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安信托爆出旗下产品延期兑付的消息,挑动着动市场敏感的神经,引发一场舆论风波。
一、舆情概况
1、萌芽阶段3月29日-4月8日
【平安信托福宁61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延期】
3月29日,平安信托发布《平安信托福宁61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重大事项临时公告》(该公告暂无法查看),公告显示,该信托计划成立于2021年9月29日,募集资金77241万元,以股权的形式投资厦门市荣璐置业有限公司70%股权,从而间接投资厦门联正悦投资有限公司名下的“臻华府”项目。信托计划存续期为30个月,2024年3月29日为信托合同约定到期日。截止公告日,存续信托规模为77241万元。由于房地产低迷,项目开发公司正荣地产暴雷,以及销售资金须进入监管账户等原因,截止公告日,该信托计划尚无现金回收,信托计划延期至信托财产全部变卖之日或存续受益人预期信托利益足额分配之日(以先至者为准)。
2、发酵阶段4月9日-4月10日
3、高潮阶段4月10日
4、舆情降温4月11日-4月15日
5、舆情落幕4月16日-至今
【平安信托最新回应进一步“安抚”舆论情绪】
二、传播概况
战鹰APP显示,自2024年3月29日至4月25日,共监测到总信息25013条。
1、关于信托行业
1)信托业整体正处于业务转型关键时期
中国证券报:当前,信托业处在加快业务转型、回归信托本源的关键时期。但信托公司重塑业务模式难,获得盈利更加难:新业务增长引擎尚未开启、商业模式持续性堪忧、费率深度内“卷”……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新业务盈利难是困扰诸多业内人士的最大问题。多位信托公司高管表示,业务转型是“长跑”,行业尚待形成新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信托公司须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核心竞争力,确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2)信托业风险不断蔓延及频发原因
国际金融报:信托业风险仍在蔓延。产品逾期风波从中融信托、雪松信托、民生信托、四川信托、万向信托,近日又蔓延至平安信托、五矿信托。受访专家表示,市场化、法制化或是未来处置风险的主流趋势。“信托资产质量有所恶化,既有融资方自身信用风险下沉(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内在原因,也包含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严监管约束力度加大使得风险不断暴露的外在助力。除此之外,还包括少数信托公司存在公司治理缺失,使得风险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近年来出险的信托公司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业务出现风险,有个别出险信托公司底层资产有规模庞大的非标资金池,当这些底层非标资产出现问题时,直接牵连一系列信托产品,比较典型的是以房地产项目为底层资产的产品,在本轮房地产行业爆雷而受到波及。另一类是涉及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大股东将信托公司当成提款机,导致财务造假、业务造假,进而导致公司出险。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信托产品逾期多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信托机构做出了不符合金融逻辑的疯狂举动,包括资产运用端的各种通道业务;二是房地产行业全面陷入低谷,以房地产项目为底层资产的产品受到波及;三是股市低迷,资产端风险暴露。
3)信托业处置风险方式多样
2、关于投资者
1)强调投资有风险消费者一定要重视风险
第一财经:在业内人士看来,自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打破了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与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一样,信托产品也非保本金融产品,需回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投资者应该打破“刚兑”思维;同时,信托公司受托管理信托产品,更应积极推进项目的处置,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投资者缺乏金融知识忽略了信托产品的金融属性和背后的风险
3、关于涉事主体
1)强调信托产品延期不等于公司“暴雷”
经济观察报:近日,平安信托个别产品延期兑付的事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部分自媒体甚至用“暴雷”来形容此次事件。“暴雷”两个字非常容易挑起大众的神经,但用这个词来形容平安信托此次事件完全是混淆概念,产品延期不等于信托公司暴雷。回顾整个事件,逻辑其实非常清晰:平安信托有个地产项目延期兑付,导致部分投资者不满,进而引发了投诉。这次延期兑付的信托产品,规模约为7.7亿元,对于平安信托这种体量的金融机构而言金额并不大。平安信托也发文正面回应了此事,可以看出公司解决问题的坦诚态度和决心。
2)平安信托旗下多只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问题
除了上述三款涉房地产项目的产品,此前平安信托旗下已有涉房地产项目的产品出现问题。2022年,平安信托旗下安远9号、翔远9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均受房地产影响宣告展期和产品项下债权预计无法在信托计划到期日实现退出。
3)指出平安信托延期产品均投向房地产
4、关联平安集团及平安寿险
三联周刊:购买了福宁615号信托的祝融也是平安寿险的业务员,延期兑付带给他家庭的打击是毁灭性的——300万本金里,只有150万是夫妻俩这些年的积蓄,其他钱都是亲戚朋友们凑出来的。此前,他从未想过培训材料上的宣传有夸大或误导之处。他回忆,自己似乎看到过这款产品R4风险等级的标注,但专员没有对此做介绍,将培训重点放在从各方面论证安全保障和高收益上,没人想到要去问,R4意味着什么。祝融在平安寿险工作十余年,他记得,平安很早就开始布局“综合金融”,他平时销售的产品虽以寿险为主,但也包括车险、财产险、理财、做普惠贷款等各种各样的业务,他身边的每个业务员几乎都是这样。但从公司的层面来说,对风险早有规避,寿险业务员销售其他金融产品,拿到的不叫“业绩”,而叫作“推荐奖励”,签单业务员的工号在合同中也不会体现,“实际上和销售没有区别,这就是一个文字游戏”。张洁也表示,虽然叫做“推荐奖励”,但不论是陆金所的专员,还是自己的直属领导,都说这些产品他们是可以直接推荐的。
四、网民观点
1、强调投资有风险
@所有名字均存在:高收益高风险,前些年收益高的时候咋不说,信托本来就没托底,风险与收益并存啊。
@贪食蛇:理财信托有风险,只要是一开始有做到尽职告知购买人的话,现在即使亏了也没什么好赔偿的,本来理财信托就是不托底的。
2、认为平安信托只是开始
@马来西亚的马哥:平安信托爆雷的产品可不止这一个哦,据我所知过去已经有数十亿违约尚未兑付。还有未到期的投向房地产项目,大概率还要违约,特别是打破刚兑后,信托公司不值钱了。这次违约的产品每年收2.7%的管理费,投资人却承担巨额损失,想必以后越来越难。
@Brucehulk:别急,先是房地产企业,然后是信托这些表外机构,再然后就是银行,一个也跑不了,都得暴雷。
3、希望对平安集团进行调查
4、对房地产形势的不看好
@小权兄弟:不少地产公司在暴雷的路上,房地产暴雷导致装修、建材这些企业日子不好过是正常的,但是房地产的寒气还在蔓延,什么时候能停止都不知道。
@积极的小鱼:万科和平安信托事件,可以准确地说明房地产时代进入尾声。但愿其他以房地产为底层资产的金融项目能稳住。
@古了个董:当前跟房地产销售业绩挂钩的业务都存在风险。
5、对平安集团战略模式和风控的质疑
@雷雪2008:平安集团发源于平安寿险,后来财险,银行,证券,投资理财全牌照之后开始了平安综合金融,从此走上金融巨鳄之路,自此眼中只有怎么高效赚钱,稳健经营已经被抛诸脑后,受苦的是投资人。
6、担忧平安保险保单安全性
@星星看财经:平安信托暴雷了。不知道平安保险和平安银行会不会爆雷,这两天在琢磨到底要不要退保和把钱取出来,网上一直说《保险法》要修改了,寿险公司要打破刚兑不保证按原合同赔付,这是不是意味着风险已经大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呢?
@hk琼:平安信托,让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我买的不是平安信托,我买了平安保险,而且买的不是一份,两份平安福,每份缴了好几万。
@一万马力财经:今年不能买平安车险了,怕怕。
五、研判分析
1、平安集团及旗下公司品牌信誉受牵连
由于平安集团旗下公司在市场中通常被视为同一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一旦集团的某个分支出现问题,其他部分往往也会受到牵连。即使平安保险和平安银行在运营上与平安信托相对独立,但消费者的认知可能会将它们与信托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声誉造成损害。长期以来,投资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往往会将平安集团作为可靠和专业的代名词。他们信赖平安集团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综合实力,认为购买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产品是一种稳健的投资选择。然而,平安信托的这次风波却打破了这种信任,使投资者开始质疑平安集团及旗下公司的专业性和风险控制能力。
2、业务销售行为是否违规成舆论争议
3、风险扩散至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模式”
六、案例启示
此次事件还涉及平安保险业务员和银行私人银行部门参与信托产品销售的问题,凸显了销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规和不透明现象。鉴于此,平安集团有必要加强对产品销售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所有销售行为均符合法律法规,提高透明度,从而避免由于销售不当导致的客户利益受损和公司声誉受损。特别是在销售复杂金融产品如信托产品时,业务员有责任确保投资者充分了解产品的特性、运作方式、潜在风险以及预期收益。应当向投资者全面、清晰地揭示产品的风险特征,保障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能够基于充分的信息和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