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这20个响当当的福州老品牌认得5个以上的都是福州土著

“满满都是回忆,老福州一定不会陌生!”

“福州牌”火柴

“福州牌”火柴不仅是当年的全国知名品牌,更曾是福州的“形象大使”哦。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州牌”火柴专门推出一批高档的定制火柴,用于宾馆、旅游、出口。提供给宾馆的高档火柴,印有宾馆名字,那时能拿到一盒知名宾馆的火柴,大家都会如获至宝。

因为“福州牌”火柴畅销全国,福州火柴厂还把福州一些风景名胜印在火柴盒上,让全国都能看到福州的西湖、金山寺等风景名胜。

一见喜牙膏

据说用了此牙膏,一见就喜欢,而且是小伙儿约会前必用哟。1978年,福州有了自己牌子的牙膏——一见喜。

它是纯中草药滴,可以防治各种牙病。可是,这么好的产品后来被新加坡一家私人公司看中了。于是,一见喜……,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福日电视机

你还记得二十年前,你家是什么模样吗?老旧的沙发,藤椅,毫不起眼的铁架,上面放着当年最贵重的家私——电视,而且还是福日牌的。有这么一台电视,在那时,是多么让人艳羡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家电企业,福日电视曾经是福建电子行业的一面旗帜。1994年,福日彩电产销量突破百万台,当时它与熊猫、金星、牡丹并称中国彩电的“四朵金花”。

万福来皮箱

这是奶奶、姥姥、妈妈辈出嫁时的必备品,你家能不能找到一个?据说,它也是“学来品”,清朝时从台湾学来的工艺。

这种皮箱密封性很好,里外共4层,制箱时匠人像缝衣服一样一针一线地缝到木板上……

警钟牌桶刀

刀,是不能乱玩的,不小心割破手脚不好,如果割到小朋友就更不好了。所以,1957年福州生产的桶刀名字就叫做……警钟牌。

原牌号王彩,由王道彩首创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后人王财富继业。1957年加入福州市镰刀生产合作社(现为福州市柴油机厂),以警钟牌作为注册商标。产品以枕厚、腹凹、刃薄、锋利而闻名,除畅销本省各地外,还曾远销东南亚各国。

龙凤牌系列扑克

打牌,常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如何鼓励大家多打、常打,它需要一个意义非凡的名字,才能让打牌名正言顺,所以“龙凤牌”应运而生……

福建老酒

福州人下厨,什么都要放一些福建老酒。或是将蛏插在老酒里炖,或是在捞化、线面出锅的时候淋上老酒,啧啧那叫一个香啊!连世界冠军林丹都说好!

“福建老酒”历史可悠久了,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早在一九五七年就被列为福建省名酒!因其风味独特,“开坛香万里,洗瓮醉千家”说的就是它。

闽江牌保温瓶

老福州人家家户户应该都有这样一个保温瓶吧!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闽江牌保温瓶因为质量好,由东南亚市场扩展到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出口量仅次于上海。

1975年7月,保温瓶生产从福州市玻璃厂分出,成立福州市保温瓶厂。1980年起,闽江牌5号瓶胆在全国46家保温瓶质量评比中连续6年获第一!要知道早期工人们都是用吹管吹玻璃瓶胆呢,那质量杠杠滴!

“福表牌”电子表

早在1978年,福州市手表厂就从香港购进电子生产线1条,开始为港商来料加工电子表,并少量生产“福表牌”电子表,到1984年,一年就生产了41万只!

早期发条的机械表,价格都很高,特别是上海产的手表,往往要100元以上,当年是一名普通工人两三个月的工资。而后来出现的电子表只要五到十元钱。当年,好多福州孩子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手表,就是这种“福表牌”电子表。

闽江牌缝纫机

记得小时候,外婆家就有一个。外婆坐在缝纫机前,踩一脚踏板,手拉一拉,呜呜唧唧中给家人做出一件件衣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闽江”牌缝纫机厂达到鼎盛时期。

在每人每年只有14尺布票的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缝纫机也就成了当时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闽江”也不复重现了。

“美且有”糕饼店

名叫“美且有”,好直白的名字!“美且有”糕饼店,是许多老福州心中,好吃点心的代名词,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一家150多岁的老字号糕饼,一些老福州人,还常常转大半个福州城去“追味”。

想起当年馋人的猪油糕两毛钱一块,那时的两毛钱,可是当年一家人的饭钱!还有雪片糕,它掺入进豆芽,每片厚度0.9毫米,薄而不断,卷指不裂,韧而不硬,色白如雪,芳香袭人,清甜适口,入口易化……

罗星塔牌味精

老福州人的厨房应该常常见到罗星塔牌味精的身影。福州味精厂建于1957年,上世纪80年代是福州味精厂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罗星塔”牌味精在福州也是家喻户晓。

2009年福州味精厂搬离了工业路,也宣告工业路告别“工业”身份,想当年这里聚集了福州保温瓶厂、玻璃厂、灯泡厂,搪瓷厂.....昔日道路两边林立的工厂,已成为“老福州”的记忆。

郑兴利剪刀

在老一辈福州人中,提到“郑兴利剪刀”,都会竖起大拇指,那可是曾经的“福剪”状元。要说它的名气有多大,“郑兴利剪刀”不但畅销大陆,还走进了台湾。

郑兴利剪刀店第四代传人郑隆新说过:制作一把剪刀要经历二十几道工序,要一锤一锤慢慢敲打出来。但同样功能和样式的剪刀,也会有细微差别。可以说,每一把手工锻造的剪刀,都是独一无二的。

魏南林皮鞋

“魏南林”店址始设于台江中选路91号,原称南林皮鞋店,由日本人创业经营。民国11年,日人回国由其职工魏冠洪折价承受自行营业,改称“魏南林”。其所产脚掌牌皮鞋因量脚造型,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适脚、防潮、耐用、美观等特点,除行销国内各大城市外,还出口南洋、新加坡、美国等地。

1933年,第一次进入福州魏南林鞋厂的李宝源,如今不能做鞋,只能在鼓屏路上修鞋的犟老头。

古三座澡堂

在鼓楼区温泉街道办事处温泉村,名为“古三座”的澡堂,据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称得上是福州最古老的澡堂之一。至今仍有许多老福州慕名前来参观,顺便洗一洗这里的“金汤”。

回春药店

从清乾隆55年(1790年)创办,历经两百多年岁月沉浮。当年的回春一度辉煌,有‘北同仁,南回春’的美称,清末民国初,该店年营业额就可达十几万元,纯收入超过5万元!

当年,药店内还有鹿园,每逢割茸,必定引来众人围观。时至今日,回春药店早已融入南街,成为南街历史文化厚重的组成部分。

鼎日有肉松店

肉松配稀饭一定是不少福州人的大爱吧!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

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永和鱼丸

说起福州,怎么也绕不开福州鱼丸。慕名来福州的游客,总少不了品尝品尝“虾油味”十足的福州鱼丸,名气最大的就数永和啦。

永和鱼丸店由福州人刘二俤于1934年创办。上世20年代,刘二俤学会了打鱼丸技艺后,去台湾发展,他曾在台北永和县一家小吃店打工。30年代初刘二俤回到福州。在家里做好鱼丸后挑到三坊七巷,用调羹在小碗里敲动,发出清脆的响声。1934年他在塔巷口开鱼丸店。为纪念他在台湾永和县的经历,称“永和鱼丸店”。

耳聋伯元宵

始创于光绪年间的耳聋伯元宵,在创立之初并没有店面。当时元宵是福州老百姓观看闽剧时喜爱的小点心,耳聋伯便跟着戏班子肩挑担卖,走街串巷。

解放前福州人也穷,可以吃的东西少,点心之类的更是稀有。那时候桌面上没有碗,碗都是客人自带,元宵一下锅就有客人拿着碗等着。这个百年老字号传统小吃无意间记录了福州城的往事,无意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

聚春园酒楼

“聚春园”始创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落于福州东街口,它可是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悠久的历史名店,福州招牌菜的“佛跳墙”就源于聚春园!历史上的聚春园那是达官显贵、商贾名流会聚之所,聚春园的楹联“聚多冠盖、春满壶觞”就是当年经营盛况的写照。

THE END
1.缝纫店门口贴上提示语,“缝裤裆洗干净再来缝”网友:阿姨咬线头的缝纫店门口贴上提示语,“缝裤裆洗干净再来缝”网友:阿姨咬线头的时候天塌了。重庆头条官方 河南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交警查车查到女朋友:住址?女友:你一周来八次,爆笑查车合集 藏狐说剧 481跟贴 打开APP NASA既然50年前都能登月,为啥现在却不行了? 李论科学 4029跟贴 打开APP 主角不想演续集可https://m.163.com/v/video/VKHVEAHLJ.html
2.缝纫店门头平面广告图片素材模板下载(图片编号5478067)六图网提供精美好看的平面广告素材模板下载,本次平面广告作品主题是缝纫店门头,编号是5478067,格式是cdr,该缝纫店门头素材大小是13.64 MB。缝纫店门头是由平面广告设计师ふ巷のshēn擁…上传. 浏览本次作品的您可能还对缝纫店,量具,金色底图,缝纫店门头感兴趣。https://m.16pic.com/psd/pic_5478067.html
3.缝纫店招牌图片其他其他缝纫店招牌图片,缝纫店招牌 缝纫店 招牌 缝衣服 烫衣服 打裤边 设计 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 CDR 平面广告,图行天下素材网图片编号:20170428029511837889https://www.photophoto.cn/pic/23771389.html
4.缝纫店起名及名字大全店铺商铺取名大全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取名方法,比如黑猴儿帽店,就将一只木头黑猴作成店门并且因此而得名,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意招牌,顾客甚至会依照你的标志来称呼你。如果说店名就是—个招牌,那么这种标志性的店名完全可以达到目的。 二.缝纫店店铺起名的要素 1.缝纫店店名要有鲜明的个性 https://www.xianzhi.net/dpspdq/41674.html
5.一台缝纫机缝补起难忘岁月从德城区南小市大街一直向东走,往北拐进一个小过道,往前走上几步,就能看到一个黑底白字的“修缝纫机”招牌。这家店里摆着几台老式缝纫机,两位五六十岁的大爷坐在店里聊着天。 这是一家专门维修缝纫机的店铺,20多平方米的面积,摆着不少老式的缝纫机,货架上还放着几台电动缝纫机以及各式各样的新旧零件。其中https://m.dezhoudaily.com/p/1258975.html
6.从化街口街小巷中藏着一间无名裁缝店,服务街坊32年从化区街口街这家裁缝店不设招牌,开了32年。信息时报记者 黄林宜 摄 走进店内,靠墙的位置整齐有序地挂满各式各样的布匹,还有几件由顾客定做尚未取走的成衣。店内有台华南牌老式缝纫机,是1986年陈銮花结婚时的嫁妆之一,称得上是店里最老的“员工”了。“以前结婚很流行置办‘三转一响’,缝纫机就是其中之一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5283589
7.如果能穿越回到鲁冠球立军令状的那一年,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请回答“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硬把一些具有传统经营特色、在广大群众中享有盛誉的店名,一概斥之为“封、资、修”,强令人们砸去招牌。如奎元馆已有七十多年店史,以烹饪汤浓面透的宁式面而驰名中外。现在,这家面馆已逐步恢复了“虾鳝”和“过桥面”等传统经营品种。 https://hznews.hangzhou.com.cn/chengshi/content/2018-12/18/content_7117621_3.htm
8.中山路——难以忘怀的名店老招牌改革开放后,百货齐全,样样都有,电视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各种家电供不应求。从此,宝鸡百货大楼誉满省内外,传遍神州大地。1993年初,荣获"陕西省十佳名星企业“殊荣,历经四十年而不衰,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员工516名,营热面积4200平米,经营上万种商品。宝鸡市百货大楼的发展具体而形象的展示了宝鸡人的自豪和https://www.meipian.cn/3f0l48c8
9.服装店设计任务书模板8篇(全文)服装模板的应用是服装缝纫工艺的重大革新之一, 它将复杂工序简单化、标准化, 提升了服装制作效率, 降低品质不良率, 保证服装品质及生产时间的稳定性, 减少对高技能人员的依赖程度, 因此, 得到服装企业的肯定和青睐。服装CAD的大规模普及, 雕刻机、激光切割机、专用模板切割机等的大量使用, 使服装模板应用生产得到飞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moxbxuk.html
10.羽绒服装(精选十篇)我国手工缝纫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周口店猿人所使用的骨针,考古证明,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在用简单原始的缝纫技术把树叶或兽皮制成“衣服”。这是人类发展一个重要的阶段,开启了以衣蔽体的先河。从最初的御寒保暖功能逐步演化到除此两者之外的审美功能。但是,囿于当时生产条件及分工的诸多限制,最早的服装制造无法实现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c2o944q.html
11.用良心守护缝纫机的最后时光——中国青年网赵才师傅正在店里维修旧缝纫机。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记者 潘福达 走到珠市口东南角的鹞儿胡同深处,一个黑底白字的“修缝纫机”招牌映入眼帘。迈进这家专门维修缝纫机的店铺,时光仿佛拨回到了往昔:店里摆着六七台老式缝纫机,各式各样的零件静静地躺在货架上,一个鱼缸旁,放着一台不大的老式电视机,正播放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sxw/201703/t20170304_9215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