交互设计的首次提出

1942,小组创造活动的开端:头脑风暴诞生

1943,心智模型的诞生

KennethCraik在1943年在他的书TheNatureofExplanation(解释的本质,1943)首次提出了MentalModel(心智模型)这个词。现在的心智模型主要描述人类如何思考事物如何运行,如何了解这个世界。而当在设计的背景下,为人而设计的时候就需要了解人类如何了解我们的产品、服务或环境。

1949,IBM意味着服务

1962,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小组

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全面质量管理)是存在于组织范围上创造一种组织能够持续提升给顾客传递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永久的环境。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产品被认为是劣质的仿制品,因而日本政府想要生产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于是他们邀请Deming、Juran和Feigenbaum等美国专家来实现这个目标。20世纪50年代质量控制和管理迅速发展,并成为日本管理界的主题。而在1962年,QualityCircles(QC,质量管理小组)由Toyota(丰田)的一群工人自发地组成,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任何可以提高工作环境的事务,并且向管理层报告他们的想法。随后QC由KaoruIshikawa(石川馨)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企业。由此,产品驱动的质量,变成由雇员驱动。

在1969年,Feigenbaum在首届国际质量控制会议上提出了“TotalQuality”(全面质量)这个词。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种质量控制方法开始被称为全面质量管理(TQM),而且西方企业也开始引进这种方式。

1960s至1980s,参与式设计方法萌芽

这种合作方法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所有人都有权力和义务参与到设计决策过程中来。应用斯堪的纳维亚式的方法的设计师作为促进者与终端使用者共同创造新的系统、服务甚至是政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堪的纳维亚式的合作方法来到了美国,开始广泛的称为ParticipatoryDesign(参与式设计)。如今斯堪的纳维亚的合作式方法也被称为CollectiveResourceApproach(集体式资源方法,没找到对应的翻译我自译的),近年来也称作CooperativeExperimentalSystemDevelopment(协同实验式系统开发,我自译的)。

不过由于语言障碍,这种在当时非常不同的方法的在当时并没有持续下来。当然这种设计方法极大程度上依赖设计者,不过哺育了如今的服务设计等一些设计方法,依然保留了原有的包容性和民主性。而参与成为一种基础的流程,不只是寻求民主,而是帮助学习过程。

1963,元设计中的多学科团队理念

荷兰设计师AndriesVanOnck在1963年提出Metadesign(元设计)的设计方法,作为一种复杂性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工业设计方法,旨在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方式,以定义和创造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基础设施。

元设计的理念认为未来的使用和问题不能完全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为了尽可能囊括这些方面的知识,因此元设计不只是依赖于一个专家,而是希望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力量。这种新方法不仅限于物体或特定类型的交互方式,它想要影响人类生活中包括居住、交流等的方方面面。这之中的多学科团队的理念出发点与如今服务设计师的工作团队理念非常类似。

1967,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这个术语似乎是由UlricNeisser在1967年的Cognitive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1967)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这种新的心理学方法对心理过程的机制很感兴趣。认知心理学在CognitiveBiaes认知偏见等因素上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显示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为什么他们有时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

1969,《人工科学》与人人都是设计师

当时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专家HerbertSimon(计算机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写了TheScienceoftheArtificial(人工科学,1969)。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Everyonedesignswhodevisescoursesofactionaimedatchangingexistingsituationsintopreferredones.“(每个人都设计行动方案来将现有情形改变得更好)

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止是设计师做着”设计”的工作,实际可能每个人都在”设计”,即人人都是设计者。因此往往服务设计的最佳解决方案来自服务的用户或是一线工作者等人,而不是服务设计师。服务设计师强调的Co-creation(共同创造),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发现、优化和应用这些潜在的解决方案。

20世纪70年代,设计思维原则的产生

HerbertSimon也早在1969年的TheScienceoftheArtificial(人工科学,1969)就提到了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而当时他在书中提到的许多观点如今被视为上世纪70年代设计思维的原则。他提到通过观察进行快速原型设计和测试,这些概念构成了许多设计和创业过程的核心,也是设计思维过程的主要阶段之一。

RobertH.McKim的著作ExperienceinVisualThinking(视觉思维中的经验,1973,没找到译本自译的)也表述了设计说一种思维方式。他在书中对解决问题的视觉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并强调将左脑和右脑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以带来一种更全面的解决问题的形式。他书中所讨论的思想是设计思维方法的基础。

实际上快速原型(rapidprototypeing)、测试(testing)和观察也构成了如今服务设计的基础。

1971,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VitorPapanek通过1971年的著作DesignfortheRealWorld(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1)高度批评了当时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师工作的方式。他认为设计师不因只是创造物体的人,也应该对社会和生态有积极的影响。在书中他也提出了对设计实践而言,结合人类学(anthropology)研究相当重要。

1972,认知偏差的提出

1972,抗解问题的提出

设计理论家HorstRittle和MelvinM.Webber首次在1972年提出了WickerProblems(抗解问题),最初是设计领域的词后来被社会学应用,它通常指庞大和困难以至于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其中有10条特征来定义抗解问题,比如

知识不完整或相互矛盾、涉及的人数庞大和观点繁杂、巨大的经济负担、这些问题与其他问题有内在联系等等。

1979,前景理论

DanielKahneman和AmosTversky在1979年提出了Prospecttheory(前景理论)这一个经济学理论。前景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在不同的选择或预期之间做出选择的理论,旨在更好地描述、解释和预测普通人做出的选择,尤其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这种行为经济学理论给服务设计带来的启示就是人们往往更追求确定性和避免损失,其中的确定性让我想到了在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中反馈的重要性,事实上服务设计也会在一些情境下考虑适时的反馈,以降低这种造成恐慌的不确定性。

二、20世纪80年服务设计缘起1982,设计师式思维方式

国际著名的设计研究学者NigelCross通过1982年的论文DesignerlywaysofKnowing(设计师式认知,1982)为我们描绘了更清晰的设计思维。他探索了设计师是如何思考的,设计师的决策过程和其他行业的人有何不同等问题。他认为设计思维是人类认知中固有的思维。

1982,“服务设计”首次提出

世界上学者公认的是G.LynnShostack在20世纪80年代的营销管理学领域首次提出服务设计(ServiceDesign)概念。那个时候的早些年,设计服务通常是营销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因而时任花旗银行营销管理专家和顾问的G.LynnShostack在论文HowtoDesignaService(如何设计服务,1982)和DesigningServicesThatDeliver(设计传递的服务,1984)中首次提出了服务设计(ServiceDesign)这一概念,并通过书籍和论文等形式为服务设计做出了早期贡献。

她在论文中说到:如果把服务留给独立的人,让其管理各个部分而不是整体,会让公司更容易受到冲击,并创造一种对市场需求和机遇反应缓慢的服务。Leavingservicestoindividualtalentandmanagingthepiecesratherthanthewholemakeacompanymorevulnerableandcreatesaservicethatreactsslowlytomarketneedsandopportunities.”

以下是呈现在其论文中的服务蓝图:

1982,以街角擦鞋服务为例的最初的服务蓝图

1982,修饰后的擦鞋服务的服务蓝图

1984,以街角擦鞋服务为例的最初的服务蓝图

1983,服务剧场理论的提出

StephenJ.Grove和RaymondP.Fisk首次在其论文Thedramaturgyofservicesexchangeananalyticalframeworkforservicesmarketing(服务的戏剧化与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的交换,1983)从服务营销角度出发提出了ServiceTheatre(服务剧场)理论,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更好地理解服务的交换过程。

服务剧场理论中将一线工作者比作演员(Actor),顾客比作观众(Audience),将整个服务的交付过程比作表演(Performance),将交付的场景比作布景(Setting)。另外也运用前台(Frontstage)和后台(Backstage)和道具(Prop)等来帮助理解服务交付过程。尽管这种比喻有一定局限,但是其中的观点比如演员和观众共同组成表演,形象地诠释了服务的共同创造的概念,即服务是由顾客和一线工作者的互动产生,服务无法脱离顾客而单独存在,理解起来就是服务更像是表演而不是生产制造。

1984,“服务设计”的另外解释

另外,1984年,BenjaminSchneider和DavidE.Bowen也对服务设计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不过依然同两年前的Shostack类似,依然是从营销、管理和服务的商业开发角度出发的。详见他们的论文“Newservicesdesign,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andtheemployee”(新服务设计,研发、实施与雇员,1984)和“EmployeeandCustomerPerceptionsofServiceinBanks:ReplicationandExtension”(顾客和雇员如何理解银行的服务:复制与拓展,1985)。

1986,“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首次提出

设计领域的著名设计作家DonaldA.Norman在加利福利亚大学的研究实验室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UserCenterdDesign(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术语,并随着其书籍User-CenteredSystemDesign:NewPerspectivesonHuman-ComputerInteraction(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在人机交互中的新视角,1986)的出版而广泛流传。

1986,首个以提升顾客关系的管理系统诞生

1986年,第一个沟通管理系统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顾客关系管理)软件系统诞生,这个系统能跟踪顾客与企业互动的一些信息,并能让雇员拥有更多的顾客信息,当出现抱怨的时候就可以检查历史记录,追溯最后在哪个交互部分出现了问题。这个软件是现代的顾客关系管理软件的先驱,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顾客的体验,但是依然无法破解现在企业中的组织单元分割而造成服务体验低下的问题。

1988,评价服务质量的SERVQUAL工具诞生

SERVQUAL的22个问题

同时他们也设立一个简单的公式:

SQ(服务质量)=P(个体感知的服务)–E(个体对服务的期待)

尽管这个工具很长,但是它背后的思想则是显示了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的感知。

三、20世纪90年代脱离营销,“服务设计”正式确立1990,服务场景模型的尝试

1991,服务设计正式在设计学领域作为学科提出

TotalDesign:ManagingtheDesignProcessintheServiceSector,1991

1991年,BillHollins和GillianHollins出版了“TotalDesign:ManagingtheDesignProcessintheServiceSector”(《全面设计:管理服务部门的设计流程》,1991),在书中他们描述了服务产品应该被怎样设计,以及服务产品的设计流程怎样来管理,并定义了问题通常发生的位置。在这本书中他们正式地在设计学领域提出服务设计概念。同年,KISD(KlnInternationalSchoolofDesign,科隆国际设计学院)的MichaelErlhoff与BirgitMager开始将服务设计引入设计教育,MichaelErlhoff提出可将服务设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他后来还建立了一个服务设计教育的国际性大学集团,即是后来的ServiceDesignNetwork(SDN,服务设计联盟)。

1991,多学科设计团队IDEO建立

DavidM.Kelley、BillMoggridge和MikeNuttall三位与Matadesign(元设计)有关系,并且当时已经非常著名的人物建立了现在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IDEO。IDEO对设计思维和服务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工具、创作了几本关于设计思维的书,也通过网络方式传播着包含设计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其中也被如今的服务设计师使用着。

1992,用设计思维解决抗解问题

1993-1994,人物原型工具诞生

1993年到1994年之间,Angus和Jenkinson创造了Persona(人物原型)工具,之后在国际上广泛采纳并由OgilvyOne(奥美互动)的员工传播散开。尽管现在这个工具已经被用烂了,但是如果知道它的目的是建立共情的话,就应该通过实际的调研来建立人物原型,而不是用来建立缺乏调研的假设的目标人群。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服务科学概念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IBM提出ServiceScience(服务科学)的概念,之后又倡导SSME,(ServiceScience,ManagementandEngineering,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结合各类学科(如服务管理、服务营销、服务工程、服务设计等)形成一个单独体系来应对服务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而如今SSME呼吁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将更多重心更放在服务业的创新上。

1998,类似服务设计思维的情境设计诞生

1998,旅程地图诞生

CustomerJourneyMapping(顾客旅程地图)最初由OxfordSM(当时称为牛津企业咨询公司)在1998年以支持Eurostar(欧洲之星)项目的建立和实施企业使命和品牌主张。之后OxfordSM继续广泛地使用这种方法,这其中就包括和英国政府的合作,之后通过英国政府的帮助公开发表了这种技术的指导。1999年,IDEO在Acela(阿西乐特快)高速铁路项目中使用。随后它成为了服务设计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并用来可视化无形的服务。

1998-1999,“体验经济”概念提出

ExperienceEconomy,1999

1999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B.JosephPineII和JamesH.Gilmore的TheExperienceEconomy(《体验经济》,1999),提出体验经济将成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下一代经济。(这之中“体验(Experience)”是服务设计中相当重要的概念)

在书中,“体验”的理想特征被描述成:“‘体验’已是超越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经济模式,而且‘体验’既适用于现实世界,也适用于虚拟空间,未来创造价值的最大机会就在于营造‘体验’。”他们把服务定义“为百货商品提供差异化手段和附加价值”的“作用于特定客户的无形的活动”。由此可见在商业领域,服务设计最早被视为用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增值服务。

20世纪末期,产品服务系统的流行

而在20世纪末期设计领域也逐渐开始流行产品服务系统(PSS,ProductServiceSystem)的概念,不过当时对于PSS的看法更多提倡使用服务来替代部分产品,以达成更好的环境效益。而产品服务系统设计(PSSD,ProductServiceSystemDesign)主要是针对产品服务系统涉及到的战略、概念、产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管理、流程、服务、使用、回收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依然更多偏向可持续发展角度。

四、21世纪初(2000-2009)“服务设计”概念的逐渐明晰1.实践先行的服务设计

2001,第一家服务设计的设计咨询公司Live丨work诞生

国际上第一所专注于服务设计的设计咨询公司Live丨work由ChrisDown,BenReason和LavransLvlie三位创始人在2001年正式在英国伦敦成立。

2002,IDEO将服务设计纳入设计内容

建立于1991年的美国跨学科设计公司IDEO在2002年正式将服务设计纳入其设计服务的范围,立于其核心设计范围之一。

2002,最早的公共机构服务设计组Mindlab诞生

最早的公共机构的服务设计小组Mindlab在丹麦由商业和发展部、就业部和儿童与教育部支持下在2002年诞生,专门针对于公共服务进行服务设计,后续引发了美国、墨西哥、新加坡等国效仿,建立了类似的创新实验室,这让服务设计师走出营销部门开始为公共机构效力(Mindlab已于2018年5月关闭,并由丹麦重新设立的DisruptionTaskForce取代)。

2003,Engine转型成为第二家专注于服务设计的设计咨询公司

2003年,仅创立三年的英国伦敦创意公司Engine,开始转变战略,明确地指出他们是服务设计咨询公司。这是第二家公开承认自己专注服务设计的设计咨询公司,标志着服务设计在设计领域和商业咨询领域达到逐渐成熟。

21世纪初,许多设计咨询公司(如Live丨work、IDEO、Frog、31VOLTS等)和政府内外部的设计机构(UKDesignCouncil、KISD、Mindlab等)在服务设计上的实践推动着服务设计的发展。

2.浮出水面的“服务设计”

2004,”服务主导的逻辑“在营销界提出

这种观念将所有组织的核心活动看作服务,所有物质产品都看成服务,并且其在公理5中解释到:服务设计是协调经过设计的机构和机构的制度安排的流程,以确保价值的共同创造。”servicedesignistheprocessofcoordinatingdesignedinstitutionsand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toenabletheco-creationofvalue.“在随后的十几年,SDL不断地由各个学者完善和发展,并且高度契合服务设计的发展方向。

2004,国际服务设计联盟SDN建立

国际服务设计联盟SDN(ServiceDesignNetwork)由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LinkpingsUniversitet(林雪平大学,瑞典),PolitecnicodiMilano(米兰理工大学,意大利)和DomusAcademy(多莫斯设计学院,意大利)等大学在2004年联合创建的非盈利机构,将机构、企业和政府内的专业人员联系起来,以加强公共和企业部门中服务设计的影响。旨在以学术的专业角度推广服务设计理念,用于指导企业的服务产业实践。SDN的建立帮助服务设计在全球教育界进行推广与普及,并在全世界推广。

2005,双钻模型的提出

DoubleDiamondModel.UKDesignCouncil,2014

2005年,UKDesignCouncil(英国设计委员会)发布了DoubleDiamond(双钻模型),揭示了设计工作是不断的发散和收敛的思维循环流程,这与直接的线性思维不同,进一步诠释了设计思维。

2005,D.School与设计思维教育

同样在2005年,D.School(斯坦福设计学院)由IDEO联合创始人DavidKelley和一些斯坦福机械工程部的人共同创立,提供设计思维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教学工作。时至今日它依然享有盛名。

2005,奥斯陆建筑与艺术学院开展服务设计教育和研究

2006,诠释设计思维的“设计涂鸦”概念

DesignSquiggle,DamienNewmann,2006

DamienNewmann在2006年提出了DesignSquiggle(设计涂鸦)的设计流程模型,这种模型形容设计是从抽象到形成概念,再到具体的设计的过程,进一步诠释设计思维的意义。

2007,第一届服务设计全球会议举办

第一届SDGC(ServiceDesignGlobalConference,服务设计全球会议)由SDN在2007年举办,吸引了全球的许多参与者共同参与,说明当时服务设计逐渐走向明面,服务设计社区的逐渐成熟。

2008,更加官方的“服务设计”概念定义

这时由于在2008年的更加官方的组织的公开承认和定义,设计学领域中的“服务设计”概念才变得更加明晰。当年由BoardofInternationalResearchinDesign(国际设计研究协会)主持出版的DesignDictionary(设计词典)给其所下的定义是:

“‘服务设计’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的功能和形式。它的目标是确保服务界面是顾客觉得有用的、可用的、想要的;同时服务提供者觉得是有效的、高效的和有识别度的。”

与此同时也有更多专业机构对服务设计进行明确标准划分和定义。尽管不同领域学者对服务设计的概念界定会产生着不同,但都滋养着服务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更为偏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在服务设计实践的辅助下,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对服务设计中的诸多概念进行更为启发性的定义和探讨,推动着服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2008,第一家专注于公共机构创新的非政府组织诞生

才23岁的DeborahSzebeko在2008年于伦敦创立了专注于公共机构创新的非政府组织Thinkpublic,并运用服务设计进行实践。

2009,首个服务设计硕士学位

五、21世纪初(2010-2019)新十年,“服务设计”走向成熟2010,行为洞察小组建立

在英国政府的倡议下,又一家设计咨询公司BehaviouralInsightsTeam(行为洞察小组,现在叫BehaviouralInsightsLimited,行为洞察有限公司)由心理学家DavidHalpern领导下在2010年于英国建立,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首次出现于RichardH.Thaler和CassR.Sunstein所著的Nudge:ImprovingDecisionsaboutHealth,Wealth,andHappiness,2008)用以提升英国政府的政策和服务,甚至是节省开支上。

2010,服务设计思维与五个服务设计基本原则

MarcStickdorn烦恼于无法系统地给学生们教授服务设计,因此联合JakobSchneider通过服务设计思维的方法联合23名共同作者和超过150名贡献者创建最全的服务设计基础、工具和案例研究等,最后的结果则是ThisisServiceDesignThinking:Basic-Tools-Cases(《服务设计思维:基本知识-方法与工具-案例》,2010)。该书之后广泛流传,翻译成中文版之后为我国服务设计宣传也起了极大作用。其中在书中首次提出了5个服务设计基本原则:

首届ServiceDesignJam(没见别人翻译过这个,也不太好翻译,所以我根据内容暂时把它称作服务设计风暴)在2011年于美国旧金山和SDGC(服务设计全球会议)一同举办。时至今日,服务设计风暴一直通过让参与者组成的团队用48小时来根据给定主题设计创新的服务。(比如2011年的主题是“超级英雄”,通过超过50多个城市的1200多名参与者设计了200多个独一无二的服务)

2015,开始“面向实践的服务蓝图”探索

2016,服务设计日诞生

国际服务设计联盟SDN在2016年发起了将每年的6月1日作为ServiceDesignDay(服务设计日)这一个不同学科和背景的人参与的世界性的活动,旨在庆祝服务设计,并呼吁所有组织、服务设计师、学生和热心人士参与进来,通过线上或线下活动为周边的世界创造更多影响力。

2016,“设计冲刺”将设计思维更容易传播

同样在2016年,JakeKnapp,JohnZeratsky和BraddenKowitz通过著作Sprint:SolveBigProblemsandTestNewIdeasinJustFiveDays(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2016)提出了一个简单容易实施的设计流程。设计冲刺(DesignSprint)是可以在5天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简言之:

周一广泛地找出问题,然后选择一个重要的方面作为专注点;

周二在纸上画出所有竞争性的解决方案;

周三,做出困难的抉择并将想法转换成可以测试的假说;

周四,完成一个高保真原型;

周五与真实的人进行测试。

设计冲刺模型

这个流程建立在设计思维或服务设计流程的基础上,简单、有趣地浓缩成一周的工作,帮助企业成员尝试服务设计流程,进行设计思维的锻炼。

2016,设计思维工具集将设计思维纳入企业培训

2017,服务设计受训者认证

2017年,服务设计联盟SDN又为服务设计领域做出了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即是提供了SDNAcreditedServiceDesignTrainer(SDN认证服务设计受训者)的认证。这个创举的目标是为了使其成员作为高度优质的受训者,为快速增长的市场带来透明度和信任。

2017,服务设计实践与更新的六个服务设计基本原则

从2010年的Thisisservicedesignthinking(服务设计思维,2010)到2017年的Thisisservicedeisngdoing(服务设计实践,2017,书名我自译的),MarcStickdorn,AdamLawrence,MarkusHormess,JakobSchneider四位主要作者运用服务设计思维,通过与全球150余名实践者-服务设计师们共创的方式,经过数次迭代,为我们出版了关于服务设计的最新理解的权威书籍,弥补当时出版Thisisservicedesignthinking一书时饱受诟病的过于片段化和理论化的缺点。同时随着服务设计的发展,更新了过去提出的5条服务设计基本原则,如下所示:

ThisisServiceDeignDoing,2017,P28

2007.5ServiceDesignBook(暂无中译本)

ColinRudd,VernonLloyd

2008.6FromProductstoServices:Insightsandexperienceformcompanieswhichhaveembracedtheserviceeconomy《从产品到服务:企业向服务经济转型指南》

LaurieYoung

2009.1ServiceDesign(暂无中译本)

BirgitMager,MichaelGais

2009.5Touchpoint:TheJournalofServiceDesign(暂无中译本)

BirgitMager

2009.8DesigningServiceswithInnovativeMethods:PerspectivesonServiceDesign(暂无中译本)

SatuMiettinen,MikkoKoivisto

2010.1Servicedesign(暂无中译本)

SorenBechmann

2010.12ThisisServiceDesignThinking:Basic-Tools-Cases《服务设计思维:基本知识-方法与工具-案例》

MarcStickdorn,JakobSchneider

2011.4ServiceDesignandDelivery(暂无中译本)

Macintyre,Mairi;Parry,Glenn;Angelis,Jannis

2011.5DesignatYourService(暂无中译本)

XeniaViladas

2011.6DesignforServices(暂无中译本)

AnnaMeroni,DanielaSangiorgi

2013.3ServiceDesign:FormInsighttoImplementation《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

AndyPolaine,BenReason

2013.12ServiceDesignwithTheory:DiscussionofChance,ValueandMethods(暂无中译本)

SatuMiettinen,AnuValtonen

2014.4TheServiceStartup:DesigngetsLean(暂无中译本)

TennyPinheiro

2015.12ServiceDesignforBusiness:APracticalGuidetoOptimizingtheCustomerExperience《商业服务设计新生代:优化客户体验实用指南》

BenReason,vlie,MelvinBrandFlu

2017.11ThisIsServiceDesignDoing:ApplyingServiceDesignandDesignThinkingintheRealWorld(暂无中译本)

MarcStickdorn,AdamLawrence,MarkusHormess,JakobSchneider

2007至今中国的“服务设计”发展2005—2006,其他学科方面的探索

尽管自IBM提出“服务科学”之后,在我国服务科学、服务工程等便开始了研究和探索。2005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第一个成立电子服务系,清华大学2006年建立了现代服务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于2006年增设了“服务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7,清华大学首先将服务设计纳入教育体系

2016,国际服务设计联盟分会在我国的建立

2018,全国首届服务设计大会召开

2018年全国首届服务设计大会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了全国服务设计联盟。

2019,国际服务设计联盟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2019年,国际服务设计联盟大会首次在上海召开,进一步帮助着我国与国际服务设计的接轨

2019,服务设计在我国的官方认可

不过好消息也是有的,2019年1月10日由我国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发布了《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2018版)》。在这份目录中提出了23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8个领域属于信息技术外包(ITO)范畴,6个领域属于业务流程外包(BPO)范畴,9个领域属于知识流程外包(KPO)范畴,其中“服务设计服务”则属于其中的知识流程外包(KPO),是在2016年版基础上新增的部分。

我国官方是这样定义服务设计的:

主要业务类型:主要包括服务模式设计、商业模式设计2个业务类型。

主要应用领域:重点面向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4个国民经济行业。

2020,服务设计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动

2020年1月14日,我国商务部等8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在其中六个主要任务的第二类“推动重要领域发展”的4个条目中,其中第二个条目为“扶持设计外包。建设一批国家级服务设计中心。支持各类领军企业、科研院校开放创新设计中心,提升设计外包能力,支持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展设计服务外包。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这为服务设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尽管我国官方在服务设计定义和范围制定上稍微滞后于国际研究,但是这明确揭示了服务设计的官方认可的发展潜力,而且这也是我国众多有名亦或无名的服务设计实践者推动的结果。

依然较为落后的研究资料

在著作产出方面,我根据“定位服务设计,2018”一文的归纳,除掉论文之外,然后我进一步补充了附加信息之后有以下内容:

2011.6《服务设计》罗仕鉴,朱上上

2014.7《设计的立场:拓展的服务设计观念》郑子云

2015.5《服务设计与创新》王国胜

2015.12《服务设计微日记》茶山

2016.8《中国服务设计发展报告2016: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中国设计产业研究》胡鸿

2016.11《触点:服务设计的全球语境》王国胜

2017.7《服务设计微日记2》茶山

2017《服务设计概念衍生阶段的设计模式与策略》胡莹

2019.4《服务设计驱动的革命:引发用户追随的秘密》黄蔚

相比国外服务设计代表著作如ThisisServiceDesignThinking:Basic-Tools-Cases(《服务设计思维:基本知识-方法与工具-案例》,2010)、ServiceDesign:FormInsighttoImplementation(《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2013)、ThisisServiceDesignDoing:ApplyingServiceDesignandDesignThinkingintheRealWorld(暂无中译本,我将其翻译为《这就是服务设计实践: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服务设计和设计思维》,2017)而言,这些文献和著作的内容和其质量多数较为滞后于国际研究(毕竟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我国与外国),导致我国对这个不断演化的新兴领域的认识还比较受限于国外的研究和实践,一直是追赶状态。

高度缺乏的实践指导材料

而《服务设计驱动的革命》(2019)是黄蔚女士的著作,尽管2003年,桥中就已经建立,但经过16年的实践,但是本书依然更像是入门级的作品,并未符合读者对其长期实践下业务经验积累所应达到的深度的期待,并不能给实践带来更多启发(其实翻翻桥中的公众号到是还能发现一小些有趣有启发的实践方式),希望未来能带来更加深入的实践指导型书籍。

然而就其目前对实践的指导而言,还是过分依赖国外诸如网站、文献、书籍等方面的指导,就服务设计而言,大量的实践还未赶上,又如何促使研究的准确和前瞻呢?也许要认识清楚服务设计上,我们真的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创。

服务设计的未来

直至今日,服务设计依然是一个新兴事物,服务设计一直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新兴领域,而且由于其复杂的属性其研究和实践一直是较为混沌的状态,而且几乎往往是实践先于研究出现。正如我们一眼就迷上服务设计一样,我们看得到服务设计的价值,但是却不知道未来究竟如何。

而近年来“用户体验”逐渐成为企业的战略重心,并且设计思维成为关键的创新的核心。而服务设计的最初成型就是发迹于设计工作室之中,设计思维即是关键,并且其高度地将人作为中心,将体验作为服务核心考虑因素(这又牵扯到什么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与服务设计的关系等因素,这部分也有很多研究),因此服务设计愈发得到重视。

随着服务设计的逐渐发展,现在的一个重要趋势之一就是像设计思维被管理和营销等商科领域吸纳,服务设计的教育也逐渐进入管理与营销的课堂之中。我认为这一点是与服务设计具备的高度的设计思维以及与组织创新的密切关系有关。

在2011年的美国旧金山举办的SDN大会上,BrandonSchauer的演讲上说明了通过对2011年对美国从事服务的设计的案例研究进行粗略的估算,每年美国花20亿美元在计划和设计服务上,而这之中只有7000万美元(约3.5%)被花在”服务设计”上,而剩下96.5%的人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服务设计师,甚至从未听说过“服务设计”。而在中国也是如此,很多我们周围的服务大多不是被称为“服务设计师”的人设计的,尽管有的时候还过得去,但大多时候还是问题重重

服务设计从90年代和00年代的设计方法论中成长,设计背景的人或许将服务设计当作计划和设计服务,然而服务设计并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事实上服务设计师只是代表创建和塑造服务的许多职业中的一种,它们还包括系统工程、营销、品牌管理、执行管理、用户服务管理等等职业。

然而就如上面所述,服务的设计并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那么对于服务设计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这就产生了很重要的问题:

WhyServicesneeddesign为什么服务需要设计?&WHyneedServiceDesign为什么需要服务设计?

因此之后(可能会变鸽子)我将以2018年发布最新服务设计权威著作“ThisisServiceDesignDoing”的部分观点为主,结合其他各类研究与实践资料,来解释“为什么服务需要设计”和“为什么需要服务设计?”

本文整理截止至自2020年2月29日

TOBECONTINUED……

论文,定位服务设计,辛向阳,曹建中,2018-9,P44-P45;

论文,服务设计:当代设计的新理念,高颖,许晓峰,2014-6,P141-P142;

论文,服务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罗仕鉴,邹文茵,2018-12,P44-P47;

论文,服务设计驱动公共事务管理及组织创新,辛向阳,曹建中,2014-5,P126-P128;

论文,DesigningServiceThatDeliver,G.LynnShostack,1984,P135-P138;

论文,HowtoDesignaService,G.LynnShostack,1982,P49-P63;

作者:龙哩个龙。公众号:LONG说设计

本文由@龙哩个龙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THE END
1.探索工业设计的起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工业设计的起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工业设计是一个源远流长的领域 它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工业设计为产品注入了艺术美感 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项领域的成就离不开众多杰出人物的贡献 他们为工业设计的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 https://yundeesoft.com/124001.html
2.设计的起源素材网站图片免费下载共有1156882个设计的起源相关内容为您呈现 设计起源天古设计师林起源家装设计师的起源于哪里家装设计师的起源是什么现代设计的起源ai面孔起源设计图包装设计的起源与发展教案包装设计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包装设计的起源是什么时代包装设计的起源发展过程包装设计的起源是什么起源设计 https://www.zcool.com.cn/tag/ZMjg5NzAxNg==.html
3.平面设计的起源与发展设计教程世界平面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平面设计的起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象征。在人类原始生活逐步走向文明的起始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将自身的思想感情用符号形式来传达。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绳记事演变到图形符号,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文明进程中的大转折。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就是依据各种图形符号进行记事与交流,http://www.333cn.com/shejizixun/201919/43498_149299.html
4.绿色设计起源绿色设计起源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贺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工业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https://www.sdada.edu.cn/info/1092/3309.htm
5.包装设计的起源及发展包装设计的起源之古代文明 包装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在古代文明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包装对于商品交换和保护至关重要,于是开始研究和发展各种不同的包装设计。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利用纸莎草、棕榈叶和麦秸等材料,制作盒子、绳索和纸袋等包装物品,用以包裹食物和贵重品。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包装设计,不仅提供了http://www.chinauci.cn/news/latest/49528.html
6.20世纪设计史上的一大潮流!工业设计中的“流线型设计”?有多亮起源 流线型设计风格起源于空气动力学。20世纪初,随着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空气动力学对设计的影响。空气动力学研究表明,物体表面的形状可以影响其在空气中运动时的阻力。流线型形状具有较小的迎风面,因此在空气中运动时阻力较小,可以提高速度和效率。 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9922.html
7.室内设计的历史起源发展王猛设计师室内设计的历史起源发展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巳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已存在。 自建筑的开始,室内的发展即同时产生,所以研究室内设计史就是研究建筑史。https://www.shejiben.com/sjs/509596/log-24769-l116695.html
8.标志设计1、标志设计起源 标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最初人们将图腾刻在居住的洞穴和劳动工具上,后来就作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成为族旗、族徽。国家产生以后,又演变成国旗、国徽。 http://www.szquanli.com/sheji/655.html
9.关于游戏任务设计的一点思考(1):概念与简史但这种官僚而枯燥的管理方式,显然不应该是任务设计的起源。 你们有谁觉得拿到每周工作任务表的时候觉得特高兴特好玩么?没有吧? 你们会因为工作任务特复杂特有挑战性觉得充满了乐趣么?不会吧? 明明工作也有行动啊。明明工作完了也能得到报酬啊。 为什么工作就不好玩呢? https://www.gameres.com/486752.html
10.体育起源范文12篇(全文)我们只有仔细地分析诸种因素,研究它们之间关系,才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艺术起源的问题。不管是哪种理论,艺术的产生一定是因为人们的欲求、需要、意志和情感等,并且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设计的起源 设计的起源基本与人类的起源同步,要比艺术的起源早上万年,这是因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从形式上来看是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tq0l4g4.html
11.设计模式[1.起源与诞生]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经过分类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 使用目的:为了代码可重用性、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 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写真正工程化;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的基石脉络,如同大厦的结构一样。 起源 https://blog.csdn.net/u012869196/article/details/73616182
12.酸性设计是什么?1、酸性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酸性设计最早由平面设计师 David Rudnick 定义,他的作品在地下和主流市场中大量露面,吸引了众多年轻设计师。荷兰创意机构 G2K 的艺术总监 Rudmer van Hulzen 策划了一场展示音乐俱乐部海报设计的展览,展示了一系列来自 Studio Cryo、Studio Feixen、Anna Kulachek、Bráulio Amado 和 Jonathan https://js.design/special/article/acidic-design.html
13.设计师:杨帆经济频道以人为本,设计是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以什么样的“放弃”,成就什么样的“完美”。 设计中注重信息的传递与概念的转换,更把设计看成是一种心理过程。会享受生活才能感受设计,设计最终要达到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品名字及设计思路起源 作品名《简·爱》 https://jingji.cctv.com/2016/05/24/ARTI3laKXYgdlDcDtGyuZV9Y1605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