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介绍:
雪茄的末端
一块石碑,一段雪茄的历史
中国在上海有一个烟草博物馆,就在杨浦区上海卷烟厂旁边。里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宜川工业协会。此碑采自四川。宜川工业社的前身是四川什邡卷烟厂。此碑原件存于烟草博物馆,现仿本立于什邡烟草厂。
这座纪念碑非常重要,几乎是中国雪茄行业历史的见证。
明朝就有雪茄了
雪茄进入中国的最早记录是在明朝
最早记载于明代1611年之前。《吕书》记载:“吕宋国有一种奇草,以醉酒而闻名,能使人陶醉,能辟瘴气。”吕宋王国是南中国海吕宋岛周围的地区。天气炎热潮湿,瘴气较多。以生产优质烟草而闻名于世,故有“吕宋烟草”之称。事实上,“吕宋烟草”是在明朝正德年间由葡萄牙人传入广西合浦的。当时吕宋烟草仍指烟叶。
乾隆年间殷光仁、张汝霖编着的《澳门志》1751年提到,班人“亦食烟,纸卷如笔筒,以火焚烧而吸之”。
清末洋务主义者王滔在给友人唐廷枢的信中驳斥了烟税阻碍中外贸易的观点:“洋酒、吕宋香烟历来传入中国仅供自用,所以他们不享受食品免税;
1894年(光绪二十年)郑观应的《盛世告诫·税则》中提到“凡进口吕宋烟、洋酒,只用于食品,不予征税”。
1896年,李鸿章访问欧洲。当时,英国赠送给李鸿章一盒雪茄。烟标上印有他的朝服图案,烟盒上还印有一行金字:中英邦交从此永久。但当时的记录是吕宋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伯渊创办《天下盛世报》。他为报社写了连载小说《官场的面貌》,其中记录了雪茄。
雪茄产业化
从民国时期开始
中国雪茄真正的工业化始于民国时期。
其中,历史最清晰、影响力最大的是增川工业株式会社。
民国七年(1918年),四川诞生了一家雪茄作坊。这一年,什邡男子王树岩举家搬到了成都客家巷。安顿下来后,他和妻子在家尝试手工包烟。很快,家里农村的王家作坊有了丰富的经验,生产出了一种两端小、中间大、形状类似青果或栀子花蕾的雪茄。这种卷烟立即在成都市场小批量销售,销量非常好。不存在库存积压情况。当时,成都街头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富人抽栀子花,穷人抽年糕”。
五年后,雪茄作坊被王树彦迁回家乡什邡,并正式命名为宜川工业协会。毫不夸张地说,它堪称开创了一个雪茄时代。
(增川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雪茄)
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对雪茄征税。由于成本上升,国外雪茄工厂倒闭,而国产雪茄工厂却有了新的发展。上海国资拥有的雪茄工厂数量已增至19家,员工超过800人。四川因雪茄原料丰富而发展迅速。生产集中在什邡、中江、万县等地,其中什邡有30家,万县有5家。此外,山东兖州、浙江桐乡、云南昆明、柳州、广西宜山等地也产雪茄。
1930年代初,各界人士投资兴办雪茄工厂,中国雪茄业蓬勃发展。除上海外,山东兖州的生产已形成规模,四川中江县的雪茄生产已进入鼎盛期。有大小工厂(厂)200多家,员工4000至5000人,年产雪茄12000多箱。广西、湖南、贵州、陕西、云南等地也建有雪茄工厂。
抗战时期,雪茄进口中断,沦陷区雪茄产量逐渐萎缩。上海较大的雪茄企业纷纷倒闭。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很多家庭作坊或者小工厂。山东兖州雪茄产量逐年下降,大部分卷烟作坊已倒闭。只有大众、华美等少数作坊还能勉强维持生产。由于战争影响,国统区交通运输中断,雪茄供应紧张,导致自制手工雪茄生产发展起来。主要集中在四川、浙江、云南、陕西等地区。
抗战胜利后,由于大量进口雪茄向中国倾销、税收过重、运输困难,许多民族雪茄工厂纷纷倒闭。那些勉强维持生产的企业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只有广州、浙江、云南等地的少数卷烟厂维持生产。上海有仁和、合众、巧手、汉昌、秋宝、远东、亚洲、老鱼泰、胜利等九家雪茄厂。为了加强相互保护、联合竞争,上海雪茄行业也成立了。工会。
除四川省的中江、什邡、万县外,新都县、崇宁县、乐山县、广汉县、成都市也有雪茄工厂。每个县一般年产量在300多至700箱,最大的年产量达到3千箱。到1949年,四川省仅有30家厂(厂)继续生产,当年产量不足2万箱。
1949年以后,中国雪茄也经历了一次断裂,目前仍处于复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