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按照传统新闻真实论的观点,记者必须客观记录所看到与听到的一切,就像一台摄像机,应尽量避免记者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尤其不能添油加醋,道听途说。
但在这次地震报道中,本文作者深刻感受到,跟传统新闻真实论有所不同,灾难新闻的真实其实有两个维度,一是客观真实,一个是主观真实。客观真实,就是前述传统新闻真实论的基本观点。但主观真实,则是在灾难报道中衍生出来的第二个“客观存在”。
这里,用两个典型的例子对此加以阐述。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有两条新闻几乎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新闻媒体上刊播过,其真实性几乎难以令人置疑。一条新闻说,某位母亲在临死前用手机短信的方式,给怀中的孩子留下了一段“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另外一条新闻说,俄罗斯救援队从废墟中救出一名男子,这名男子的第一句话说“这次地震厉害,都震到外国去了”。
也就是说,这两条广为人知的地震新闻,很大可能都是人们虚构出来或者以讹传讹的“三无产品”。但奇怪的是,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心知肚明这是虚构的消息,但仍然宽容地接受它,甚至乐于继续传播它。新闻媒体刊播此类“真实的谎言”,受众在知晓的情况下依然欣然接受,这在新闻传播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为什么
一、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实质以《纽约时报》为例
《纽约时报》作为一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美国主流媒体,在实现“新闻自由”上很有代表性,美国的传播政策是建立在两大原则基础上的:其一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其二是信息自由交流、传播企业自由公平竞争,这两条是美国新闻传播政策的基本精神。所以在新闻自由的保障上就出现了两种标准,即政府以保障国家安全的理由有时可以漠视自由权。例如:越战期间,《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登美国国防部绝密文《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的核心内容。美国政府在要求《纽约时报》停止连载但遭到拒绝后颁布了史无前例的临时限制令,后来闹上法庭,最后判决《纽约时报》胜诉。这一事件被美国新闻界引以为豪,认为是新闻自由的标志性事件。
实质上,美国政府利用法律诉讼延迟了消息的,阻碍了《纽约时报》对信息的,并在此之后,对新闻媒体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制。尤其是“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伊拉克战争,其间政府通过各种手段禁止报道平民伤亡的事实和来自各方面的反战声,政府采取的战场嵌入式报道,使媒介记者只报道有利的新闻,有时甚至假新闻以赢得宣传战的主动权。正如阿尔伯特·加缪曾经说过:当传播媒介不依赖政府权力和金钱权利的时候,才能说传播媒介是自由的。而这种理想化的传播自由目前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二、“人”为本到“事”为本的新闻观念的转变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表现为例
信心的坚固,但媒体报道的重点仍然应该是灾区群众,比如通过更多的报道让社会了解他们的需要以及他们的经历,从而能够更好地去满足灾区群众的需要,更应该报道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在灾区群众以外,比如名人捐款多少的报道,现实地讲,那样的报道对目前的救灾没有多少帮助。
当然,这里并非是说,踊跃捐款、献血这些行为就不高尚,这里讲的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尤其是在救灾的初期,在许多灾区群众还处在生命危险的时刻,媒体报道的重点应该在灾区群众的身上,媒体报道应该注重灾区群众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救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地震带来那么多生命的失去、那么多肢体的伤害、那么多家庭的破碎、那么多心灵的创伤,这一切已经足够感动人们为灾区捐款、出力,帮助救灾,人们不需要通过名人捐款的数字来激发爱心。在救灾仍处于关键时刻的时候,有些人就开始在网上登出个人、企业捐赠的排行榜,并对捐款金额不够巨大的个人、企业进行谴责。救灾捐款不是比数量,许多普通的中国人都是以微薄之力在默默地表达自己的爱心,还有许多中国人在为灾区祈祷,实在不应该以捐款金额论英雄,更不应该以此去批评企业或个人。逼来的捐款不是灾区和灾区群众所需要的救助,企业、个人的捐款应该完全出于自愿,爱心奉献是值得赞扬的行为,但以捐款与否、捐款金额去谴责企业和个人,其实是对灾区和灾区群众的不尊重。
去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座桥梁突然倒塌,多辆行进中的车辆掉进了河里,造成多人死亡和受伤。事故发生后,抢救伤员、修复桥梁是眼前的任务,但从长远来说,对桥梁倒塌原因的调查分析则更为重要,而且应在全国范围内对类似桥梁做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再扩大一点,老桥梁的倒塌更显示出美国基础设施的老化风险,包括水坝等等。美国政府以及许多的民间机构对桥梁、水坝、电网等基础设施都在做调查、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著名的《美国流行机械》杂志最近几年就对桥梁等基础设施做调查和分析,该杂志在其专题报告中,特别指出明里苏达桥梁的倒塌显示出对美国基础设施全面调查的紧迫性,呼吁政府对全国的桥梁进行系统的检测,找出存在的隐患,给予全面的解决。
近年来,突发性灾难事件频繁发生,媒体所具有的强烈社会公共色彩,使得它成为沟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党报是党的新闻宣传主阵地,党报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是任何媒介无法比拟的。
因此,党报的舆论引导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伦理不仅要求前方采访的记者,对后方的编辑部门或制作、播出机构同样有约束。比如过分血腥和恐怖的画面不要出现在版面和荧屏中,尊重获救者的隐私及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新闻工作者只有遵循灾情报道伦理,才能传达出爱与信心,才能懂得怎样与受灾民众一起面对灾难,并战胜灾难。
综上所述,面对危机时,公众最渴望听到的是权威部门的声音,因而对于传媒的依赖程度加深,尤其对于主流媒体党报的依赖更是达到了高点。党报对于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就要更加重视以客观真实去实现对社会公众的引导,更加重视恪守新闻专业精神,担当好社会瞭望者的角色。
1灾难的报道方式
2011年9月17日日合肥市的花季少女被少年陶汝坤用汽油严重烧伤,周岩经过医院鉴定为重伤。在2012年2月24日,当微博出现《花季少女拒绝求爱遭官二代烧伤毁容,请广大网友救救我的孩子》。2012年2月25日天涯论坛出现“安徽“官二代”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标题的帖子。随后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无一例外的都采用了多图片,并配少量文字进行介绍。图片中呈现出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被烧伤毁容的少女赤裸裸的呈现在画面中。同时一些网站还把施暴者的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等这些极为隐私的东西。然而这些报道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受众,影响了受众对事实的真实判断,忽视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新闻伦理。
1.1报道手法过于煽情
1.2报道的主题不够客观
一、引言
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英雄叙事策略
2.1《中国日报》灾难报道中的英雄叙事策略
2.2《纽约时报》灾难报道中的英雄叙事
[摘要]新闻自由主要指人们搜集、、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然而,新闻界并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本文首先是对西方国家标榜的绝对新闻自由进行了辩驳,然后以历史上的唐山大地震和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媒体表现为例,分析随着我国体制环境变化,新闻自由观念的逐渐深入的过程,并针对部分媒体将新闻自由范围无限扩大而提出的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在追求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新闻自由政治自由灾害报道社会责任新闻自律
从近代新闻业到现代新闻业,新闻自由一直是新闻界热烈讨论的主题,围绕着这一主题,传媒人们演绎出了一幕幕庄严、悲惨、嬉闹、庸俗、罪恶交相展示的新闻话剧。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呈现出多元化改变。记者作为连接媒体和公众的纽带,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报道中,个别媒体存在为博眼球罔顾事实等问题。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记者应把握好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基本原则,处理好主观情绪与客观报道的关系,回应社会关切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