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暗下来后,王锦春想要打开缝纫机上头的节能灯,灯坏了。他捋了捋另一根线,扯来不远处工具架上另一盏灯。30瓦灯泡散发出的灯光不甚明亮,把王锦春和张彩枝俩的脸庞照得柔和。
从旧货市场淘来一台缝纫机开始,到后来修鞋子、雨伞,改衣服,踩裤边,换拉链、包扣、拉头……这对夫妻在杭州的小铺子已经走过了20年。
9月17日晚上,小时新闻记者在浙大城市学院门口遇见了他们。
夜幕降临后的大学校园门口,出来买东西吃饭取快递的学生慢慢多了起来,偶尔还会有新生路过。
新学期开始了,王锦春和张彩枝夫妇在人来人往中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看着他们嬉笑逐闹,觉着日子真好。
1】二十年前来杭州打拼
花80元淘了缝缝机一直用到现在
王锦春今年刚好60岁,妻子张彩枝小一年。
二十年前,两人来到杭州,用来谋生活的是家传的缝纫手艺。
“刚开始,就去绍兴路上的旧货市场淘了这台华南牌缝纫机。”王锦春倚靠着缝纫机说,机器上的零件已经被磨得锃亮,“要是买一台新的要几百块,这台旧的花了80元。”
小铺子就这样开张了。
起初是张彩枝一个人出摊,王锦春在杭州当水电工。
慢慢的,张彩枝和附近的居民们熟络了起来,一年后小铺子的生意渐渐稳定。一个人忙不过来,王锦春辞职和妻子一起干。这一干,就干了20年。
正和记者聊着,对面小店的老板提着一兜子青菜递给张彩枝一把,“哎呀,不知道够不够炒一盘,你尝尝看。”
张彩枝找来一个塑料袋装好,慢慢择菜。
王锦春看着妻子笑笑,开始回忆。灯光下,可以看到两人头上有了不少白发。
“那时候这条巷子都是一些小吃店,人很多的。”
人多生意就好,好的时候这个小铺子,一天能有一千多块的收入。
“忙是很忙的,有时候还要排队的。”王锦春说。
大概2017年,周围拆迁城市改造,如今街道整齐了,他们的老街坊也搬去了杭州各个角落。
拆迁后,生意差了些,“开学了,生意又会好起来的。”
2】修过一万多一把的伞
很多年前的学生来修包,老邻居跨区找来
夫妻俩做的活计很普通。
打小他们就会缝纫这门手艺,在老家还会上门帮人家做衣服。
这些年里,他们说缝补的少,“大多是衣服裤子不合身改大小”。
修鞋子的倒是蛮多,遇见脱胶、脱线不管是附近的居民还是学生,不少人会拿来修。
开的是便民服务点,做的也就是百姓生意。小件五块、十块,复杂些的价格略高,收费不高活细致,这些年里积累了不少老顾客。
有的人搬去了滨江,还会回来找王锦春夫妇。
这些年里,也遇见过比较“贵重”的单子,“有一次修了一把一万多块的伞。”王锦春说据顾客说那是一把从香港买的伞,伞骨断了,“我学过水电,这些修伞什么的,都是后来琢磨的,帮人家修好了。”
还帮一个毕业很多年的女孩子修好过一个包。
“包的价格不是特别贵的,主要是那个学生说包用了很多年有感情了,加上真的是喜欢所以一直想修好。”毕业后女孩子去了北京工作,那个包扣找了几家店都没修好,有次回杭州试着碰碰运气,没想到学校门口的王师傅还在,“我的配件啥的也是慢慢攒起来的,修好后她很高兴。”
手艺就是在一天天的积累中娴熟起来的。
缝纫机坏了自己捣鼓,闲暇的时候做几个小马扎顾客可以坐着等,王锦春还按照自己需求打了柜子,存放工具很是方便。
3】如今在老家盖起百万新房
未来可能去厦门和女儿一家在一起
从老家出来的这二十年了,王锦春夫妻14年没回家过年。
“那时候老家房子没盖,过年一直没回去。”2017年,周围城市改造,他们回老家盖了房子,“建房子花了百来万,还买了辆二十几万的车给女儿开。”
新房子造好后,两人每年都回家过年。
他们现在住在崇贤,“那边房租便宜,只要几百块就够了,再过去就是塘栖了。”
骑电瓶车赶到小铺子上班单程要一个小时左右,每天两人家里吃好早饭,带着午饭出发,晚上再回家做一点。
如今女儿毕业后也在杭州工作,和爸爸妈妈没有住在一起,快要举办婚礼了。
“以后可能会去厦门。”王锦春说女婿以后会在厦门发展,“要是女儿有需要,我们就去帮忙,带带小孩呀,也能在那边继续做这个的。”
眼下,他们说会继续守着这个小铺子。
这两天,他们会早点收工回家,“他妈妈今年89岁了,前阵子摔伤,我们就给接到杭州来照顾,要早点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