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底的最高层经济会议少见,盘中就发通稿,直指信心。
前天晚上商家给了5元优惠券,昨天女神就来问话,还在吗?
哪怕已经输光了裤衩,A股也要铆足了劲,就地而起,摆出一副亢奋劲。
还好的是,就演这两小时,接下来一气休五天,不至于露出“体虚”的本质。
两小时不错了,隔壁老纳泄了一晚上,4个点出去。
老道前晚刚创下今年最大跌幅,昨晚老纳就跟了一个,印象中也是今年最大跌幅。
A股难得长了一回脸。
2022,主题是比烂。
欧美晒通胀,晒滞涨。
这里是清零,PMI指数创下了2020年2月以来的最低,预料之中。
非制造业的商务活动指数41.9%,这个数字2007年开始公布的,4月是史上头一回,连续两个月低于50%。
2020年武汉yi情处置果断高效,信心指数3月份就已经回来,A股延续跌势,主要是拜美股史无前例的一个月4次熔断所赐。
2022年是熊市,上一次最近的熊市出现在2018年。
2018年那回,政策底出现在10-12月之间。10月的标志是No.1在首届上海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
2018年熊市的一大诱因是此前战略新兴板和CDR这两次中国股市的改革尝试两度夭折,年中小米从欲成头一个吃螃蟹变成放弃境内,而只到港交所上市,撕裂了A股的信心。
进博会上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科创板是一剂对症下药。而且由No.1公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了退路,也就置之死地而后生。
12月的标志是和那个被推特禁言的男人在阿根廷的会晤。年头上,鹤总数次前往华府谈判,还在白宫和那个男人见了,但力度不够。前脚刚走,后脚茶凉,加税追身,让人好不尴尬,也杀得股市奄奄一息。到年底两方最重量级人物直接会面,算是一个休战的符号,哪怕问题直至今日也没彻底解决,至少不再层层加码讹诈。
市场底是2019年1月末的创业板集中暴雷,算是对应了基本面。蓝筹的股价最低位大致则是在1月初。
说完了上次,说这次。
话说今年3月16号那次,鹤总也是开了个会,也是发了个通稿,A股下午也是全体起立,中概股尤甚,都是30-40%以上飘绿,涨出了山寨币的感觉。
奈何也是级别不够,是个伪政策底。而且那时候,yi情才刚开始在上海发酵。
昨天,级别够了,时点也踩得很关键,五一,北京的yi情管控升级了。幸好来了政策底。
市场底呢,也一定会有,7月中报预告,8月正式中报,基本面等在后头。
回看2020年这波,一季报是集中露丑,所以尽管3月底的PMI数据已经转好,4月份A股继续盘整了一个月,到5月才逐渐走出颓势。
那么今年,如果政策托底,随着今天上海宣布社会面清零,希望北京处置果断有效,yi情能够像深圳、广州那样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到5月底信心恢复,7-8月二季度亮完最丑家底,市场底就可以在最迟3个月内出现了。
另外拜托老美体虚,不要再传给我们。
拜托普京大帝的光速反击,战略威慑力量只是口头讹诈,不要真的亮出来。
A股胆小,禁不起哪怕是一点点惊吓。包括美联储的那些鹰派口风,最好也一概当成想毁我长城的反动境外势力言辞,不要翻译给我们听。
那样,就可以岁月静好,一切只等牛市春风了。
亚马逊昨天跌了14%,是骑行客入市至今的单日最大跌幅。。。
继中概电商全体业绩拉胯以后,终于把美股龙头也拖下了水。
顺便说一句,昨天晚上中概股是全体雄起的,对纳指跌4%一点影响也没有。可见是谁需要谁,谁缺了谁一点problem都没有了。
骑行客刚入市那会儿亚马逊亏损是常态,不影响它股价一路涨。前首富,贝佐斯教育机构投资者,他是在做新业务增量,不断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些东西财务数据上看不出来。
问题是,最近这些年它开始赚钱了,而且越赚越多,这时候突然业绩下滑,就不是资本市场所能够接受的了,更何况还是巨亏。
所以,要么你永远做坏人(不赚钱),一旦有一天做了良民(赚了钱/分了红),这时候再做一件错事(业绩或者分红下滑),千夫所指。
亚马逊一季度的亏损当中很大一部分是错投了RIVIAN。
这支5个月前还是明星股,创造了交付100辆,市值1000亿神话的“皮卡特斯拉第二”,如今股价从高位已经是腰斩、腰斩,再腰斩。没错,是跌去了85%以上。
其实,美股牛是指数牛,确切地说是龙头成分股的牛市。美股的小票跌起来不仅是吓人,最后大多归零了,不像我们A股还有个壳资源市值。
以纳指为例,从1990年到现在的32年,涨了30倍。但是我们常说的纳斯达克指数,其实是综指,跟我们的创业板综相对应。
和创业板指类似的叫纳斯达克100指数,32年涨了60倍,比综指还又翻一倍。
而我们的创业板呢,12年前同样从1000点起步,现在的创业板综指还比创业板指多200点。也就是龙头跑不过鸡犬,这也是A股特色。想想才7年之痒前的龙头乐视、暴风,希望一季度如预料中业绩下滑的宁德不要步它们的后尘。。
老巴真人秀时隔三年在奥马哈重开,估计他又要说一次,散户买股票,不如直接卖指数基金。不过也要看是哪里的指数,巴老从来没说过,A股的指数,比股票好。要不然单增/双增股池也不会每期都能战胜最强指数了。4月17日至今,单增股池已经赚钱了,同期所有的指数都跌了5个点以上。
南橘北枳,奉劝大家切不要东施效颦~
数据显示,尽管受经济环境影响,投资端有所承压,平安集团2022年一季度依旧实现归母营运利润430.47亿元,同比增长10%,远超市场预期。
借助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中国平安一季度个人用户数、客均合同均保持增长,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296.78亿元,同比增长16.0%;财产险保费规模增长10.3%,达到730.18亿元;银行净利润增长26.8%,达到128.5亿元。
同时,寿险的“渠道+产品”改革成果显现,代理人渠道坚定向“三高”队伍高质量转型,绩优队伍规模稳定,“保险+”新业务价值贡献已经超过1/3,增额终身寿险盛世金越、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等创新类产品和服务甫一推出便受到市场好评,有效带动平安获客及黏客。
稳健:营运利润同比增长10%,个人客户数超2.23亿
今年前3个月,平安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430.47亿元,同比增长10%;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6.58亿元,同比下降24.1%。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296.78亿元,同比增长16.0%;财险业务收入达730.18亿元,同比增长10.3%;银行业务实现归母净利润128.5亿元,同比上升26.8%。
相比净利润,营运利润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和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及其他,通常来说营运利润可更清晰客观地反映公司当期业务表现及趋势。
在金融机构的战略中,综合金融是一种追求差异化的选择。随着市场竞争逐渐演变为一种成本竞争,只有靠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要求,企业也才能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进入2022年,面对疫情卷土重来、资本市场动荡、行业周期波动、地缘政治恶化等不利局面,中国平安一季度归母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达10%,超过市场预期,实现稳健增长。在这背后,平安对综合金融深度布局的坚持功不可没。
受益于此,中国平安一季度个人客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3月31日,平安个人客户数超2.23亿,较年初增长0.7%;客均合同数2.94个,较年初增长1.0%;互联网用户量超6.57亿,较年初增长1.6%;年活跃用户量超3.45亿。
增长:财险保费增长10.3%,银行净利润逆势增长26.8%
2022年第一季度,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730.18亿元,同比增长10.3%,因车险综改周期性影响消除,保费增速表现恢复正常;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6.8%,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证保险业务赔付支出上涨。实际上,平安产险通过强化业务管理与风险筛选,整体风险依旧可控,业务品质保持良好。
“平安好车主”作为中国最大的用车服务APP,截至2022年3月末,注册用户已突破1.53亿,累计绑车车辆超9700万。针对国内受疫情影响地区,平安产险发挥线上优势,开通车险理赔绿色通道,推广“零接触”特色服务,家用车理赔案件中“一键理赔”功能使用率达91.1%。此外,为提升小微企业在疫情下的抗风险能力,平安产险上线“快易免”理赔服务,减免小额案件单证,赢得市场好评。
2022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62.1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净利润128.5亿元,同比增长26.8%;收入成本比低至26.2%,处于历史最低位。
在当下银行贷款端利率承压的差环比出现了提升。
其中,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代理保险实现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46%。这背后是因为平安银行了打造一支懂保险的“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三高新财富队伍,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综合金融资产配置服务。
这便又是上文提到的综合金融的一大成果了。
在投资方面,截至2022年3月31日,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近4.1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6%。2022年第一季度,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3.3%,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2.3%。
这主要是由于权益市场波动幅度加大,沪深300指数一季度下跌逾14%,中国平安权益投资面临压力;利率整体处于低位,不利于险资固收投资收益。
改革:寿险“渠道+产品”改革成效出现,盛世金越获市场好评
中国寿险业经历10余年的高速发展,近年开始进入转型调整期。平安于2019年底率先行业开启“渠道+产品”双轮驱动、数字化加持的寿险改革,历时3年,改革成效正逐步显现。
据了解,作为一款增额终身寿险,盛世金越具备安全确定、持续增长、按需掌控和应急有备四大特点,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客户。该款产品保险利益确定,长期收益达3.5%,在当前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一经推出便成为爆款产品。
此外,中国平安通过医疗健康服务带动了寿险客户数量增长,提升寿险客户黏性。目前,平安寿险近30%的新增客户来自活跃使用医疗健康服务的用户,占比逐步提升。同时,平安通过医疗健康服务提升客户的黏性与价值,近30%的平安寿险客户使用了医疗健康服务,占比不断上升;活跃使用医疗健康服务客户的客均保费、客均加保率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服务客户的1.4倍、2.4倍,客户价值贡献显著。
尽管经营数据仍有待改善,一季报显示,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125.89亿元,同比下降33.7%。但这主要是由于改革仍在进行中,代理人队伍结构优化等非一日之功。
奥纬咨询分析,尽管中国寿险行业短期面临增长疲软,但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的积累和保险意识的提升,这些潜力将在未来30年中逐步释放,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身险市场保费规模或将达到45万亿元,相当于目前的近10倍预期增量。中国也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人身险市场。
寿险改革将是推动中国平安继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再造一个新平安
在2021年的年报致辞中,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强调了“一个平安”,并表示在2022年,平安集团要坚定不移走数字化经营之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运用全球领先的基础科技,赋能“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场景,竭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助力开辟增长新路径。
从1988年成立到2022年,平安经历了三个完整“十年”。第一个十年,平安搭建起体制机制平台,探索现代保险道路;第二个十年,专注于保险经营发展,探索综合金融模式;第三个十年,平安强化综合金融实践,开始探索“金融+科技”。
第四个十年,平安深化金融+科技,推进金融+医疗,探索“HMO+家庭健康+O2O”模式,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
联合健康是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由RichardT.Burke于1977年1月创立,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公司主要经营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业务,链接保险与医药服务,两者协同互补,打造医药保险业务闭环。
作为美股医疗保险板块市值一哥,联合健康完美诠释了十年十倍的资本传奇。从2009年开始至今,公司股价已经保持连续14年上涨,累计涨幅超过23倍。与之类似,中国平安也经历了十年十倍的传奇,2010年,中国平安的总资产首次突破1万亿;2021年,中国平安的总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成为全球资产最大的保险公司。
联合健康上周公布今年一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14%,达到801.49亿美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占比约60%,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占比约40%;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50.2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在“保险+医疗健康生态”创新业务模式的助力下,联合健康筑就了更高的护城河,而这套模式的壁垒还在持续加深。
纵观中国险企,中国平安创新探索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的闭环,提供最佳性价比、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反哺金融主业,无疑是最接近实现健康管理服务全流程应用以及与保险产业链融合共赢的公司。
在供给端,中国平安通过平安好医生作为线上入口,并积极布局优质线下医疗资源,入主新方正集团,与深圳龙华区政府签约,合作运营“平安龙华医院”,提供“到线”(平安好医生)、“到店”(全国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到家”(180多项个性服务)的“三到”的有温度服务。
在需求与支付端,中国平安现已覆盖超2.23亿个人客户,有效代表需求与支付方撬动市场,做好健康、医疗、养老的服务。就医疗体系来说,平安现有超过2000多名自己的医生,还有覆盖150余家百强医院和专科名院,其中全国百强医院覆盖99%,与超三分之一的全球前100医院开展合作,在医疗健康领域具有高效解决问题的实力。
作为全球领先的健康保险公司,联合健康目前的市值接近5000亿美元。中国平安与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在正确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平安的未来值得期待。
2022年一季度年报是不错的成绩单,内外部环境越是复杂多变,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优势会更加凸显,推动各项业务协同发展,为自身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强大的保障。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当前疫情防控政策、宏观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资本市场,此次会议作出重要决策部署,释放一系列重磅信号。
政治局会议释放十大关键政策信号
涉股市、楼市、平台经济、疫情防控
要点一:坚持动态清零
会议强调,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点二: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会议强调,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央政治局此次发声对于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意义重大,释放重要利好消息和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号。
“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和中概股审计底稿问题等影响下,我国股市出现下行。然而,中国经济是有韧性的,中国企业是有未来的,中国证券市场长期是向好的。”田利辉指出。
田利辉告诉记者,这次会议体现出中央对于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明确了长期资金入市等具体有效的举措手段,提出了落实政策优化、制度完善和人才发展等能够形成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长期利好的重要工作。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是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二是引入中长期投资者。
据悉,近期证监会多次表示,推进注册制改革,带动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基础制度建设。证监会2022年系统工作会议明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在4月9日上午召开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法治体系完善、监管转型与能力提升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进一步增强基础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持续优化市场结构和生态,更好发挥资本形成和资源配置功能。”
要点三: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会议还提到,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对此,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我国平台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规范化、法治化和市场化,而非放任不管或者过度干预。中央对于平台经济整改的要求不是打压,而是规范;不是封锁,而是发展。
“当然,中央也不会主张或容忍平台经济的野蛮成长,而是要健康发展,要实现资本的有序流动。中央要求当前的平台经济整改工作要聚集于专项整改,而非全面改造。”田利辉称。
他进一步指出,中央也明确要推行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这意味着不能施行运动式管理和随意性干预。可以期待的是,我国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条例和支持性举措在短期内有望出台。
明明表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也能够对稳定资本市场信心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今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
关于平台经济治理,金融委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要点四: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
会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在货币政策方面,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当前内外部形势更趋复杂多变,需要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统筹考虑和协调平衡。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市场人士建议,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
要点五: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
会议要求,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
在财政政策方面,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建议,下一步财政支出应加快步伐,在二季度尽快集中落地,直达实体经济,切实增加经济主体手中的“真金白银”,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
中泰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周岳表示,考虑到稳增长压力,积极财政存在进一步加码的必要性。同时,随着收支平衡难度加大,除了上缴国企结存利润、调入结转结余资金外,有可能通过调整预算、增加国债发行的方式增加财力空间。
在地方债方面,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预计,二季度专项债发行将继续提速,6月底前将发行完七八成,9月底前正式收尾。目前专项债中基建投向占比超过六成。
要点六: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会议明确,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称,基建靠前发力的预期正在兑现,政府稳增长决心不容置疑,预计年内基建发力将重点围绕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展开,更加向二三季度集中,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可达到10%。
要点七: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会议明确,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要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认为,当前促消费政策适时加力,可对冲疫情影响,待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从而促进消费改善、经济恢复。
对于促消费的抓手,董琦表示,在大众消费方面,可考虑通过发放消费券、打折让利、满减满送等措施,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确保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等。
近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正常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消费也将逐步回升,消费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要点八:确保交通物流畅通
会议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近期有关方面密集发声、合力施策,针对物流行业出台系列纾困帮扶政策。
从金融层面看,人民银行将加快1000亿元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同时对运输物流企业和货运司机开辟“绿色通道”,合理给予贷款展期和续贷安排。银保监会表示,将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和邮政快递等行业金融供给,运用好专项再贷款资金,促进降低融资成本。
要点九: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
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财信研究院研究员陈然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受商品房市场和土地交易边际好转、房企融资环境逐步改善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大概率在三季度迎来拐点,随后数月继续反弹上行。全年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在0-2%左右,三年平均增速在4%左右。
“后续将有更多城市调整地产限购限贷政策、按揭贷款利率的加点幅度,缓解居民购房的成本压力。同时,商业银行也有动力进一步下调5年期以上LPR报价,获取优质的按揭信贷资源。从房企角度看,开发贷款、并购贷款也有助于改善其现金流压力。”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称。
要点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会议指出,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日前表示,围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商务部将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和中西部地区。同时,进一步推动开放平台建设,发挥营商环境和制度型开放优势,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地。
此外,束珏婷表示,商务部将进一步加强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新项目要素保障力度,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和建设。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不符的规定,落实外资企业公平待遇。充分发挥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作用,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稳定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预期和信心。
A股、港股、人民币大反攻!
受上述消息影响,29日,A股、港股、人民币全都大涨,信心回来了!
午后资金跑步进场。北向资金直线拉升,从早盘一度净流出25亿到净流入超40亿元。A股也随之直线拉涨。
上证指数收涨2.41%,收复3000点;创业板指涨4.11%。两市成交量0.97万亿元逼近1万亿。
重磅会议提振多头信心,其中,互联网、房地产、券商、半导体板块午后直线拉涨,家电、汽车板块也走强。
252股涨停。
互联网板块直线拉升涨超6.5%
首先沸腾的要数互联网版块。午后,互联网板块直线拉升,收涨6.55%。
其中,电商概念股掀涨停潮。青木股份、凯淳股份、壹网壹创、值得买等20%涨停,丽人丽妆、焦点科技、南极电商等集体封板。
软件指数也涨超6.78%。
恒生科技大涨超8.8%
京东、美团、阿里涨超13%,腾讯涨超10%
港股那边,恒生科技更是直接沸腾,一度涨超11%,截至发稿仍涨超8.8%。
京东涨超14%,美团、阿里、b站等巨头涨超13%,腾讯则涨超10%。
“宁王”涨近6%,半导体、新能源、锂矿狂飙
宁德时代涨近6%,股价重回400元关口至409元。
半导体指数涨超4.5%。
其中,锂矿板块午后延续强势,指数涨超5.5%,融捷股份三连板,股价重返百元上方,天齐锂业也涨停。
新能源汽车板块随之涨5%。
证券板块持续攀升华林证券涨停
券商指数也持续攀升,指数收涨4.82%。
华林证券涨停,东方财富大涨超8%,广发证券、湘财股份等领涨。
地产回暖家电大涨
午后,房地产板块直线拉涨,中交地产、浦东金桥涨停,房地产板块重回日内高位,新城控股、绿地控股跟随拉升。
家电板块再接再厉,美的集团涨超7%,九阳股份、小熊电器等十余股已涨停。
电影与娱乐板块连续拉升,芒果超媒涨超13%,光线传媒、万达电影、金逸影视纷纷走强。
科创50涨近5%,金山办公狂飙近20%
科创50涨近5%。
金山办公狂飙近20%、奇安信、安恒信息涨超10%领涨。中芯国际、中微公司、传音控股均涨超5%。
离岸人民兑美元收复6.64关口,日内反弹约600点。
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和历次有何不同?券商火速梳理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历次有何不同?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团队火速进行梳理。
据陈兴团队梳理,形势判断方面,此次政治局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政策基调方面,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疫情防控方面,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房地产方面,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基金报记者南深
美的和格力这对“冤家”真的是“路窄”,又选择了在同一天公布年报和一季报。
同是国内家电巨头,两家企业掌舵人的薪资似乎也在明里暗里地“对标”,美的方洪波薪酬1106万元,格力董明珠薪酬1098万元,相差1%不到。但是从员工平均薪酬看,美的为19.5万元,远超格力的12.1万元,高出60%。
2022年一季报,格力整体增速则好于美的,营业收入均是个位数增长,但净利润增速格力达到16%,美的只有11%。两家公司一季度股价均大幅下跌,截至一季度末最新十大流通股东来看,QFII为代表的外资进行了明显减仓。
美的营收达格力1.8倍
都说自己是空调老大
4月29日晚间,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双双发布了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
年报来看,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434亿元,同比增长20.18%,营收首次突破了三千亿大关。格力电器2021年营业收入为1897亿元,增速11.24%。基数大加上增速相对高,美的集进一步拉大了与格力的营收差距,已经是后者的1.8倍。
但净利润上看,双方差距并没有那么大,美的集团是286亿元,格力电器是231亿元,前者仅高出24%,增速也差不多,都是个位数。为什么营收差距大而净利润差距小呢?主要原因是格力的毛利率显著高于美的。同属制造业,格力毛利率超过30%,美的只有24%。
格力表示,“根据《产业在线》2021年度家用空调内销销量数据,格力空调以37.4%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实现27年领跑”。
美的表示,据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美的集团“在25个主要家电品类中,家用空调、干衣机、电饭煲、电风扇、电压力锅、电磁炉、电暖器等7个品类在国内线上与线下市场份额均排名行业第一”。
但从双方披露的空调销售额来看,美的倒是继续压了格力一头。美的2021年空调销售金额1419亿元,同比增长17%;格力电器空调销售金额则为1317亿元,同比增长13.9%。
原材料成本高企吞噬利润
两家巨头的年报均显示净利润增速明显慢于营收增速,尤其是美的集团,增收不增利更明显。而年报中,两家均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原材料成本高企。
美的集团表示,“尽管面对上游原材料成本大幅波动及人民币升值导致的盈利端的压力,但整体经营情况符合预期,充分彰显了美的集团的经营韧性”。格力电器称,“2021年,面对原材料成本高企,疫情反复多变等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多元化布局,加强电商运营,实施爆款策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原材料成本上升有多快呢?
美的集团2021年原材料成本达到了1751亿元,占到营业成本的84.47%,同比增长了21.2%。
格力电器原材料成本则为862亿元,占营业成本比重更达到88.27%,同比增长13.64%。
而2022年,原材料成本继续上升的风险仍将是两家公司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格力称,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各种等级的铜材、钢材、铝材和塑料等,其成本占比较大。从2020年开始,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且持续高位运行,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美的也表示,公司消费电器及核心部件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各种等级的铜材、钢材、塑料和铝材等,且家电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若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增长,或因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使得劳动力、水、电、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出现较大波动,而精益生产与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下降及终端产品的整体销售价格不能够完全消化成本波动影响,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方洪波董明珠薪酬差距不到1%
员工平均薪酬却差60%
两家公司业绩增速相差无几,但对于董事长之外的员工,在两家公司工作的薪酬体验相差会比较大。
从管理层薪酬来看,两家公司的掌舵人方洪波和董明珠的薪酬感觉是商量好的一样,千万级别的薪酬相差只有8万,1%都不到。其中,方洪波是1106万元,董明珠是1098万元。
不过董事长之外的董事、副总、财务总监之类的高管,差距就比较大了。美的集团除了方洪波之外,还有6名管理层薪酬在500万元以上,首席财务官蔡伟定755万元仅次于方洪波。但格力电器这边,董明珠之外薪酬最高的只有400万元,而其他大多处在一百多万到三百多万元区间。独立董事的差别就更大了,同是知名学者,在美的做独董的管清友报酬拿到45万一年,而在格力做独董的刘姝威只拿15万一年。
实际上,董事长之外的高管薪酬差距,只是格力电器员工整体收入水平低于美的集团的一个缩影。此前,由于高薪挖人,董明珠也在不同场合炮轰竞争对手们不道德,想方设法“偷人”。
按照“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除以平均员工人数这一公式进行估算,2021年美的集团员工平均收入是格力电器员工的1.6倍以上。
具体看,美的集团2021年支付给员工的薪酬是321亿元,加上应付职工薪酬期末减期初余额是2.47亿元,员工总数是16.58万人,测算员工平均薪酬为19.5万元。格力方面,员工人数虽少很多,只有8.19万人,仅是美的的一半,但其2021年支付给职工的薪酬也只有98亿元,加上应付职工薪酬期末减期初余额为1.15亿元,除以员工人数后平均薪酬只有12.1万元。
庆幸的是,两家公司对股东都还算大方,都是高比例现金分红,尤其是格力。
2021年度美的祭出了10股派17元的分红方案,按最新估计计股息率达到了3%,共需要花费117亿元,分红比例达到了40%。格力电器则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20元,一共要分掉110亿元,分红比例更高达47%,按最新股价计股息率超过了6%。
一季报增速格力好于美的
QFII大手笔减持
同在4月29日晚,两家公司还发布了2022年一季报,整体而言在一众白马股暴雷的情况下,一季度两家公司都还算稳健,而格力略优秀一点。
美的集团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9.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78亿元,同比增长10.97%。格力电器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52.6亿元,同比增长6.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亿元,同比增长16.28%。
需要指出的是,两家公司去年同期基数均比较高,而今年一季度还不时面临疫情冲击,净利润有低双位数增长已算不易。格力电器的股吧里,就有股民担心暴雷,但事实是明显超预期。
今年一季度美的和格力股价表现均不佳,分别跌了23%和13%,从截至3月底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来看,主要卖出的是外资。其中,美的集团上,QFII加拿大年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大手笔减持32%,超3000万股,按美的一季度均价计金额卖出超过了20亿元;美林国际也减持了近两成,卖出金额在6个亿以上。
格力则遭受到了阿布达比投资局的减持,减持数量约900万股,减持比例27%。
今天晚上的瓜,说的是名声在外的徐汇区各个街道,在此次小区发物资大赛中独占鳌头,少则十几次,最多的居然有21次,果蔬鸡鱼肉蛋样样都有,堪称是首屈一指的菜区房,让其他市民羡慕不已。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
疫情期间,由于各个小区发放的物资多寡不一,菜区房这个概念甚嚣尘上。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疫情还没清零,中介们首先把这个概念用到了卖房的文案当中。斜土路某小区58平的一房,售价490万,均价高达8.45万/平,而宣传亮点居然是,疫情期间物资发了15次。
可实际情况是,斜土街道从4月1号以来,连续发了16次物资,蔬菜、鸡蛋、猪肉、虾仁、洗漱用品应有尽有,居然还有广西特产大礼包,螺蛳粉管够,口水都流下来了。
你们以为16次物资,就是内卷的天花板了吗?不……这才刚刚开始。
湖南街道,4月2日至今一共发放了13次物资,除了没有看到牛奶,其他吃喝用等生活物品一应俱全,普通的三口之家敞开肚子拼命吃都吃不完的。
华泾镇,哪怕是靠近闵行的徐汇郊区,从3月24日至今也发放了13次物资。4月17号那次发的最丰富的了,各种鸡腿、鸡翅、老母鸡,羡煞人也。
凌云街道,不仅有前前后后的19次物资发放,更绝的是,别人家的小区梅陇十一村居然还有活鱼送上门来。某些区连腊肉咸肉冻肉都没见着影子,人家这边已经有企业亲自送货上门,现场捞出来的活鱼,当天现宰现吃了。有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比人和狗之间的差距都大。
长桥街道,堪称是此次物资发放大赛的天花板,从3月23日至今足足发放了21次物资,把所有的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最近两周的物资越来越好,光一次发放,就能比得上某些区这么多天来的所有物资。
揭榜排名前四的发菜神仙街道,全部都是徐汇的。魔都人民记住了,以后买房就要往这里买啊,遇到事情绝壁不愁吃。
排名第一,天平路街道,著名老干部街道不多介绍。18号之前就发了8次,现在估计是发了12次+。次数也许不是最多的,但是品质和质量绝对首屈一指。
排名第二,凌云路街道,16次+,以次数取胜。
排名第三,斜土路街道,12次+,全上海唯一的螺蛳粉发放。
排名第四,漕河泾街道10次+,不但含肉量最高,而且还做到猪肉、鸡肉、腊肠、腊肉混发。
看了看保供预算,果然这年头,有钱才是大爷啊。不像某些区,平时看起来财大气粗,真的办起事来,抠抠搜搜的要死,简直连乡下地方的乡毋宁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