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小修小补”那些小店,怎么样了?凤凰网江西

“磨剪子咧,戗菜刀”的走街串巷叫喊声你有多久没有听到了?街边“小修小补”的小店你还能找到吗?在十几年前,在南昌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这样微小的营生,它们看似不起眼,却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如今,这些小店还好吗?

近日,商务部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记者在南昌街头走访发现,小店的生存仍然面临挑战。如何让小店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相融合?未来还会有新的模式为“小修小补”小店带来生机吗?为方便市民生活,近日,江南都市报官微上线了“小修小补便民地图”。我们也希望更多人参与“小修小补便民地图”的制作,让这份地图更加完善。

胡女士家门口的裁缝铺

走进街头小巷“小修小补”一直都在

“小时候这样的小店可多了,现在真的是难寻。”家住红谷滩的钟女士感慨。“我现在缝补衣服主要还是去老城区,找那些我熟悉的老师傅。”在钟女士看来,虽然同样是缝补衣服这样的小活,但仍然考验师傅的手艺。

“中山路上那个师傅的手艺是真的好,她缝补过的东西几乎看不出痕迹,甚至还能给你绣上一些装饰。”钟女士感慨道,如今小店难寻,如果需要寻找这样的缝补小店,她通常会先和身边的同事打探一下情况。

对“90后”胡女士来说,缝补小店的存在几乎省了自己退货的麻烦。“如果网上买的衣服需要改一下尺寸,那缝补小店的存在可省不少事。”她记得,去年冬天在网上购买了一件呢子外套,因为外套上的某个细节她并不满意,便寻找裁缝想把多余装饰剪掉。“经过裁剪后,一点也看不出有缝补痕迹,好像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裁缝店解决了胡女士所有衣服修改的问题。“我们公司楼下有2家缝补小店,现在生意可跑火了,每次去还要排队呢!”胡女士感慨道。

小店的存在解决了周围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对于像缝补这样的“低频刚需”,目前有多少家小店,主要是集中在哪些区域?记者连日来多次走访发现,这些小店大多数藏身于小区内,甚至是不起眼的巷子里,它们没有醒目的招牌,往往就是挂了一个牌子写着“缝补”“配锁”,10平方米不到地方,看起来很不起眼。

“小修小补”做的尽管都是些小活,却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城市“烟火气”的体现。张师傅的裁缝店在戴家巷花园角农贸市场的一角,整个店面积不到8平方米,里面摆着张师傅所有家当,一台缝纫机、一张桌子。他今年已经75岁,做裁缝也有60个年头。年轻的时候,张师傅也曾意气风发,“我是专门做制衣的,还带过十几个徒弟”。如今,只剩下他一人独自守着店面。

在附近居民文女士眼里,小店给附近居民生活提供了不小的便利。小孩的校服大了、裤子长了,文女士都会去找张师傅给改改。“我现在年纪大了,也只能做点手工活。”由于腿脚不便,大多数时候张师傅都是坐在店里的缝纫机前改衣服,他的缝补活主要来自附近居民。

张师傅记得,虽然做的都是周围居民的生意,但也有不少人大老远来戴家巷找他缝补。“有一次我的一名顾客从新建区赶过来,甚至还走错路,最后打摩的才找到我这里。”类似这样的趣事还有不少。在张师傅看来,“小缝小补”未来的生存市场堪忧,“等到我们干不动了,哪里有年轻人还愿意继续做这个事情?”

组成便民服务站抱团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戴家巷花园角农贸市场旁,由7家便民小店组成的“公园街道花园角便民就业服务站”,里面包含了配锁、缝补、修鞋、书店等多种便民业态。4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该便民就业服务站后发现,每个摊点都有自己的招牌,木质的小格子铺里容纳了各种不同业态的摊主,4平方米不到的小隔间摆放着手艺人所有的工具,不少市民专门前往这边修补,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曹姐是“曹记缝纫”的摊主,从2007年搬进这个格子铺,已经有十多年。曹姐是戴家巷的本地居民,在还没有搬入花园角农贸市场前,大多数时候曹姐都在城市街头摆摊,“现在总算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在当地城管、社区多方联合下,小摊小点有了固定的落脚点。小铺虽不大,但是已经成为了街坊邻居的生活必需。

“可以帮我改小一点这条裙子吗?”刘女士是曹姐的常客。这天,刘女士带着两条裙子给曹姐改腰围尺寸,“以前穿刚刚好,现在瘦了,腰这里也肥了。”对于这样的小店,刘女士认为,“他们的存在为周围居民提供了便利,谁家不需要缝缝补补。”2元补个扣子,6元锁个边……搬入这里后,曹姐无需再缴纳租金,一间小小的隔间就是她工作的地方。

在这条创业街上面的小摊,不难发现这里的“手艺人”并不年轻。三味古书是一对夫妻在经营,今年60多岁的刘奶奶和胡爷爷平日里就守着一家小店,有喜欢书的顾客也会来这里淘一些旧书,“现在看书的人少了,我们以前也是做手工活的,后来手工做不动了,就改为开书店了。”

对于在修鞋的褚秋英来说,年轻的时候靠着一把转子和一台修鞋的机器闯天下,小缝小补的生意成为家里的支撑,如今从户外搬到了屋檐下。在这里,褚秋英带着她的修鞋工具和转子用勤劳的双手,维持了小店的生存。

“其实这是一种相互方便,我们方便了市民,市民也方便了我们。”随着时代的变迁,来这里光顾的大多数是老人家,“年轻人修鞋少了,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修补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成为一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当我问起以后修鞋小铺会不会消失,褚秋英倒不这么认为,“现在也有那种高端的机器,只不过修鞋会贵些吧。”小店虽小,却是附近居民的信息情报中心,谁家出租房子,谁家修理家电,小小门店也成为信息窗口。

2015年,整个公园街道花园角便民就业服务站重新装修了一回,新的招牌也挂上去了。小店的屋顶给“加厚”了,小店也更加结实了。

当“小修小补”融入互联网生活

对于“小修小补”的小店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手艺也需要被看见。熊玉兰是一名裁缝,在西湖区石头街149号经营着一家制衣铺已经15年。店内摆放着各种材质的布料,“现在我们主要是做年轻人的生意,很多人会来我们家定制旗袍。”去年2月份开始,熊阿姨开通了抖音、小红书、淘宝等网络平台经营制衣生意。

同样,三味书房的刘阿姨也想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花园角便民就业服务站,她在平台上发布过缝补小店的短视频。“现在大家都喜欢看短视频,我也想看看我们的小店能不能发布。”对于“曹记缝纫”的曹姐来说,客人们几乎都是熟客介绍,但她的店甚至在百度地图上都搜索不到。

记者走访发现,因城市里的“小修小补”摊位店家多为不熟悉互联网运作的老年群体,很难将自己宣传出去,他们的经营也面临着多家连锁修理品牌的冲击;另外,大中型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以往为“熟人社会”的老旧社区,也逐渐以外来的年轻房客为主。年轻一代习惯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搜索,遇到修补需求时,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很难就近找到维修点,他们也未必会留意到隔壁巷子有一家经营多年的修理铺。

“小修小补”还有什么发展空间?

“小修小补”关系大民生。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南昌市东湖区城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胡杰告诉记者,当前各地都在推行15分钟生活圈,建立便民服务站将“小修小补”的摊主们生存问题和城市便民服务融合到一起,然而在推动便民服务站的建立仍需多部门合作推进。此外,胡杰表示,“我们东湖区正在做‘便民服务地图’,不光是融入‘小修小补’行业的服务点位,同时地图上还会有附近的公厕、停车场,便于老百姓查找。”

徐师傅会的手艺是修鞋,“修鞋的人少了,我现在也在学习配锁。”在修鞋铺的旁边,摆放着一架配锁机器。缝纫岗的万师傅重新拾起了缝补手艺活。万师傅腿脚不方便,如今在工坊实现了“再就业”。“现在残疾人找工作也困难,虽然来的人还不算多,但我们也是靠手艺赚钱。”红谷滩区残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考虑到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我们设立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庇护工坊是目前推出的文明实践基地的形态之一。

THE END
1.缝纫店门口贴上提示语,“缝裤裆洗干净再来缝”网友:阿姨咬线头的缝纫店门口贴上提示语,“缝裤裆洗干净再来缝”网友:阿姨咬线头的时候天塌了。重庆头条官方 河南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交警查车查到女朋友:住址?女友:你一周来八次,爆笑查车合集 藏狐说剧 481跟贴 打开APP NASA既然50年前都能登月,为啥现在却不行了? 李论科学 4029跟贴 打开APP 主角不想演续集可https://m.163.com/v/video/VKHVEAHLJ.html
2.缝纫店门头平面广告图片素材模板下载(图片编号5478067)六图网提供精美好看的平面广告素材模板下载,本次平面广告作品主题是缝纫店门头,编号是5478067,格式是cdr,该缝纫店门头素材大小是13.64 MB。缝纫店门头是由平面广告设计师ふ巷のshēn擁…上传. 浏览本次作品的您可能还对缝纫店,量具,金色底图,缝纫店门头感兴趣。https://m.16pic.com/psd/pic_5478067.html
3.缝纫店招牌图片其他其他缝纫店招牌图片,缝纫店招牌 缝纫店 招牌 缝衣服 烫衣服 打裤边 设计 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 CDR 平面广告,图行天下素材网图片编号:20170428029511837889https://www.photophoto.cn/pic/23771389.html
4.缝纫店起名及名字大全店铺商铺取名大全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取名方法,比如黑猴儿帽店,就将一只木头黑猴作成店门并且因此而得名,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招牌,顾客甚至会依照你的标志来称呼你。如果说店名就是—个招牌,那么这种标志性的店名完全可以达到目的。 二.缝纫店店铺起名的要素 1.缝纫店店名要有鲜明的个性 https://www.xianzhi.net/dpspdq/41674.html
5.一台缝纫机缝补起难忘岁月从德城区南小市大街一直向东走,往北拐进一个小过道,往前走上几步,就能看到一个黑底白字的“修缝纫机”招牌。这家店里摆着几台老式缝纫机,两位五六十岁的大爷坐在店里聊着天。 这是一家专门维修缝纫机的店铺,20多平方米的面积,摆着不少老式的缝纫机,货架上还放着几台电动缝纫机以及各式各样的新旧零件。其中https://m.dezhoudaily.com/p/1258975.html
6.从化街口街小巷中藏着一间无名裁缝店,服务街坊32年从化区街口街这家裁缝店不设招牌,开了32年。信息时报记者 黄林宜 摄 走进店内,靠墙的位置整齐有序地挂满各式各样的布匹,还有几件由顾客定做尚未取走的成衣。店内有台华南牌老式缝纫机,是1986年陈銮花结婚时的嫁妆之一,称得上是店里最老的“员工”了。“以前结婚很流行置办‘三转一响’,缝纫机就是其中之一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5283589
7.如果能穿越回到鲁冠球立军令状的那一年,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请回答“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硬把一些具有传统经营特色、在广大群众中享有盛誉的店名,一概斥之为“封、资、修”,强令人们砸去招牌。如奎元馆已有七十多年店史,以烹饪汤浓面透的宁式面而驰名中外。现在,这家面馆已逐步恢复了“虾鳝”和“过桥面”等传统经营品种。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chengshi/content/2018-12/18/content_7117621_3.htm
8.中山路——难以忘怀的名店老招牌改革开放后,百货齐全,样样都有,电视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各种家电供不应求。从此,宝鸡百货大楼誉满省内外,传遍神州大地。1993年初,荣获"陕西省十佳名星企业“殊荣,历经四十年而不衰,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员工516名,营热面积4200平米,经营上万种商品。宝鸡市百货大楼的发展具体而形象的展示了宝鸡人的自豪和https://www.meipian.cn/3f0l48c8
9.服装店设计任务书模板8篇(全文)服装模板的应用是服装缝纫工艺的重大革新之一, 它将复杂工序简单化、标准化, 提升了服装制作效率, 降低品质不良率, 保证服装品质及生产时间的稳定性, 减少对高技能人员的依赖程度, 因此, 得到服装企业的肯定和青睐。服装CAD的大规模普及, 雕刻机、激光切割机、专用模板切割机等的大量使用, 使服装模板应用生产得到飞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moxbxuk.html
10.羽绒服装(精选十篇)我国手工缝纫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周口店猿人所使用的骨针,考古证明,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在用简单原始的缝纫技术把树叶或兽皮制成“衣服”。这是人类发展一个重要的阶段,开启了以衣蔽体的先河。从最初的御寒保暖功能逐步演化到除此两者之外的审美功能。但是,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及分工的诸多限制,最早的服装制造无法实现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c2o944q.html
11.用良心守护缝纫机的最后时光——中国青年网赵才师傅正在店里维修旧缝纫机。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记者 潘福达 走到珠市口东南角的鹞儿胡同深处,一个黑底白字的“修缝纫机”招牌映入眼帘。迈进这家专门维修缝纫机的店铺,时光仿佛拨回到了往昔:店里摆着六七台老式缝纫机,各式各样的零件静静地躺在货架上,一个鱼缸旁,放着一台不大的老式电视机,正播放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sxw/201703/t20170304_9215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