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讲述的是寻找的故事,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是矿工韩三明来奉节寻找前妻麻幺妹,二是护士沈红来奉节寻找丈夫郭斌斌。电影以缓慢的节奏,以一种闯入者的视角,镜头随着韩三明和沈红的寻找身影,在奉节古城的废墟或新城的凌乱背景下,展开了婚姻选择和自尊维护的故事。
故事略显沉闷,镜头的纪实性质裸露了生活的原生底色。然而,一些精彩细节给沉闷的原生态婚姻故事增添了底层的诗意,使得废墟上的故事带有浪漫的情调。例如,在《三峡好人》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韩三明与麻幺妹相立于拆空的楼层,静观远处一幢突兀耸立的高楼轰然坍塌,憨厚的韩三明靠近破败的麻幺妹,轻揽她的双肩。看到这,不经意地要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⑤《三峡好人》通过构设寻找的故事,隐隐约约给了我们“倾城之恋”的类似感受。奉节旧城的拆迁,也可以说古城的倾覆。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把它拆了。”古城的拆迁,本身就具备酝酿悲欢离合故事的丰富元素。而废墟中婚姻故事,更具有沧海桑田的感觉。
废墟的断壁残垣和破败肮脏的环境,与底层生活的艰难紊乱,互为镜像、互相阐释、相得益彰。余秋雨曾慨叹“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⑥《三峡好人》的爱情婚姻变故,就在拆迁中的废墟中展开,底层富有尊严的婚姻选择,也因废墟的背景而变得更加沉重。古城废墟斑驳离奇的景观,与平凡男女千孔百疮的婚姻感情丝丝入扣,具有同构关系。
在《三峡好人》中,废墟成了底层叙事的颇有心机的背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和浪漫诗意的情境。把底层叙事置于废墟的场景下,两者相得益彰。
二平淡的情节与臃余的诗意
《三峡好人》的故事情节很平淡,似乎违背了戏剧性的规律,没有设置任何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和气势磅礴的场面,接近无故事的故事。如果不是由寻亲的悬念来维持内在的张力,就几乎没有任何理由维持普通观众注意力,难保许多剧院观众会中途退场。然而,事实上,《三峡好人》并没让我们感到过于枯燥乏味。即使人物交流和镜头切换如此缓慢,我们仍然能够静候信息的流动。那么,是什么构成性因素在维持观看的强度心理呢?笔者认为,是电影中诸多所谓“臃余”的细节所带来的一种趣味和溢出的诗意。
按照电影理论的一般规则,电影所涉及的一切元素,都必须与故事人物性格的塑造、中心情节线索的展开有关系,以使得情节紧凑,足以提起观众的注意力。然而,在《三峡好人》中,寻亲主线的延展中,却派生出一些似乎与主题情节线索无关的细节,情节随时可能旁逸斜出,不经意点染出一个个有意味的暂时场景。
这些镜头分成几类。第一类是故事流淌中荒诞情节的穿插。如船上白纸变美钞、美钞变欧元的魔术表演,在废弃的两幢建筑上空走钢索的场景,纪念塔像火箭一样突然升天的奇景,三个穿戏装的人物在小饭馆的桌边玩手机游戏的诡异画面……这些荒诞的镜像既增强了影片的趣味性,亦以散点的形式诠释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为底层的故事添上一些生趣,为底层世界加上一些注脚。第二类是与韩三明、麻幺妹的底层生存相互阐释的“臃余”情节。如:小马哥露着头身子缩在编织袋里的镜头,拦住沈红问要不要请保姆的女孩,在唐人阁和船上唱《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的少年。这些情节元素表明了底层生存的艰难与倔强,强调底层世界的江湖意味。第三类镜头似乎没有更多的意义,但有意味。如韩三明第一次去找麻老大,在全景定点长焦镜头的画面中,韩三明的背影消失在河边的坡下,这时,一条黄狗的身影升上韩三明刚走过的路,盘旋几下,又低下去消失了。我们不能说黄狗的出现有什么深意,只是感觉到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弥漫在银幕上。
生活的世界本身并不是按照艺术法则组织的,甚至生活本身的逻辑就是枝枝节节、错落无致,因此,这些“臃余”的细节,是符合生活逻辑的,给平淡的情节增添了诗意,让我们感觉了电影不是在“讲述”底层的故事,而是在“呈现”底层的生活。
三底层世界的真实裸露与象征意蕴的隐形建构
表面看来,《三峡好人》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底层生存的切面,画面带给了我们颗粒性质的真实感,打动我们的仅仅是它对底层世界的表现达到了毛茸茸的质感程度,它的成功亦在于对底层世界的真实裸露。但实际上,导演的眼光在《三峡好人》中不仅是静观底层的摄影机,也是越过沉默大多数的头顶,构设底层生活寓言的理性思辨者。《三峡好人》整个结构带有象征的意义,其深层含义具有哲理的意味。象征意味使得《三峡好人》在底层叙事中带有理性的诗意。
由此看来,《三峡好人》从主要情节线索到影片总体意义结构的设计,都富有寓意,寄寓了贾樟柯对底层爱情、生存状态的一种理性思考,富有哲理性的诗意。
四结语
《三峡好人》采取中长镜头、自然光线、同期录音的风格技法,主体故事的讲述显得散乱、缓慢、沉闷。但也因其散乱、缓慢、沉闷,而切合了底层的生存状态。真正底层的多数人物,他们的生活世界是琐碎的,散文化的,没有什么传奇色彩。他们的目光、表情、行动,显得有些呆滞和迟缓,他们拙于言说,不善于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但是他们裸露生命的本真,有着质朴的为生准则。《三峡好人》的客观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底层的习惯看法和主观想象,原生态的底层图景具有无言的震撼力,唤醒了我们日渐麻木的民间情怀。同时,《三峡好人》并不停留在底层生存的还原层面。废墟上的婚姻故事具有千孔百疮的意味,带有凡俗化的“倾城之恋”情调;旁逸斜出的“臃余”诗意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和主题的丰富性;自然混成的潜在意义结构使得影片的底层故事具有理性思辨的深度。总之,《三峡好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导演苦心孤诣编排的一部经典影片。
【参考文献】
[1]邵燕君.贴着地面行走[J].文艺争鸣,2006(2):49-54.
[2]张清华.“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J].文艺争鸣,2005(3):48-52.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3-14.
[4]仲荷.“吸引我的不是黄金的光泽,而是好人的尊严”——贾樟柯在沪答问录[J].电影新作,2007(1):12-17.
[5]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