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1.07.10
紫芸平植茗灵园
窃以丰登胜概。垭洼号古社之平,从始而荒,昔日大黄合宅,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临,前代府群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敏思前代如斯活计,示后世之季子,元孙、彰万代之昌荣、覆茗物而敏盛。至于大观中,求文于篷莱,释刻石以为记。可传体而观瞻,历古今而不坏。后之鉴者,亦有将有感于斯文也。
筑成小圆疑蒙顶。
分得灵根自建溪。
昨夜风雷先早发,
绿芽和露濯春畦。
大观三年十月念三日
此岩刻于一九八七年三月重被世人发现。字刻凿在整块大岩上,在它的上洞约05米处,岩石整齐地向前伸出0.4米的遮掩,将岩刻自然地保护起来,使之不受来自上面的雨水冲刷,泥沙污染。岩刻前面有成片的树林,遮住了太阳的暴晒和飘雨的直接漫蚀。故而岩刻被发现后,完整清晰。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
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③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的茶叶(另两种是咖啡和可可),目前是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世界种茶、饮茶的发源地是中国,而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的地区之一。川茶是四川人民为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又一贡献。
当时巴蜀人饮茶,选烹煮,表明它最初是从草药发展而来,即它是从巴蜀土著民族的医术,或巫术发展而来。当时制茶主要靠日晒,一般不用锅炒。这在四川盆地内,茶叶容易霉烂,加之茶叶上可能有虫卵,故需烹煮。外来移民很快学会了种茶和饮茶,并将其传播外地。
西汉末年,巴蜀先民已经能够简单地加工茶叶,并出现了茶叶市场。到唐代,在全国产茶的7个区31个州中,四川占了8个州,川茶大量外销。至宋代,巴蜀地区各处多是成片的茶园,川茶的产量仍居全国首位,年产量达1500万千克左右。在宋以前的封建王朝就实行了以茶治边的政策,川茶大量运输到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到宋王朝,更是借茶马互市来羁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以保证战马的需要。到明代和清代,川茶产量落后于江苏、浙江。新中国诞生后,川茶生产迅速发展,种茶地区达150多个县,年产量名列全国前茅。
蒙顶茶,是蒙山所有名茶的总称,蒙顶茶原来有很多花色品种,分为散茶和成型茶两大类。散茶有雷鸣、雾种、雀舌、白毫;成型茶为龙团、凤饼。后来主要生产散茶。现在主要有蒙顶甘露、黄芽和石花,以及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其中,黄芽和石花,属黄茶类;甘露、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属烘青绿茶。
再说茶叶。成都人喜欢茉莉花茶,但茶馆老板不乏生意经,为了满足南北来往的过路客,他们也备有其它各路名茶,把粉牌写得满闹热。有的考虑得法更细致:夏天加备杭菊,解暑,清肝,明目;冬天加备沱茶,据说沱茶性温热,专供老年体虚者之需。
现在四川的茶馆种类繁多。新茶馆环境优美、设备齐全,除了继承传统的服务项目外,还增添了冷饮、糕点等食品。新茶馆的现代色彩较浓,人们不论白天或晚上,都可以边喝茶边看电视。新茶馆收费虽然高些,但青年人喜欢光顾;城郊茶馆有的设在河边,有的设在树荫下,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养鸟人爱去的地方。泡上一杯茶,笼鸟挂在树枝上,一边喝茶一边逗小鸟鸣叫,这也是一种享受的乐趣;棋园茶座是棋艺爱好者切磋棋艺的好地方,它的布置另有一番风味,经常吸引外地客人或港澳台胞前来喝茶、观棋。所以,四川茶馆既是休息的场所,又是聚会、洽谈的地方,具有文化娱乐和社交等多种功能。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一个大茶铺就是一个小社会。
吃闲茶是老成都大、中、小茶铺的普遍现象。然而,真正反映了当年社会尝尝众生相的,还是那类遍布街头巷尾的中、小茶铺。
70年代中期的一天,一代文豪郭沫若驱车北大,造访住在朗润园内的泾县籍著名学者吴组缃。组缃先生待以家乡茂林的深山茶。几口入喉之后,郭老不无惊异地望着级缃先生,慢慢吐出四个字来:天下无敌!郭老天性浪漫,他对泾县茶叶的评价或恐不无夸张。再说,品茶亦如审美,燕瘦环肥,各有所好。但无论怎么说,泾县深山茶的品位之高,毕竟是不争的事实。
越人遗我剡溪茶,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白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桨。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熟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
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广润色之,于是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然而,这两个不同层面都不同程度地被后世继承,并有所发展。
稍晚于皎然,大约与陆羽生活于同时代的裴汶在其《茶述》一书中的序言中也曾对茶之功效有所论述:
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
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大庆。得
之则安,不得则病。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陆羽身后涉及茶道精神的要算卢仝了,他在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生动地描绘了饮茶的七个层次: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
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宋代茶书丰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谈到茶之功效时说道: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宋徽宗还说: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吴觉农先生把茶道作为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追求,一种具有教化功能的艺术审美享受。
另一位茶学大家庄晚芳先生在其《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见《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一文中也对此作了阐述:
从饮茶方面来讲,由于煎煮冲泡茶的习惯方法和使用茶具器皿的不同,在民
间形成许多格式化的从冲泡到饮茶的一系列方式方法,统称为茶道。从历史意义
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代表艺术。
这种茶道体现的也是人们在品茗过程中的心灵感受,仍属精神范畴。
陈香白先生在其《中国茶文化纲要》一文中认为:
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茶道之形成,在于盛唐。
台湾的蔡荣章先生在《茶道与茶艺》中说:
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
他强调的是饮茶的方法、技艺。
王玲在《中国茶文化》第二编中说:
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
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被认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
薛翘也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与日本茶道的渊源》中说:
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它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联谊手段,
不光在日本世纪内久盛不衰,而且进一步发展为外交上的礼节,在国际间产生了重
要影响。
同时,日本学者对茶道精神也有自己的概括。
1977年,谷川彻三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称:
(茶道是)以身体的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久松真一先生(公元1889~1980年)从宗教的角度给茶道定义,他在《茶道哲学》一文中认为:
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角度解释茶道,称茶道为:
一种室外内艺能(参见守屋毅编《茶文化总合的研究》第一部淡交社1981年版)。
艺能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个人修炼来达到个人陶冶情操、完
善人格的目的。它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不同,它不提供供人欣赏的作品。它
的一次艺术的创作在完成的同时便消失。
仓泽行洋先生在其《艺道的哲学》一书中称:
茶道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以点茶吃茶为机缘的深化、高扬心境之路的意思。
简而言之,茶道是宗教的一种存在方式。
作为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