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就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河口镇。
古镇概况
河口镇地处武夷山北麓,信江中上游,因信江河与铅山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信江在这一段水深、河宽、水流平缓,适合航运。明清时期,河口镇为赣东第一商埠,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有“景德瓷器樟树药,河口茶纸吴城木”之赞誉。镇上那条曾经商铺林立、车马喧嚣的明清古街如今幽深安静,却是地地道道的江西第一古街。
河口古镇有九弄十三街,分为一堡、二堡、三堡,街面店铺林立,不少临河而建,便于装船发运。明万历年间,美国商人威廉、马克斯在《茶叶全书》中写道,“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市镇之一”。《中国茶乡行》的作者R、FORTUNE写道“河口是一个繁荣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国商人也来此采购河红茶。”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河口镇贸易中心和河红茶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福建、江苏、浙江一带的茶商也将毛茶运输到河口镇加工成河红茶。河口拥资百万以上的茶行有饶、吕、葛、庄四家,号称“四大金刚”。真可谓“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
河口古镇·小河沿
河口古镇·河记茶庄|吴人少白摄
吴人少白摄
河口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航运港口。信江流至河口,水面增宽,水流平缓,水深清澈,又有铅山河(桐木江)水南来合流,信江上往来的商货大多都在这里换船,转运别处。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中记述:河口有水自东南分水关发源,经铅山县,至此入大溪,市肆甚众,在大溪之左,盖两溪合而始胜重舟也。2015年,中华文化促进会由此认定: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为万里茶道第一镇。王石主席题名“万里茶道第一镇”。
晋商与河口镇
清道光年间,河口有茶行48家,“西客”居多。外地客商兴建的会馆达19家,其中有山西会馆,遗址现仍存在。晋商每家资本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年贸易金额“不下百万金”。山西票号在此还设立了20多家分号,经营借贷汇兑业务,“蔚泰厚”等四家业务做的较大。
河口古镇·商业街|习小远摄
茶船从河口码头出发,顺信江水路向西,经弋阳、贵溪、至鹰潭江水流向西北方向,过黄金埠、杨埠、三塘,从余干县瑞洪镇驶入鄱阳湖北上。
河口古镇·“百年药店”金利合|习小远摄
自唐迄清,中国有三张打响世界的名片——唐之丝绸、宋之瓷器、明清之茶叶。而铅山河红茶乃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银线。河红茶自问世后,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是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国茶,为中国红茶鼻祖——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英国王室传统茶饮),被西方人誉为“茶中皇后”。
“第一次问世之华茶”
红粉飞飞摄
河红茶|习小远摄
由此可见,河口镇是江西境内最早开始加工生产红茶的地方。明万历年间,河红茶名声远播。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辞万里奔赴河口贩运。《上饶地区志》记载: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并是“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据记载,清乾嘉年(1736-1820年),铅山从事茶业人员达三万之众。明万历年间,英国商人威廉·马克思在其所著的《茶叶全书》写道:“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茶市。”英国商人复庆说:“河口是一个繁华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国商人也来此采购河红茶。”英国人诺顿说:“喝正山小种红茶胜过饮人参汤。”17世纪的英国,绿茶每磅售价十六先令,而河红茶则要三十先令。
制作工艺影响全国
清乾隆年间外销茶以红茶为主,河口镇贸易中心和制河红茶技术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河口九弄十三街,茶铺林立,大量贸易推动了河红茶制作工艺的改进,吸引了河口镇及周边3万多人从事红茶加工。兴旺发达四百余年的河口茶业,不仅创有一套精湛的制茶工艺,还培育出一批制茶技术人才。他们随着国内茶市中心的转移而遍布赣、闽、浙、皖、湘、鄂诸省及上海、广州地区,从事茶叶制造,被中国茶界称为“河帮茶师”或“江西帮茶师”。河帮茶师技术高超,他们世代相传,但不将技术外传,每逢茶季,便被各地茶行请去做茶。河帮茶师的制茶技艺本来是秘不外传的,但后来一位叫做关麻子的大老倌(这相当于现在茶厂里的总工程师)打破了传统。民国二十年左右,关麻子应聘去祁门制茶。按照惯例,关麻子应带河帮茶师一同去完成。可是,他只带去极少人一同前往,而在当地招收大批茶工制茶,并将茶艺传给这些茶工,从而打破了技不外传的规矩,开创了推广制茶工艺的先河。
宋代,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即是贡茶。到了元明,铅山的小种河红、玉绿、特贡、玉贡、苦坑茶等10多种极品茶畅销全国各地。辛弃疾寓居瓢泉品小龙凤团茶,口齿生香,回味无穷,在《水龙吟》中情不自禁地赞道:“其外芬芳,团龙凤片,煮云膏些。”
铅山县茶园
明铅山县令大力鼓励种茶制茶,并推出了一批名茶行销市场,其中河红成了全国闻名的红茶。明史《铅书》记载:“铅邑凡石山带土者、两山夹岸者、阳岸者、阴峡者皆种以木(茶树)。”可见当时铅山的茶叶之多了。明代河口河红茶问世之后,立即赢得世人青睐,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
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成了国内最有名声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
宋至清,铅山有西、北、东三条茶路外销茶叶至全国及东南亚各地。清乾隆时期,铅山河口从事茶叶加工的人3万之多,河口镇一地有茶行50多家,武夷山区各地的茶均经河口外销。全国各地很多茶商都因经营铅山茶而成了大商贾。最为典型的是晋商茶路。明代万历前后,晋商把武夷山和上饶及邻近诸省所产之茶,人挑水运车载马驮汇集河口,加工成河红茶装船后外运。一条以河口镇为起点,纵贯我国南北和欧亚大陆的茶叶路逐渐形成。这是一条堪与唐代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路。
游览河口古镇
河口明清古街位于河口镇北部,是明清时期以河兴商、以商兴街的最典型代表。古街原长五华里,是明清时东南地区百货集散地,南来北往的人汇聚在这里,各式各样的商铺、作坊、娱乐场所拔地而起,如今走在街上,还能看到那些建筑,有的依然保留完好,有的已经满身沧桑。
落榜进士摄
昔日喧闹的街市变得静悄悄,许多商铺被民居代替,人们居住、生活其间,坐在街边发呆,或是隔着小巷子聊天,让这条街少了商业气,多了烟火气。如果你厌倦了灯红酒绿、人声喧嚣的古镇古街,一定会喜欢这里恍然隔世的气氛。
行走在青石路上,高墙旧屋中仍有许多老字号旧址,红灯笼已布满灰尘,窗户也早就破损脱落,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繁华。
习小远摄别被这老旧安静的外表迷惑,你若仔细打量,高低不平的路是曾经车马往来压出的痕迹,狭窄幽深的巷中,一座接着一座都是旧时茶楼酒肆的所在。
红粉飞飞摄车门口破损的石狮、倚墙而立的老式自行车,仿佛都还停留在岁月深处。位于一堡街的邮政局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1909年增设电报支店,翌年改为电报局,属武汉交通邮政局和江西省电报局双重管理,解放后也一直在使用。
落榜进士摄邮局建筑外观古香古色,走进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让人不由分说就想起了从前车马慢的日子。
落榜进士摄河口明清古街原本是如今“商业街”的定位,在百年前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老字号药店“吉生祥”建于民国初年,现在已不再营业,但从精美的外观、精雕细琢的石刻中,依然能想象它当年的风光。
习小远摄
世界书局|红粉飞飞摄
红粉飞飞摄建于明清时期的建筑无不散发着底蕴厚重的文化气息,其中不乏中西结合的样式,无论哪一种,都能在细微处得见华丽考究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红粉飞飞摄走入古街仿佛走进了另外一个时空,两侧古香古色的建筑让人逛着逛着,眼前就出现了香气氤氲的场面,身边的人都变成了时光中的人,人们喝着茶听着戏,聊着天发着呆,恍惚间又重回明清。
穿上古装,在这充满了古色古香的街道中,复古的背景瞬间便勾勒出古典韵味。
红粉飞飞摄街上许多房子墙面都已发霉,陈旧得像坛老酒。漫步于此,仿佛进行着一场古今对话,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红粉飞飞摄斑驳的墙壁,古旧的建筑,一条河水曲曲绕绕将古镇的辉煌叠加上去。历史在这里似乎从不曾走远,一切还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多少年过去了,那些车马人声还在岁月里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