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商业化的影响使得当前中国的茶空间设计逐渐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其文化内涵逐渐流失,意境营造浮于表面。竹的形态特征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竹文化意象可以成为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茶空间的支点。因此,笔者尝试从传统“竹”文化中提取意象符号,通过平面向空间的转译,将其应用于现代茶空间的创新设计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反哺于现代设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2.现代茶空间设计现状与“竹”文化意象
2.1.现代茶空间设计现状
2.2.“竹”文化意象的解读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概括出了竹最突出的结构与形态特征。竹由层层竹节组成,中空有节的结构象征着虚心向上、高风亮节的品节,更蕴含着人们节节高的美好祝愿。竹子的枝叶形态则传递出不同的文化意象,枝叶纤细柔软,富有弹性,展现出生命力旺盛、柔韧不断的象征。同时,枝叶线条简洁流畅,清新婉约,给人以雅致、高贵的感受。枝与叶的组合亦能产生千变万化的形态,“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几笔生动地描绘出竹剪影,展现了竹的图案形象。
2.3.“竹”文化意象与现代茶空间设计间的关联
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使得茶空间的设计过于商业化,设计师更多地考虑如何迎合消费趋势,而不是追求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设计水平,快餐化、标准化的茶空间设计也难以获得客户的忠诚度。同时,一些茶空间设计忽视传统文化元素,过分追求新潮时尚,使得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受到了冲击。
3.“竹”意象在现代茶空间设计中的设计要素
3.1.视觉要素的提取转换
Figure1.Shuangxiacademytearoom
图1.双溪书院茶室①
Figure2.“LotusFragranceandBambooLanguage”tearoom
图2.“莲香竹语”茶室②
3.2.形式特征的图像表达
相较于视觉元素的直接运用,图像化表达是对于竹设计要素的间接表达,以隐喻的方式传达出深层次的文化意蕴。竹的主干由间隔不规则的竹节组成,呈现明显的环状或横向纹理,节作为竹最直接的形式特征,将其图像化处理可以成为传递竹形式特征的文化意蕴的路径。例如在墙面装饰中将竹纹混凝土与清水混凝土进行搭配,营造出历史文化氛围。借助竹子翻模出竹纹混凝土,竹节带来的起伏效果,给墙面带来自然质感,竹纹混凝土的自然起伏与清水混凝土的干净平整形成了肌理上的对比,使得亲切自然的墙面成为了空间装饰的特点。
3.3.文化形象的解构重塑
解构是在竹的形式特征基础上对于设计要素的更深层次挖掘。竹编便是对竹进行人文化解构的最直接方式,诠释了竹风雅韵,已然成为竹的文化象征。对竹编中的格网肌理的样式进行提取、归纳、总结并与茶空间设计结合,塑造茶空间的文化形态的同时划分茶空间室内界面,是对竹竹编工艺技术与文化形象的传承。例如位于深圳华侨城的浅在茶室便采用竹编技艺搭建艺术装置用于茶空间顶面的装饰,蕴含传统竹编工艺的特征与情感。装置代替了茶空间的天花板并延伸至墙面,其竹色调和了茶空间中
Figure3.“BambooMelody”tearoom
图3.“竹曲”茶室③
Figure4.Anji“TwoMountains”teahouse
图4.安吉“两山”茶舍④
4.“竹”文化意象在茶空间中的应用策略
4.1.以“竹”为主题的现代风格
消费主义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强调物质享受和个人满足感,在茶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们也倾向于使用奢华的材料、家具,缺少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使人们的审美也产生了疲劳。而以“竹”为主题的茶空间设计风格则顺应了人们的需求,在现代风格之上向传统回归,提升了空间审美,传播了地域文化。
Figure5.YangzhouShiqiaoyuanZhuyuanteahouse
图5.扬州施桥园竹院茶馆⑤
如今,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反哺于现代设计,古典雅致的传统文化意象介入明快亮丽的现代茶空间设计成为了必然趋势。以“竹”为茶空间设计主题,避免了普通茶空间设计风格雷同,过于浮躁,缺少文化底蕴的弊病,实现了传统意象与现代简约风格的统一。
4.2.硬装上对于“竹”文化意象的应用
Figure6.Lufangtearoom
图6.陆方茶室⑥
Figure7.“Zhuligan”tearoomrestaurant
图7.“竹里馆”茶室餐厅⑦
4.3.软装上对于“竹”文化意象的应用
Figure8.“YongqingFang-ShiguangLi”teahousebambooinstallation
图8.“永庆坊–拾光里”茶馆竹装置⑧
5.现代茶空间设计中“竹”文化意象的应用价值
5.1.提升现代茶空间的文化艺术表现
5.2.探寻传统文化意象的创新运用方式
5.3.迎合现代茶空间的生态设计理念
6.结语
如今,茶空间已不再是单一的物质形态空间,其实质为茶文化空间。如何在空间中体现在地文化特质与设计美学,这是每一位茶空间设计师所要思考的命题。因此,在茶空间设计中,保证功能要求的同时,我们当以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为出发点,结合传统文化意象,实现茶空间美学性与实用性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茶空间设计的意义和价值,让茶空间设计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以应对新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