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国货作为保护色,三得利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微妙。
作者:朱末
编辑:竺天
审核:Single
毫不夸张,90%的人都曾被误导过,这些洋品牌不仅成功收获了国人的喜爱,还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这个“逆天”品牌正是“三得利”。乍听它的名字,好像来自广东一带,但它骨子里却是彻头彻尾的日本品牌,背后是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本部位于日本大阪。
作为一个在各大商超和便利店存在感极强的茶饮料品牌,为了不被发现,三得利力求每个细节都要到位,包装是中文名字,日本元素几近于无,连生产工厂也在国内。
在三得利有意无意的引导下,三得利甚至成了“中国茶”的代表。时至今日,三得利在国内已经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覆盖超过300个城市并坐拥10万个销售网点,这渗透力,不得不服。
能够纵横中国几十年而屹立不倒,三得利的“心机”,远不止表面所看到的那些。
靠打中国牌崛起
三得利“上位史”
少有人知的是,成立于1899年的三得利,最开始是靠生产酒起家的,葡萄酒和威士忌曾是其两大业务支柱。
三得利在中国的事业始于1984年,它的第一个项目是投资5000万美元,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建立的第一个中外合资啤酒厂——中国江苏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
涉足乌龙茶,更多是因为“争口气”。80年代开始,三得利的竞争对手伊藤园为扩大产品体系,创新性地推出了瓶装乌龙茶和绿茶,并和中国本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达成合作,开始在日本销售乌龙茶,进军软性饮料市场。
如此一来,三得利坐不住了。从1985年开始,三得利和伊藤园在茶饮市场上打得不可开交,为了挫挫伊藤园的锐气,三得利决定另辟蹊径——大打中国牌。
茅塞顿开后,三得利迅速把产品定位调整为来自中国的正宗乌龙茶,打出“乌龙茶,皇帝的骄傲茶”的口号,并更进一步细分为“乌龙茶之间,亦有高下,而最好的乌龙茶在福建”,将福建茶叶与三得利进行巧妙的关联,从而形成一种“三得利就是最好的乌龙茶”的二次认知。
说自己的茶来自中国,或许翻不起太大的水花,但直接把地点锁定在福建,就比同行多了细节和可信度,效果自然更胜一筹。这招果然好使,很快,三得利的茶饮收入就直逼伊藤园。
万事俱备,在征服日本市场后,三得利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志在必得。1997年,三得利喊着“超越水的新一代饮料”,成为中国市场第一瓶无糖茶饮。
然而,让三得利始料未及的是,中国人虽然很喜欢茶,但更喜欢喝纯天然茶叶泡的,并不喜欢三得利这种带有茶叶苦涩感的变种饮料。
就这样,三得利在中国市场“憋屈”地坐起了冷板凳,反倒是统一、康师傅等推出的含糖冰红茶卖得风生水起。
冒充国货大翻身
三得利“赢麻了”
转机出现在2016年。
新兴品牌元气森林以一款代糖“燃茶”,成功打开了无糖茶饮市场。此时中国无糖茶饮在饮料市场的占比还不到10%,属于彻彻底底的蓝海,拥有庞大的增长空间,三得利借此获得了大翻身。
无糖、解腻、有味儿、刮油水,还有大瓶包装,既满足咖啡因的快感,但又比咖啡健康,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三得利熬出了头,迎来了辉煌时刻。
在国内售卖的三得利,包装极具中国特色,瓶身上面一面是简体字,一面是繁体字,再加上福建原材料基地的背书,让人下意识就会把当成中国品牌。
和其他日本饮料品牌相比,三得利装的太地道了
比起元气森林在设计上采用“伪日系”的包装,以此来打造自己高端时尚的地位,三得利则来了波反向输出,将自己摇身一变为“国货”。
而三得利先前所有的铺垫工作,也都在此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就“入乡随俗”的三得利,在2014年就和汇源组建了合营企业,通过汇源的销售系统拓展市场,当年的汇源拥有约3000家经销商,覆盖全国1700座城市,销售终端打200万家,多年深耕下来,三得利的渠道不容小觑。
同时,随着711、全家、罗森等日本便利店进入中国市场后,三得利又享受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两头通吃,赢面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三得利擅长做基酒,所以三得利旗下的产品多少都带有“调配基底”基因,可以结合自身产品特色,满足消费者的DIY乐趣,来拓展消费场景与人群。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大量关于三得利乌龙茶的隐藏喝法。比如三得利和白桃汁相结合变成“白桃乌龙”,进阶为平替版的星巴克“冰摇桃桃乌龙茶”;三得利乌龙茶搭配西柚茉莉和金酒,瞬间格调十足;还可以加入抹茶粉、生可可粉等自制出“超模同款”,要多上头就有多上头。
图/小红书
天时地利人和,“伪装者”三得利本以为可以一直稳坐钓鱼台,没想到纸终究包不住火,身份还是被拆穿了。
身份暴露滤镜碎
如意算盘终成空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引发众怒的同时,“抵制日货”的行动随之展开,三得利也被扒了出来。
而在近年来一些博主测评中,三得利也并不算是最正宗的茶饮产品,只能排在中间梯队,甚至三得利的配料表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干净”,该加的茶粉一点没少。
如果说过去三得利还能闷声发大财,现在竞争已经摆在了明面上,海量的选择面前,三得利并非无可替代。或许是为了挽回人气,三得利突然发起价格战,将超市里卖5元一瓶的三得利乌龙茶突然降到3.8元,试图靠降价来模糊消费者对日货的反感。
可惜过去无往不利的三得利,并没能讨到太多好处,反而将一批“恍然大悟”的忠实用户拱到了竞品阵营里。眼看形势不对,三得利只能表示是经销商促销活动所导致,草草揭过。
记得2020年时,三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代言雅人在《中日新视界》中对媒体说过:“中国市场在三得利海外市场的拓展中重任在肩,说‘企业发展的引擎在中国都不为过’”。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从前三得利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拥趸,往后可能再也不复存在。三得利的未来尚且无法预测,但肯定的是,三得利想要制霸中国茶饮市场的路,显然不那么好走了。
买中国茶叶,做日本品牌,再卖回中国,冒充国货占尽便宜之后,三得利的如意算盘终于到了头。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算不算另一种因果轮回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窄播《万字拆解三得利如何成为「三得利」》
2.全球茶企品牌分析《饮料灭霸三得利如何成为茶饮霸主?》
3.华商韬略《可怕的坚持,日本饮料默默深耕中国40年》
本文图片仅用于图片介绍,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可联系小编删除。
新消费专访
品牌报道
龙猫君想说
复盘篇
《为什么说新消费寒冬是个伪命题》
《谁说新消费不行了,关于新消费最新的22条趋势,你一定要知道!》
《新消费请回答2022:新消费品牌的6种死法》
《2021年中国新消费产业10大事件|新消费智库年终复盘②》
《谁说新消费不行了?研究20个10亿收入品牌后的20条新思考!|2021年终复盘①》
思考篇
《深度访谈500个男性消费者后,我们发现了这6个男性消费赚钱的秘密》
《年入百亿,净利润19亿,2万家店,下沉奶茶之王蜜雪冰城凭什么上市?》
《坐着日本消费时光机,寻找当下中国最大的消费机会》
《预制菜爆火的背后,餐饮为何摆脱不了工业化宿命?》
《在寒冬中服务100家品牌后,我找到了品牌收入破亿的8个核心方法|不读必悔》
《未来二十年,我们还能靠什么改变命运?》
《研究了120个在抖音里做新品牌的公司,我总结出了对抖音电商的8条思考》
《【专栏】内容+消费品,是2021最大的一波造富机会》
新消费观点
《单店估值约1亿,年营收40亿,中式餐企上市荒能否被它打破?》
《一年狂揽113亿元,但“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却没有护城河》
《国内连锁精品咖啡代表陷闭店风波,放不下身段的大众化还有机会吗?》
《为上市花了12年,“燕窝第一股”能否继续靠一碗天价糖水穿越周期?》
《“第一股”也走不出江浙沪,中国黄酒还能跳出“包邮区”吗?》
《零食连锁店跑马圈地,加盟商却赚不到钱了》
《消费并购买买买开始,谁会是中国的消费3g资本?》
《现磨咖啡市场爆发,隅田川们还有多少机会?》
《17年来首次主动降价,最高降幅45%,曾经的高端零食第一股“失速”》
《4年亏50亿元,前三季度接着亏8亿元,“网红流量奶”OATLY为何一直亏?》
新消费研究系列
《低度酒赛道资本疯狂涌入,200亿预调酒的新消费爆品机会在哪里?|新消费研究系列①》
《千亿市场的果酒争夺战,果酒C位到底花落谁家?|新消费研究系列②》
《“秃”如其来!2.5亿脱发人群催生千亿规模的超级生意!|新消费系列研究④》
《一根小小头发撬动2000亿养发大市场,养发界独角兽什么时候诞生?|新消费系列研究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