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吸烟率比全世界平均水平高,下降速度慢。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杨娜
8月28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在京发布《2023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该报告是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从2009年开始连续撰写的第十五个报告,分别从烟草流行状况及带来的经济负担、我国目前因吸烟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控烟履约进程及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之控烟行动的目标四大方面,系统性地分析和总结了我国2023年以来的控烟情况。
在报告交流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如果不能快速有效遏制烟草流行等危险因素,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难以改变。亟须加快全国无烟立法和有效执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健康根基。
10年间全球卷烟销量下降5.48%,中国卷烟销量增加38.8%
报告显示,与2003年(54761亿支)相比,2023年全球卷烟销量(51761亿支)下降了5.48%。中国2003年卷烟销量是17595亿支,2023年增加到24427亿支,增加了38.8%。此外,中国卷烟销量占全球销量比重从2003年的31.73%上升到2023年的47.1%。
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姜垣对此次报告进行解析时指出:“不论是从销量还是占比来看,在全球卷烟销量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下,中国都是不降反升。”
此外,报告还显示,全球成人吸烟率从2007年的22.8%下降到2021年的17.0%。同期,在高收入国家下降了24%,在中低收入国家下降了28%。中国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8.1%下降到2022年的24.1%,远低于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下降的平均水平。姜垣表示,可以看到,中国成人吸烟率比全世界平均水平高,下降速度慢,按照这个下降速度,到2030年成人吸烟率下降到20%难度较大。
数据显示,烟草使用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健康损害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使血管腔变窄,动脉血流受阻,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吸烟还会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产生协同作用。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疾病的发生风险越高。
癌症是中国居民的第二位死因。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基于全国肿瘤登记及随访监测最新数据,在《国家癌症中心杂志》(JNCC)上发表了题为《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的论文。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癌症新增人数及死亡人数就已经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控烟筑牢健康根基,亟须加快全国无烟立法和有效执法
2014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生效,中国医学科学院对2012—2016年深圳市约1200万人口的发病率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无烟立法后,急性心肌梗死减少9%。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每年分别下降7%和6%。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青斌,从法律和学者的角度介绍了我国无烟立法的进展和展望:“最近几年规范性文件规定控烟的数量比较多,有12个城市都是通过行政规范性文件,比如发一个红头文件来规范控烟的工作,规范性文件有一个致命的地方就是不能规定处罚,如果规定处罚是违法的,从控烟的角度来讲,最正式的、最合理的做法其实就是制定法规,而不是规章,更不用说规范性文件。下一步做控烟工作应该有一个确定的清晰目标,应当推动全国层面的控烟立法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