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是母乳之味,这是味蕾嗜甜原因之一。
摄入甜食时,大脑中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会让人产生幸福感。
然而这些微小的好处,与甜食带来的健康危害相比,不值一提。
全球权威科研期刊《自然》中发表的一篇论文《砂糖的毒性真相》中,作者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糖与烟酒一样,具有潜在危害且会让人上瘾。研究者统计,过去50年内,全球糖消费量激增3倍,糖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持续高发,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3500万人死亡。
耶鲁大学专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发现,糖可以阻断肠道菌群繁殖所需要的蛋白质的活动,可能引发健康问题。今天,医指通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正确“吃”糖!
学会区分“优劣糖”
隐形糖到底指的是什么?
是指五颜六色的糖果,还是甜甜的水果?
平常不怎么吃甜食的人,也需要限制糖量吗?
......
很多人会产生以上困惑。
其实,“优糖”多存在天然食物中,无需担心摄入量;而很多加工食品中会加入“隐形糖”,就是我们需要减少摄入的“劣糖”,具体区分如下:
警惕嗜糖的那些危害
摄入过多的糖就好比吸入浓重雾霾的空气,虽然不会马上致命,但会增加慢性病风险并可能缩短寿命。嗜糖的以下几大危害需要警惕:
1.引发龋齿
糖停留在口腔内,在细菌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从而造成对牙齿的伤害;
2.导致肥胖
如果糖的摄入量超过身体使用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引起超重或肥胖;
3.营养不良
糖是高能量食品,会直接影响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
4.骨质疏松
糖在体内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吃甜食过多,可引起骨质疏松;
5.诱发慢性病
长期大量食用甜食,会扰乱身体内分泌系统,诱发痛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6.加速皮肤老化
英国营养学家埃莉娜·邓福德表示,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糖会破坏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加速皮肤衰老从而导致皮肤弹性降低,肤色发黄。
饮食中过量的加工糖会导致黑眼圈、皱纹,同时也是“痘痘肌”的一个诱因。
帮你揪出“隐形糖”
世界卫生建议,对于儿童和成年人,都应将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内。在有条件时,可以进一步控制糖摄入到总能量摄入的5%。
按轻体力活动女性每天消耗的总热量来计算,大约是45克,如果5%就是22克左右更佳。
要想合理限制糖分,可不是意味着少吃甜味的东西。要知道,很多不甜的食物也有高含糖量!
如果碰到以下含有“隐形糖”的食物,在食用的时候可要留心了。
1
饮料类
可乐、红枣浆、蜂蜜柚子茶等饮品均属于含糖大户。
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就可使人体摄入52.5克糖,这显然已经超过了WHO所提到的45克糖的限量。大部分市售甜饮料的糖含量都在8%-12%之间,基本一瓶就会超量。
2
果汁类
纯果汁因含糖量高,也不可随意饮用。;
市售纯橙汁的含糖量在16%-20%之间。按照500毫升16%含糖量来算,含糖量达到80克之多。
3
蛋糕面包类
焙烤食品和面点一向都是糖含量的大户。
蛋糕面包中,为了保证香甜酥软的口感,糕点中需要添加15%-20%的糖,即便是自己动手焙烤,很多配方中的糖也足够多。
4
零食类
蜜饯、果酱、饼干、肉脯、能量棒等也都是含糖大户。
比如,一盒160克的蜜饯含糖约占20%;两三块甜味饼干的含糖量就超过了20克。
5
糊类
糊状食物的配料中含有大量含糖物质。
目前市场上的一些糊状食品,它的原料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藕、黑芝麻、核桃等,而是一些成本低、营养价值低的替代原料;有的配料中添加大量含糖物质,比如麦芽糊精。
6
日常调味类
为了菜味口感更好,不少菜系都加糖调味。
比如梨汤要用冰糖炖;汤圆里面也有糖;做鱼香味的菜都要放糖;拌凉菜为了中和醋的酸味常常放点糖;红烧菜为了增鲜提色要放点糖;很多家庭炒番茄鸡蛋都要放糖。
如何有效抵御“隐形糖”
“隐形糖”藏身之处众多,该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做到有效抵御它呢?
教你一些限糖小技巧:
日常尽量不喝各种甜饮料;
果汁、蜂蜜水、红糖水含糖高,食用后要减少其他糖分摄入;
在食用咖啡、豆浆、粥类、牛奶等食物时,少加或不加糖;
蛋糕面包等食物要尽量控制数量,自己制作面点时要尽量少加糖;
“低糖”或“无糖”食物要注意看营养标签,确定含糖量;
鱼香、糖醋、红烧、凉菜类,放糖量要限制到不明显感觉到甜味的程度;
7
某些饮料食品标记“无糖”,但是添加了人工合成甜味剂,这种甜味剂会加重身体负担。
专家提醒:
正确食糖量对身体是有助益的,但是过分吃糖并没有什么好吃,百害而无一利。嗜糖之害,甚于烟酒。在日常生活中,糖摄入量超标会加重身体负担,从而引发慢性病。我们不仅要注意“可见糖”,还要学习抵制“隐形糖”,为了健康少吃糖!如果您已有血糖增高或糖尿病倾向,更应该控制糖的摄入。