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饭圈文化”,需要作多方面的反思和治理。从我的研究领域来看,这是长期美育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蔡元培先生在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时候,曾经在美育与宗教之间作了明确的区别:“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针对原始宗教和文明宗教,康德、卡西尔分别在《判断力批判》和《人论》中,作了进一步的区分。显然,“饭圈文化”既不是审美,也不是宗教,还不是迷信,而是三者混合而成的怪胎,或许可以称之为迷恋。“饭圈文化”披着审美和艺术的外衣,但它不是真正的审美。对于这种貌似审美、实质反审美的“饭圈文化”,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整治,但如果要根治,就需要加强培养真正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曹刚
“饭圈”是个有道德基因缺陷的圈子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
“饭圈文化”的经济逻辑与治理方向
“饭圈”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系统,也可称作“饭圈经济”。从供给侧的角度,“饭圈经济”是“内容经济”的产物,具有文化产业属性;从需求侧的角度,它是“数字经济”的产物;从交易机制的角度,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饭圈经济”模式当中,一些市场失灵现象被放大,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层出不穷的“饭圈”丑闻也对社会正常的精神文明秩序带来巨大冲击,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和负担。如果放任自流“饭圈经济”,对社会资源而言是巨大浪费。由此,我认为“饭圈经济”代表了一种错误的消费观、扭曲的财富观、短视的投资观、异化的价值观。
会长张海君
发挥行业组织的中间管理作用
为打造健康的“饭圈文化”生态,我从演出行业一线从业者角度,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是加大对“饭圈文化”操控者的查处力度。包括资本和网络平台、艺人自己的炮制、蓄意牟利的文化传媒机构等;二是健全监管协同机制。加强文化、广电、新闻、网信、教育等全行业的协调工作机制和整体联动机制,加强对艺人机构、社交平台和内容平台等的监管力度;三是严格行业从业标准,对艺人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持证前需接受思想、政治、理论、专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进行登记注册管理。凡是没有注册登记的,规定各类平台均不予录用;四是发挥行业组织的中间管理作用。要提高对行业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赋予行业组织更多权力和抓手。同时,要优化评价体系、统一标准,一旦违规可用行业手段和力量加以制约。要摒弃“流量至上,数据为王”的评价体系,严肃对待创作表演,努力提升艺术质量,拒绝使用是非不辨、低级庸俗、粗制滥造的作品宣传误导观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邓希泉
“饭圈文化”严重冲击青少年价值观建设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洪生
警惕“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
结合我们曾做的调研情况来看,我们尤应警惕“饭圈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包括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学习和社交,尤其是诱发青少年不劳而获的思想,误导青少年不当消费,形成集体不当行为,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网络诈骗和青少年犯罪等。因此对于“饭圈”的治理,应注重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加强大众媒介精品内容生产和舆论引导,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社会学系副系主任闻翔
建立“饭圈文化”治理长效机制
“饭圈文化”不仅是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同时也是近十余年来伴随娱乐工业转型与社交媒体时代到来而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饭圈”作为一类独特的社会群体,甚至是宽泛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形态,不仅影响公共生活,也挑战社会治理。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
破除泛娱乐行业“数据拜物教”
这种不良“饭圈”现象滋生了极大的社会危害。急功近利的造星模式侵蚀正常的人才培养机制,业务能力欠佳却片酬不菲的“流量明星”挤占影视项目的制作成本;在“饭圈”粉头制造的“催氪金”氛围下出现大量重复购买虚拟商品的现象,由此形成的流行榜单正在破坏文创行业的评价体系;刷量控评、养号刷分、数据造假等行为让网络文艺批评失去公允的评判标准;零和竞争的“饭圈”互撕、党同伐异的“饭圈”反黑不断败坏舆论环境与网络风气。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网络文艺传播
中心主任谢力出席会议
做时代风尚的守望者
这场跨学科、跨专业的头脑风暴,集中智慧、碰撞思维、开拓思路,让大家很受启发、很受教益。虽然各位专家彼此的研究领域不同,在“饭圈文化治理”问题上却达成了许多共识。不良“饭圈文化”是一种畸形、扭曲、有缺陷的价值观,对于艺术创作本体带来根本性的侵蚀和伤害。把一些未成年人带入歪门邪道,为低俗庸俗媚俗推波助澜,有损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建设,对整个社会良好风尚和文明程度造成严重冲击和危害。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对“饭圈文化“加以抵制和反对,绝不能为“饭圈文化”站台,更不能在理论上为其文过饰非。“饭圈文化”久积成疴,产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资本逐利、监管乏力、平台失守、美育缺失、道德沦丧等各个方面。治理“饭圈文化“不是能凭一方之力,更非朝夕之功,需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实行“链条化”治理。只有各方切实负责、形成合力,标本兼治、久久为功,才能清除“饭圈文化”污垢,让我们的文艺在良性的圈层生态里成长与前行。
三是倡导大无畏批评精神,推动娱乐生态健康发展。针对“饭圈”怪病,我们要发挥“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批评精神,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不良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要勇做文艺生态的“卫士”,为艺术之树“除害”,端正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创作观。同时,应当利用自身专业和特长,建设性地开展批评,充分发挥智力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