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凌晨1时左右,享誉国际的印度尼西亚室内设计师贾雅·伊布拉辛(JayaIbrahim)在其位于印尼雅加达的家中不慎跌倒身亡,得年67岁。他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室内设计师之一,他所设计的酒店遍及中国、阿曼、印度、越南和美国,低调却不失华丽,他将印度尼西亚的设计带入国际视野,其中北京颐和安缦酒店、杭州法云安缦酒店、清迈Chedi酒店、上海璞丽酒店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近期,上海大剧院与上海芭蕾舞团联合制作的现代芭蕾《长恨歌》,也邀请到这位设计师操刀舞美设计,这也是贾雅首次进行舞美设计。可惜的是,于4月28日交付舞团的最新一稿,竟成贾雅的设计绝唱。
贾雅的设计风格在古今、东西之间游刃有余,这和他的成长背景是分不开的。1948年4月17日,贾雅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望族,父亲是公务员也是外交官,母亲则是爪哇公主,贾雅自小在印尼爪哇岛中南部城市日惹特区长大。父母的身份使小贾雅常有机会周游列国,而外婆则灌输给他地道的爪哇文化,使其从小就受到多样文化背景的浸润。
彼时,西方设计师在印尼的设计风格偏向本土风格和当地色彩,而本地新晋的设计师却大都以大酒店集团的品牌风格和概念为设计蓝本。贾雅却不随大流,他曾说过,自己的设计理念是“不为某个朝代或风格而设计,而为找出美丽和宁静。”而此想法也成为他接下来的酒店和住宅设计理念。他说:“住在这里的人要感觉自己是自在地享受人生。”
从酒店经营者的角度,他的所设计的酒店更适宜房间数量较少,注重人群较少的高品质私人酒店。正如颐和安缦的总经理MarkSwinton所说,“贾雅擅长把古代的魅力带入现代的文明。”
贾雅曾被2002年1月号《ArchitecturalDigest》杂志评为“设计百强”之一,还被列入“印度尼西亚最具创造力的50人”。
对于度假村,特别是避世酒店的设计是贾雅最为精湛的。贾雅设计的酒店就如同避世的高人,在喧嚣城市中求得一方恬静的存在,这和他对自然材料的使用、对环境整体感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在他所设计的酒店中,很少有大理石或是跳跃性的色彩,他还善于利用周边环境、并融合当地文化,在中国的几家精品酒店就是很好的例证。
北京颐和安缦:“曲径通幽”颐和园
颐和安缦向传统中国取经,并深得中国传统的精髓,设计师JayaIbrahim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修缮了酒店内的百年老房,并在酒店内种植了不少和颐和园相同的树木,让整体环境更能融为一体。酒店内的大部分家具都是明式风格,因采用上好的木料和木工,包括一些珍贵的楠木等,所以家具硬朗朴实,线条流畅,地上铺着呈石青色的传统金砖,这种名贵砖石经过反复烧制并打磨而成,表面色泽光滑,敲打金砖还能发出金属的声音,地下还装上地暖。
正如其他安缦酒店一样,颐和安缦把低调当成一种风格。因此,酒店新建的主楼依照原址保留的百年四合院风格建造,并设有多口门窗,空间的采光和通风都很好,窗门配上木质的卷帘,窗外的风景变得隐隐约约,如水墨画中的渲染,正如古代中国文人推崇的含蓄美。三进四合院最深处是一个荷花池,池中有戏台,晚上就有艺人演出京剧和民乐等,在秋天的夜晚,残荷夜色良辰美景,让住客全然忘记了身外那个21世纪处处都是簇新建筑的北京。
杭州安缦法云:浑然天成的江南古村落
JayaIbrahim的风格是偏爱使用自然材料,在他所设计的酒店中是见不到大理石或者是很具跳跃性的色彩。在杭州,贾雅利用灵隐寺附近的一个古村落,力求展现一个原生态的文化住所。贾雅曾说,“这个村子已经很美了,所以我要做的,只是尽量保持它原来的样子”。
Ibrahim深入乡村小巷,走访了杭州周边村落、茶园和寺院,设计时力求大小细节都能高度一致。酒店的建筑仿造旧日杭城周边的民居而建,没有雪白的墙壁与精致的庭院,显现出杭州民俗文化中粗犷野趣的一面来——略显乌黑的木制墙壁、歪歪扭扭却依然牢固着的大梁,还有用石头搭成并用黄泥盖着瓦片的围墙。在细节上,酒店也为了舒适的缘故做了改造,比如窗户就用上了精致的格子窗棱,想必再过几年,应更有旧日民居的气势。据说其中许多细节之所以能还原到如此,实在是因为找到了几位懂得古法的匠人,特别是一些泥墙的修缮,是要用泥与稻草混合,并要间杂些糯米增加粘性。
酒店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简单,家具也是仿古的细巧家具,再垫上精致的棉麻包裹的软垫子。据说酒店内的西餐厅,也总是因为主人固执于中式的装饰而让许多住客误认为中餐厅,幸好高脚杯与刀叉依然闪亮。复古的元素还体现在酒店使用的竹节钥匙圈+门牌号+钥匙,来取代电子门卡。而房间内整体的灯光都比较暗,只在必须要用到照明的地方才会使用灯。灯的功用被退回到蜡烛的年代,仿若穿越至18世纪的自然古村落。
上海璞丽酒店:都会桃源的世外感
大堂狭长通道的左侧,一墙之隔的地方,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个书廊,书架高过头顶,想要看,还得找工作人员帮忙。为了营造阅读的温馨感,设计师还在书廊里放置了一个火炉,冬季即可点燃。火炉上放的一块墙面由一种特殊材料贴面而成,这种特殊材料名叫魟鱼皮面板,有些像蛇皮,摸上去很光滑。这种皮质材料在1920年代的上海很流行,有钱的年轻人把它用在镜架、钱包和手袋和其他饰物上。文学氛围蔓延到大堂的每一个角落,每张青石桌面上都摆放着一两本小巧易读的书,像手绘的小人书《刘姥姥进大观园》和《鸳鸯抗婚》。
藤艺在酒店里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三楼的“静安餐厅”餐桌桌面都包裹了藤面,所有的客房楼层走道墙面也都覆盖了藤面,这种古老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酒店的冰冷感。每间客间都有很强的通透感,浴缸往往设在临靠窗户的位置,泡澡时可以一览户外景色。酒店秉承让住客独享“雕琢奢华”的理念,客房内的布置完美演绎了现代风格与复古主义的和谐相融,精心点缀其间的件件艺术摆设,更时时丰富着感官体验。在每间客房内部随处可见的龙麟纹木雕屏风与铸铜洗脸台,再度验证了设计师刻意交织古今与中西于一体的设计巧思。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左琰谈及贾雅,称这位印度尼西亚设计师在十多年前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设计很厚,对质感的处理很有层次,既不会过分沉重,也不会流于轻佻。环境中的历史元素、色彩平衡和文化符号在他的手中似乎都可以艺术化地调和。十多年来,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绝不普通。”
2001年由中国室内设计协会在新天地星巴克举办了一场“老建筑新生活”的设计师沙龙,论坛中提及新天地旧里中几个较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其中就有贾雅设计的T8餐厅。左琰介绍说,当时国内的餐厅设计大多参照港台风,使用大花白或大花绿的材料彰显富丽堂皇的感觉,缺乏个性。但T8餐厅的设计很独特,进门的小桥、池塘和鱼缸有浓郁的海岛风情,开敞式的厨房和天井上加盖的玻璃又给人西式的感觉。“这种丰富的质感、流动的空间和高档的搭配呈现出别致的风格。”
和贾雅的再次相遇是在2004年。左琰参与设计了外滩9号的整体修复改造,对老建筑进行了抗震结构和外立面的修复,留出室内的大空间交由业主进行二次装修。不久后再去的左琰发现新入驻的高级成衣品牌夏姿陈将室内完全变了个样,“利用老建筑的幽深、灯光的营造和空间的组织,做出了一种尊贵的感觉,后来我才发现,这个设计也是贾雅做的。”左琰如是说。
在左琰看来,贾雅对中国元素的应用和解读是聪明而讨巧的,他不会做成完全的中式设计来迎合本地业主,而是利用各种因素的搭配来调和出一个和谐的整体。比如杭州法云安缦的木梁多为深色,在室内虽然使用明式家具样式,但他会加以改良并应用浅原木色来进行平衡。“他的细腻在每个细节中都能看出水平。”
JayaIbrahim设计语录:1、设计理念是什么——“不为某个朝代或风格而设计,而为找出美丽和宁静。住在这里的人要感觉自己是自在地享受人生。”2、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它们是现代的设计,但也是有历史的设计。”3、如何寻找设计灵感——“设计感觉只有在你犯过很多错误以后才会找到,那时你就会知道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会进步。”(Designsenseyoucanonlygetafteryoumakemanymistakesandyoulearnwhatnottodoandwhatwayto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