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病从口入”,作为直接与食物接触的胃,首当其冲的承受着来自各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的刺激,疾病发生率高居不下。
其中,胃癌更是成了一把悬在患者头顶的利剑。数据显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5位以及第4位,2020年新发病例高达109万之多[1]。
高楼大厦不是一日建成,胃癌的发生也并非发生在瞬间,而是一个从炎症到癌的连续发展的过程[2]。如果我们能够在胃癌发生的前期就及时发现并干预,或许就能够阻止其恶性发展。
就好比我们的身体是一辆行驶中的火车,而我们是车辆的驾驶员;驾驶员自然希望火车运行平稳,但假如他一点也不了解火车运行的规律、不认识火车损坏前的表现,又怎么能够养成定期检查车辆的习惯、在零部件报废前就及时求助维修员呢?
基于此,科普君给大家总结了一份火车的重要轴承——胃,在癌变前的5大信号以及3大科学“逆转”方式。下面,就让科普君带大家来认识,帮助大家更好地驾驶好这辆健康火车吧!
01
"胃轴承"报废前给出的5大信号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胃癌从炎症演变而来,目前较为认可的胃癌进展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3]。
可见,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只要及早发现、尽早干预,阻断其进一步发展,就能够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下面,科普君为大家带来胃癌发生前的5大常见信号,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1.胃溃疡
胃溃疡是消化科的常见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上升,50-60岁为胃溃疡的发病高峰年龄[5]。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吸烟喝酒、暴饮暴食等,都会导致胃黏膜损伤、防御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发生胃溃疡[5]。
作为最常见的胃癌前疾病之一,根据文献显示,胃溃疡发生癌变的概率为1%-5%,且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癌变[5]。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为临床常见病,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等。和胃溃疡一样,其患病率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70%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7]。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我国该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达58%之高[7]。曾有研究显示,有1/5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在20年内发展成了胃癌[7]。
3.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生长在胃黏膜的表面,并向胃腔内凸起的肿物。单纯的胃息肉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多在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时,才表现出腹部疼痛、饱胀感、消化不良等症状[8]。
胃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吸烟、肥胖、久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胃息肉的形成[8]。
相比于上述两种胃癌前疾病,胃息肉的癌变率较低,但≥2cm的胃息肉有2%-4%的癌变率[6]。
4.术后残胃
顾名思义,术后残胃是指胃因良性或恶性疾病作了部分切除。由于胃被切除,导致胃酸产生减少、胃黏膜营养作用减弱,再加上肠液反流刺激等,残胃黏膜容易发生癌变[6]。
其中,据研究显示,在1923例胃癌患者中,有27例为因良性病变行胃切除术后所发生,因胃癌行胃切除术后再发的也有23例之多[10]。
除上述科普君为大家科普的四种,还有其他胃部疾病也同属于癌前疾病,如胃黏膜巨大皱襞症、疣状胃炎等[6]。
了解了胃的癌前疾病,下面再让科普君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胃癌前病变:
5.癌前病变
在医院的检查报告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这样的字眼,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事实上,虽然“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二者都提示我们的胃组织已经来到了癌变的悬崖边,是身体为我们敲响的最后一道警钟。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胃癌前病变都是同等严重的。有研究显示,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可以逆转,但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经检查,在大部分情况下就已经同时存在癌变了[6]。
02
“逆转”胃癌的3大方式
上述五大信号,特别是最后一点“癌前病变”的逆转是预防胃癌发生的有效措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通过积极的配合预防、合理的用药治疗,上述病变完全可以逆转为正常的胃黏膜细胞[3]。
这无疑给了患者巨大的信心。下面,科普君给大家带来了3大重要逆转方式:
01科学饮食
1.避免高盐和腌制食物
绝大多数研究均认为,高盐饮食是胃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与我们生活作息相似的韩国有这样一项研究,其分析了60261例体检者,结果发现高盐饮食是40岁以上人群发生胃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4]。
并且,腌制食物还会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而从而诱导胃息肉的形成[8]。
2.戒烟
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肺部健康,却不知道长期吸烟也会显著增加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和进展风险[4]。
因此,建议已出现胃部异常症状或胃癌前病变的患者应及早戒烟!
3.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新鲜水果、蔬菜中含有的某些微量元素可以抑制致癌物质的形成[8]。一项分析发现,水果和蔬菜摄入越多,胃癌的发生风险越低,并且其带来的预防效应在十年之后更为明显[4]。
值得注意的是,水果、蔬菜在种植过程使用的某些肥料对胃有损害作用,因此,食用时应注意正确的饮食卫生习惯[8]。
02根除幽门螺杆菌
但同时,幽门螺杆菌也是胃癌预防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有研究指出,根除幽门螺杆菌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9]。
我们现在知道,胃癌前疾病以及胃癌前状态是胃癌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患者往往经历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病变,最终发展为胃癌。
因此,中国消化协会推荐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频率,以“肠上皮化生”为一个节点,此节点之前每3年接受内镜复查,此节点之后则2-3年内镜复查一次。
这时候想必有患者好奇:那我如何知道自己处于节点前还是节点后呢?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内镜技术了。
或许有患者觉得做内镜检查时很难受,抗拒做检查。但当前内镜技术发展迅猛,内镜医师发现胃黏膜微小病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假如我们患者能够积极配合,进行相应的监测,必定有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出率、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2]。克服抗拒心理,才能更好的战胜癌魔!
最后
以上就是科普君为大家整理的胃癌变前的5大信号以及3大科学“逆转”方式的全部内容啦。
喜欢的觅友顺手点“转发”,让更多抗癌伙伴知道~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封面图片:摄图网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1]刘宗超,李哲轩,张阳等.2020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1,7(02):1-14.
[2]黄胜刚,梁丽娟,朱春平等.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管理策略[J].生物医学转化,2023,4(01):55-60.
[3]范尧夫,魏睦新.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及防治对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20):1807-1812.
[4]王萍,李鹏,陈萦晅等.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2,30(03):163-183.
[5]王云溪.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特点及潜在预测因子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04):623-626.
[6]李仲启,傅汉中.胃肠道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研究现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5,27(03):183-185.
[7]陈佳,李守英,徐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540-3542.
[9]刘文忠,谢勇,陆红等.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17,22(06):346-360.
[10]陈峻青,王舒宝,邢承忠等.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J].中华外科杂志,2000(0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