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该被骂了!好片被禁,烂片卖30亿,这样你满意了?三峡好人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剧本张曼玉烂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打动人的、有回响的、酱香型的银幕时刻,其实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比如《出走的决心》。

被家庭折磨得面目全非的李红,毅然决然扔掉丈夫的ETC,在中年追逐错过的人生…

比如《我们一起摇太阳》。

身患绝症的年轻人,因为看不到未来,只能用一句“你是很好的人”代替“我爱你”…

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

一次次掉入迎合中产趣味的漩涡,流淌着精明的投机感,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困境和具体的人,渐渐背弃普罗大众。

明明集聚了群体情绪,却不打动人。

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病在哪儿?

最近,一部冷门的伊朗电影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颇受好评。

或许,我们能从中寻得一些答案——

《风的气息》

故事发生在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

这里阳光充沛、山川壮丽,却被现代文明久久遗忘,世世代代无力破除命运的贫困诅咒。

一对残障父子生活在此,相依为命。

父亲的双腿先天畸形,如同海豹的尾巴,平时只能依靠双臂的支撑艰难行走。

远远看去,像是在陆地上游泳的人。

儿子尚未成年,瘫痪在床。

吃喝拉撒全部要依赖残障父亲的照料。

每天,男人都会独自爬上峭壁,在一根简易绳索的牵引下冒死采摘草药。

再以低廉的价格,将草药卖给有需要的人。

有一天,家里突然停电,男人焦急地走了好久才借到手机,向当地的电力部门求助。

维修工来到男人家中,发现里里外外只有一件电器——瘫痪男孩的防褥疮床垫。

经过排查,维修工确定是变压器出了故障。

但,由于零部件短缺,不能马上修好变压器,少说也得等上十天半个月。

另一边,电力部门的态度,处处表露着对这个畸零家庭的忽视,根本不上心。

看着眼前的苦命父子,维修工决定另寻他法…

《风的气息》由哈迪·默哈黑自编自导自演。

哈迪执导的剧情长片《长生不死》(2015)曾获得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浪潮奖”。

《长生不死》海报

该片与《神圣无花果之种》《无熊之境》《金币灰黄》这类火力全开的伊朗电影不同,它呈现的是伊朗社会的另一个面相:底层中的底层。

它所传递的情感不受意识形态限制,更具有普世价值,有人称其为伊朗版《隐入尘烟》,目前豆瓣评分8.1,冷门但极其动人。

全片没有刻意上价值,更没有苦难歌颂。

一件小事——寻找变压器零部件,被拉长延展,用以散文诗般隽永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底层围炉取暖的乡村图景…

在《风的气息》中,每一个身处底层、物质匮乏的村民,都在传递从内心深处涌出的良善。

残障父亲向村里的老人借手机,对方没有,离开时他顺手帮老人穿针引线,老人又将缝补好的袜子交给另一位老人…

维修工去一个遥远的村落拆卸零件,却发现找错了地方,回程时搀扶着一位盲人涉过溪流,并载着对方去赴心上人的约会…

发现电力部门懈怠后,维修工请了半天假,自费租车、租发电机、购买变压器零部件,再次点亮残障父子的黑夜。

他想给瘫痪在床的男孩更换一款更舒适的防褥疮床垫,银行卡的余额却不允许,于是他开车到牧民朋友的家里,借了一只羊换钱。

半路上,车子熄火,一位骑驴老汉停下脚步,帮助维修工解决了麻烦,维修工又将买来的床垫送到残障父子家里…

没有多余的话语,没有煽情的镜头,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像是贫瘠的土地之上冒出的绿芽。

说实话,这部电影看得我心生惭愧。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有着肥沃的创作土壤,但震颤人心的现实主义电影却几近绝迹。

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归老片,感叹其尺度,映照当下的社会现实。

比如《天狗》《三峡好人》《钢的琴》《万箭穿心》《我不是药神》…

《万箭穿心》《我不是药神》

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最优良的品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

那是一段被人们遗忘的银幕历史。

在左翼电影之前,中国电影是“鸳鸯蝴蝶派”的天下,男欢女爱、神神怪怪占据着大银幕。

当有识之士意识到电影具有宣传教育功能,银幕之上便开始涌现反映阶级矛盾、揭露社会黑暗面、反帝反封建、争取妇女权利的故事。

比如,上映于1934年,由吴永刚执导、阮玲玉主演的默片《神女》,讲述了一位孤苦无依的母亲为了养育孩子,不惜沦为娼妓。

一边是流氓日复一日的剥削欺凌,一边是学生家长联合抗议“妓女之子”就读,母亲最终被逼上绝路,失手杀死流氓之后锒铛入狱…

比如,上映于1933年,由沈西苓执导、夏衍编剧、赵丹主演的《上海二十四小时》。

这部电影全网无片源,但光是品读剧本就能感受到它的精彩程度。

某外资纱厂里,一名童工被轧伤,昏死在血泊里,纱厂买办竟把此事归为工人不小心,继续过着糜烂的生活。

受伤童工的家人最后只拿到五六块钱,而买办太太光是给宠物狗看病就花了三十块大洋…

《上海二十四小时》剧照

提及中国电影的巅峰时期。

我们会想到1994年,那一年有《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森林》…

《活着》

《重庆森林》

我们还会想到2000年,那一年有《花样年华》《一一》《鬼子来了》…

《花样年华》

《一一》

《鬼子来了》

但,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黄金年代,其实是1933年,那一年因产出大量优秀的左翼电影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电影年”。

比如《三个摩登女郎》《狂流》《天明》《都会的早晨》《女性的呐喊》《城市之夜》《脂粉市场》《姊妹花》《渔光曲》《母性之光》…

《三个摩登女郎》《狂流》《天明》《都会的早晨》《女性的呐喊》

《城市之夜》《脂粉市场》《姊妹花》《渔光曲》《母性之光》

这批左翼电影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当时的商业电影截然不同,在解放民众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如今,左翼电影已成为教科书上的名词,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不断从国产片的血脉里流失。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从国产片里看不到一个有“活人感”的打工人或穷人,反倒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被刻画得完美无瑕。

比如,我们每天都会接触的外卖员。

这个庞大的群体有非常宽的创作空间,比如过渡劳动的形式、平台算法对外卖员的压榨剥削、“单王”背负的生活重压和面临的健康风险、外卖员的各项保障…

但今年上映的聚焦外卖员群体的电影,还停留在“看见”的层面,模糊重点,隔靴搔痒,评分并不好看。

从前的电影院,是普罗大众接收时代信息的地方,而现在的电影院…

毛尖教授说:娱乐圈应该再有一场“左翼运动”,刷新一下当代影星的精神面貌。

当年的左翼运动,除了给中国电影注入新活力,其实还让整个影视圈更加健康化。

演员的自我认同和职业素质都有了提高,“戏子”身份被抛弃,艺术追求成为主流。

对照当下的内娱,显然是倒流状态。

“208万”“九漏鱼”“综艺咖”层出不穷,劣币驱逐良币,致使行业生态乌烟瘴气,一步步陷入恶性循环。

表演和搞笑越走越近,离艺术越来越远…

最近刷到一段视频,颇有感触。

我知道,用张曼玉举例不太恰当。

有杀鸡焉用牛刀之感。

但事实是,即便是饱受赞誉的某内娱大花,也常常头脑空空,对主演的作品毫无理解力、阐述力。

甚至,连中国内地电影三大奖都说不囫囵…

对一名演员来说,再高的票房、再大的荣誉、再长虹的收视都掩盖不住大脑的贫瘠。

试想,饰演一名知识分子,却字迹潦草、满是纰漏,如何让观众相信角色?

内娱苦烂片、烂剧、烂表演久矣。

我们迫切需要一场,当代“左翼运动”…

最后,说回电影吧。

对于现实主义国产片的凋零,网上的主流论调是,一股脑怪审查。

但其实,除了创作空间,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市场、资本、观影氛围…

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时期也有审查,并且处于一个高压的政治文化氛围之下,中国电影依然倔强地开出了一片花海。

瞿秋白曾说:在资本家手里搞电影,只能在条件许可下,一有机会就塞一点进步的思想进去。

燎原之火正是这样燃起来的。

现实主义电影对中国社会依然重要,它流失的优良品质对中国电影依然重要。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

我们朝向弱者的认同,不仅是为了赢得自我的抚慰,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更是我们尝试去改变造成这些问题和苦难的现实的力量。

THE END
1.琼瑶剧三观炸裂的台词#琼瑶去世#你失去来自空船侠影琼瑶剧三观炸裂的台词#琼瑶去世# 你失去的不过是一条腿他失去的可是爱情把你们的明枪化作暗中照顾 #于正删除了对琼瑶的道歉函# 于正真的能学的来吗 #麻瓜看电影[超话]# http://t.cn/z8AUNSX http://t.cn/A6mhttps://weibo.com/1424800331/5108305890381228
2.1986年,以宜昌为省会的三峡省为何被叫停?邓小平后续决策真英明“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峡,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上苍赋予人类的一处似乎并不起眼的地方,却激发了中国人无限的遐想。20世纪的三峡工程,是峡江创造的世纪绝唱,而在80年代前后,筹建又撤销的“三峡省”则是峡江激起的跨世纪的回音。一、百年三峡工程 自孙中山先生以来,三峡工程便承载了几代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030355000313525&wfr=spider&for=pc
3.人在江湖漂——全面解读《三峡好人》情节(三峡好人)影评人在江湖漂——全面解读《三峡好人》情节作者:川江耗子(定稿于2007/1/12,原发于天涯社区和作者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479700&PostID=818876501汽笛声长鸣,嘈杂声响起。一个长镜头扫过移民船上的人群,烟雾缭绕,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看手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62681/
4.三峡好人不过,《三峡好人》毕竟赢得了国际评审团的青睐,也赢得了“棕熊奖”,所以我们姑且承认它是一部好电影——在评判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坚信两个原则:第一,票房记录,第二,国际获奖记录,只要与影片表现一致,它就是好电影。 所以,虽然我看过《三峡好人》后感觉有些头晕,但很多情节都让我不知所云,比如:小马哥明明是开车https://www.jianshu.com/p/d506e95cd39d
5.试论电影《三峡好人》的叙事策略论文通常的叙事是两条叙事线索平行、交叉,最后集于叙事情节的高潮,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的两条线索并未出现交叉,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它们相互不影响,导演通过与两个山西人都有关的“小马哥”、飞碟(ufo)与三峡游船的汽笛声,始终让两个故事虽然若隐若现地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永远没有相交的可能。https://www.unjs.com/lunwen/f/20190414092715_1970474.html
6.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诗意性.doc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诗意性.doc 12页内容提供方:西咪发创意 大小:54 KB 字数:约8.73千字 发布时间:2023-11-07发布于广东 浏览人气:9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诗意性.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06/5324013221011003.shtm
7.三峡好人剧情详解三峡好人《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于2006年放映的电影长片,讲述了奉节县城由于三峡大坝的修建被迫全城拆迁移民的背景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分别来此寻亲的故事。本片情节冲突并不剧烈,导演构造了一个独特的底层视角的美学时空,强化情绪而淡化事件是它的特色。它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剧情片,导演本人在一次对谈中曾坦言:“我一直觉https://233s.com/movie-wid341564.html
8.电影时空双重叙述探析新闻动态当然多故事结构更为复杂,事件A和事件B可能各自属于不同故事,例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男主角韩三明和女主角沈红存在于两个同时发生的故事中,两者生活并无交叉,连接两个故事的是其相近的主旨(关于选择),亦即时空的相近(都发生在拆迁中的奉节)。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的四段故事则既有相近的主旨(关于偶然事件的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view/index/news/3211
9.跨国逐梦,泰国电影中移民故事的温情与挑战2、电影《三峡好人》深入描绘了三峡移民群体的生活变迁,因三峡工程的建设,他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土,与长江两岸的稻菽和江水告别,成为了一群特殊的移民,自上世纪90年代三峡大坝建设开始,120万湖北和重庆地区的居民面临着迁移的挑战。 3、在移民工人的艰辛生活中,她们在工头、移民工人和老机构之间巧妙周旋,凭借移民http://contribution.kacled.com/884dcb1717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